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154766 阅读:2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充气轮胎,能够防止在为降低路面噪音而设置在胎面胎肩部区域的陆部上的小孔上发生夹石,以提高轮胎的耐久性。在所述充气轮胎中,在胎面(1)的两个胎肩部上分别配置的具有不同节距的多个种类陆部(3)上,沿轮胎圆周方向排列有多个小孔(4),在小孔(4)内侧上形成顶端为平面或凸面的突起(5),该突起(5)顶端部的外侧壁和小孔(4)内侧壁之间的间隔为1mm~5mm,且突起(5)顶端位置低于小孔(4)开口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充气轮胎,更详细地说,涉及对于为了降低路面噪音而设置在胎面胎肩部区域的陆部上的小孔能够防止夹石的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如果轮胎转动的同时因路面的凹凸不平而产生振动,则该振动经过悬架传导到车内,进而使车内的顶棚和底盘等振动起来。通过这样的振动在车内空气发生共振而产生的共鸣音称之为路面噪音。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下述技术装在轮毂上的充气轮胎的胎面中,相对于车轴一侧振动传导率最大的胎肩部上沿着轮胎圆周方向设置有多个小孔。另外,通过这种多个小孔胎面橡胶的刚性降低,由此提高轮胎的振动吸收性,以降低路面噪音。但是,设置在胎面上的多个小孔,在行驶过程中容易将路面上的小石子等夹住,因此存在由于小石子夹在小孔而引起的胎面表面损伤以及轮胎耐久性下降等问题。专利文献1 特开2004-9076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为了降低路面噪音,即使在胎面胎肩区域的陆部上设置有多个小孔,也能够防止小孔夹石,由此提高轮胎耐久性。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在胎面的两个胎肩部上沿轮胎圆周方向以可变节距配置分别沿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多个横向花纹槽,在通过该横向花纹槽区分的多个陆部上,设置沿轮胎圆周方向排列的多个小孔,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小孔的内侧上形成顶端为平面或凸面的突起,该突起顶端部的外侧壁和所述小孔内侧壁的间隔为 Imm 5mm,且所述突起顶端位置低于所述小孔的开口位置。另外,在上述构成中,优选按照以下(1) (8)中记载的方式构成。(1)所述突起顶端部的外侧壁和所述小孔内侧壁之间形成的环状部分面积为 3mm2 50mm2,且所述小孔深度为所述横向花纹槽最大深度的40% 100%。(2)从所述陆部表面到所述突起顶端的垂直深度为1. Omm 5. 0mm。(3)所述突起顶端部的轮胎直径方向的截面形状为半圆形。(4)所述小孔底面相对于胎面表面倾斜,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浅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5)所述小孔开口的俯视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6)所述椭圆形的长轴a和短轴b之比a/b为1 < a/b ( 1. 5。(7)所述小孔开口的内边缘离所述陆部外侧边缘的距离d相对于所述圆形小孔的直径D为,d彡D/4,或者是相对于所述椭圆形小孔的短轴b,d彡b/4 ;(8)在所述陆部中,相对于节距大的陆部的所述小孔的数量多,节距越小的陆部所述小孔的数量越少。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通过在胎面两个胎肩部上分别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多个横向花纹槽在沿轮胎圆周方向以可变节距区分为多个的陆部上,沿轮胎圆周方向排列多个小孔,由此控制路面噪音,其中,由于在所述小孔内侧上形成顶端为平面或凸面的突起, 所以该突起起到要钻进小孔的小石子往外推的作用,因此能够防止小孔夹石。另外,由于突起顶端部的外侧壁和所述小孔内侧壁的间隔为Imm 5mm,因此即使设有突起但也能够充分降低胎面刚性,由此能够抑制路面噪音,同时能够防止夹石。且,由于所述突起顶端位置低于所述小孔开口位置,因此能够防止由突起剥落而造成的破损,以能够提高轮胎耐久性。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的俯视图;图2为图1所示的充气轮胎陆部的立体图;图3为图2所示的陆部截面图;图4为与图3对应的根据其它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陆部的截面图;图5为与图3对应的根据又一个其它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陆部的截面图;图6为与图3对应的根据再一个其它实施方式的空气轮胎陆部的截面图;图7为与图3对应的根据本专利技术其它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陆部的截面图和主视图;图8为图2所示的充气轮胎陆部的俯视图;图9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其它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胎肩部的陆部概略图。附图标号说明1 胎面2:横向花纹槽3:陆部4 小孔5:突起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胎面的主视图。图1中,在胎面1胎肩部上,沿轮胎圆周方向以可变节距形成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横向花纹槽2。通过该横向花纹槽2,具有不同节距的多个种类陆部3以沿轮胎圆周方向排列形式形成。在这种多个种类陆部3中,至少节距大的陆部3上设有小孔4,这种小孔4沿轮胎圆周方向以规定的间隔配置。小孔4的排列不限于如图所示的一列,可以是两列以上。在陆部3上形成的小孔4的内侧上形成有突起5。由于如此在胎面1胎肩部上设有小孔4而使胎肩部的胎面刚性下降, 所以使振动吸收缓和,并且能够抑制振动向轮毂一侧的传导,因此能够降低路面噪音。这样,如果在胎肩部的陆部3上以队列形式设有小孔4,则能够有效地降低胎面刚性而抑制路面噪音,但是这样的小孔4具有容易把路面上的小石子夹住的问题。但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轮胎,由于在小孔4的内侧形成有突起5,所以该突起5起到防止小石子侵入的作用,能够防止小石子夹在小孔4里。4图2和图3为将胎肩部的陆部放大后的立体图和截面图。在通过横向花纹槽2区分的陆部3上形成有小孔4,且在小孔4内侧形成有突起5。该突起5顶端部的外侧壁和小孔4内侧壁的间隔设定为Imm 5mm。优选将间隔设定为1. 5mm 4mm。如果间隔小于 1mm,得不到胎面刚性下降的效果,相反,如果间隔大于5mm,由于间隔过大,因此无法防止夹石。突起5高度低于小孔4的开口。这样,由于突起5高度低于小孔4的开口,即低于胎面1表面,因此抑制由于突起5剥落而造成的缺损。另外,还可以抑制轮胎磨损时突起5 缺损的情况。另外,突起5顶端形状形成为如图2和图3所示的平面形状,或者是如图4中所示的凸面形状。如果突起5顶端为向内凹进去的凹面形状,则突起5顶端的外端部容易被路面挂上,存在容易发生剥落的问题。突起5顶端部的外侧壁和小孔4内侧壁之间形成的环状部分面积优选为3mm2 50mm2。如果环状部分面积小于3mm2,得不到降低胎面刚性的效果。相反,如果面积大于 50mm2,则由于面积过大,路面的小石子容易钻进去,因此无法防止夹石。小孔4深度优选为在胎面1上形成的横向花纹槽2最大深度的40% 100%,更优选是横向花纹槽2最大深度的60% 100%。这样的深度,可以有效地降低胎面刚性,因此可以抑制路面噪音。并且,抑制路面噪音的效果可以持续地保持到磨损末期。如果小孔 4深度浅于横向花纹槽2深度的40%,无法充分地降低胎面刚性。而且,随着磨损小孔4很快消失,因此抑制路面噪音的效果在轮胎使用寿命期间无法持续地保持。从陆部3表面到突起5顶端的垂直深度h优选为1. Omm 5. Omm,更优选其垂直深度h为1. 5mm 4. 0mm。如果垂直深度h小于1. 0mm,则通过剥落而发生很多缺损。相反, 如果垂直深度h大于5. 0mm,将无法防止夹石。如图4所示,将突起顶端部做成凸面形状时,轮胎直径方向的截面形状优选为向外凸出的半圆形。这样的半圆形相比于平面形状更有效地抑制轮胎磨损时发生剥落。此时, 突起5顶端形状还可以是球形或半月型。小孔4底面相对于胎面1表面可以是平行,但优选是如图5所示,使之相对于胎面 1表面倾斜,且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胎肩端部一侧)浅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设置小孔4的陆部3在胎肩部上,因此越是轮胎的外侧剪切应力越大,处于容易磨损的环境中。由此,使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浅于内侧,通过提高弯曲刚性,能够提高轮胎的耐久性。小孔4的横截面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圆形或椭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气轮胎,在胎面的两个胎肩部上沿轮胎圆周方向以可变节距配置分别沿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多个横向花纹槽,在通过该横向花纹槽区分的多个陆部上,设置沿轮胎圆周方向排列的多个小孔,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小孔的内侧上形成顶端为平面或凸面的突起,该突起顶端部的外侧壁和所述小孔内侧壁的间隔为1mm~5mm,且所述突起顶端位置低于所述小孔的开口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丹野笃
申请(专利权)人: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