防反射部件、和防反射部件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464544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6-26 20: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防反射部件,在支持基材的至少第1面上具有防反射层,所述防反射层含有折射率不同的相邻的2个层,这些折射率不同的相邻的2个层,从离上述支持基材较远的那一侧开始数是第1层和第2层,上述防反射层含有构成元素不同的2种以上的粒子和1种以上的粘合剂,在将上述第1层和第2层的界面上的直线距离为500nm以上的任意的两点设作A1、A2时,连接该A1和A2的线段A1A2的长度a、与将该线段A1A2沿着垂直于上述支持基材的第1面的方向投影到上述第1层和第2层的界面上所得的线的长度b的比值b/a大于1.10且小于1.45。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同时具有附着性、耐擦伤性、耐磨耗性和抑制干涉不均匀的特性、和低反射率和高透明性的特性的防反射部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
技术介绍
以防反射膜为代表的防反射部件配置在阴极管显示装置(CRT)、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液晶显示装置(LCD)之类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最外表面。防反射部件为了防止外部光线的反射使衬度降低、防止图像的映入,使用光学干涉的原理来降低反射率。作为提高耐擦伤性、耐磨耗性的防反射部件,已经提出了以下的防反射部件。已经提出了一种防反射膜(专利文献1),在其最外表面具有通过使多官能度(甲基)丙烯酸系化合物和氟系表面活性剂以99. 9 0.1 90 10(质量比)的比例存在的涂膜固化所得的层。已经提出了一种防反射材料,其在基材上依次叠层了作为含有导电性无机超细微粒和放射线固化型树脂的树脂组合物的固化物的硬涂层、以及含有中空二氧化硅微粒的低折射率层。构成该硬涂层的树脂组合物,其至少1种树脂的质均分子量为8000以上150000 以下(专利文献2)。此外,为了使防反射部件的制造工序简化,提出了以下的制造方法。已经提出了通过涂布1次在粘合剂树脂中分散了低折射率微粒和中高折射率微粒的涂布组合物,来形成防反射层的方法。该方法中作为低折射率微粒使用了被氟系化合物处理过的二氧化硅微粒。由于比重的差别,在防反射层的上部至中间部存在大量低折射率微粒,而在中间部至下部存在大量中高折射率微粒(专利文献3)。已经提出了,通过将涂料组合物仅涂布在支持基材的至少一面上仅1次,并干燥, 来制造具有折射率不同的2个层的防反射膜的方法。该涂料组合物,特征在于,含有2种以上的无机粒子和金属螯合化合物,至少1种无机粒子是被氟化合物表面处理过的无机粒子 (专利文献4)。此外,着眼于构成防反射部件的层的层间界面的功能,提出了以下的防反射部件。提出了一种光学膜,其具有相邻的第一透明层和第二透明层,第一透明层和第二透明层的折射率不同,第一透明层和第二透明层的接触界面是光漫射性界面。通过使第一透明层和第二透明层的接触界面是光漫射性界面,来抑制干涉条纹的发生(专利文献5)。还提出了在膜的表面依次设置了透明导电层、高折射率硬涂层和低折射率硬涂层的防反射膜。该防反射膜中,与透明导电层和高折射率硬涂层的界面的表面粗糙度相比,高折射率硬涂层和低折射率硬涂层的界面的表面粗糙度更小,并且高折射率硬涂层和/或低折射率硬涂层由有机和/或无机混杂硬涂材料形成(专利文献6)。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8-122603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7-271954号公报3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07-272132号公报专利文献4 日本特开2009-058954号公报专利文献5 日本特开2005-107005号公报专利文献6 日本特开2004-25820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本专利技术的课题是提供同时具有附着性、耐擦伤性、耐磨耗性和抑制干涉不均勻的特性、以及低反射率和高透明性的特性的防反射部件。对于上述课题,前述的现有技术现状如下。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的防反射部件,为了得到耐擦伤性,需要2. 5 μ m以上5 μ m以下的硬涂层。此外,在基材上通过2次或3 次涂布形成了包括硬涂层在内的多个层。因此,在材料费用、工序数量这两方面来看,不是适于制造工序简化的防反射部件。专利文献1,想通过添加氟系表面活性剂使表面能量降低,并且通过添加多官能度丙烯酸酯提高交联密度,来同时实现附着性、耐擦伤性、耐磨耗性的特性和、低反射率和高透明性的特性,但该效果不充分。此外,由于氟系表面活性剂没有通过化学键固定在防反射层上,所以存在大量问题,如氟系表面活性剂转印到了防反射膜的另一面上。此外,专利文献1中并没有示出抑制干涉不均勻的对策。专利文献2的防反射材料的耐磨耗性是将防反射材料的低折射率层面以载重IKg 来回摩擦I00的程度。这与想要的、对于现在视为必要的多次清扫的耐磨耗性相比,不好。专利文献3的防反射层可以通过1次涂布就得到形成防反射层的低折射率层和高折射率层。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由于低折射率层和高折射率层的界面不清晰,浑然一体, 所以与具有明确界面的防反射层相比,各折射率层间的剥离的问题消除。但由于浑然一体、 不清晰的界面,所以可以料想到反射率、透明性降低。专利文献4中记载了折射率不同的2层的界面明确,但却没有记载该界面的具体构造。专利文献5和专利文献6,虽然着眼于构成防反射部件的层的层间界面的功能,但其目的是防止干涉条纹和变白。进而相当于低折射率层和高折射率层的2个层的界面的粗糙度粗。该粗糙度虽然可以有效抑制干涉不均勻,但由于是光漫射性界面,所以透明性差。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防反射部件具有以下构造。艮口,一种防反射部件,在支持基材的至少第1面上具有防反射层,所述防反射层含有折射率不同的相邻的2个层,这些折射率不同的相邻的2个层,从离上述支持基材较远的那一侧开始数是第1层和第2层,上述防反射层含有构成元素不同的2种以上的粒子和1种以上的粘合剂,在将上述第1层和第2层的界面上的直线距离为500nm以上的任意的两点设作 Al、A2时,连接该Al和A2的线段A1A2的长度a、与将该线段A1A2沿着垂直于上述支持基材的第1面的方向投影到上述第1层和第2层的界面上所得的线的长度b的比值b/a大于 1. 10且小于1. 45。专利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同时具有附着性、耐擦伤性、耐磨耗性和抑制干涉不均勻的特性、和低反射率和高透明性的特性的防反射部件。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防反射部件的一形态的示意截面图。图2是显示图1的防反射部件的第1层和第2层的界面形状、和防反射层的表面形状的示意图。图3是不同于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防反射部件形态的示意截面图。图4是显示图3的防反射部件的第1层和第2层的界面形状、和防反射层的表面形状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在说明具体形态之前,对本专利技术的机理予以说明。首先来看现有技术没能实现上述课题的原因。先考察附着性、耐擦伤性和耐磨耗性。对于由多个层构成的涂布产品而言,作为影响附着性、耐擦伤性和耐磨耗性的因素之一,有层间界面的附着力。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 2的防反射部件通过多次涂布形成防反射层。因此,涂布时,液膜表面通过液膜的表面张力而变得平滑,各层间的界面变得平滑,所以物理层面上的附着力弱。进而由于各层间没有共价键那样的化学键,所以化学层面上的附着力也弱。结果在防反射部件的表面受到应力时, 层间界面发生破坏。此外,专利文献4的防反射部件仅通过1次涂布就形成2个层,所以在层间界面具有共价键那样的化学键。因此可以认为,与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的防反射部件相比, 化学层面上的附着力提高。但本专利技术者人重复了专利文献4的实施例,结果通过该方法得到的界面的构造比通过本专利技术得到界面还平滑,可以认为物理层面上的附着力不充分。进而该方法中,为了提高耐磨耗性,在防反射层和支持基材之间设置了硬涂层。由于在防反射层和硬涂层之间形成了不具有化学键的其它层间界面,所以该部分的层间界面也会发生破坏。下面考察同时实现干涉不均勻性和透明性的情况。可以认为防反射层的厚度以可以目视到的长周期进行变化,导致干涉效果出现差别,从而以反射颜色的变化目视到干涉不均勻。作为该防反射层的厚度变化的原因有,涂布工序时的液膜晃动导致的膜厚变化、 干燥工序时的干燥速度不均导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田康之阿部悠甲斐伦子三村尚
申请(专利权)人:东丽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