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震器的油量调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022052 阅读:2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避震器的油量调整结构,包括一调整部、一固定部及一接杆部。通过转动调整部去推动杆体来调整杆体与流孔的间隙大小,达到改变避震器硬度的目的。同时,因为调整部设有凹槽,当固定部的滚珠卡抵于该凹槽时会发出声响,其声响的次数不仅可以使使用者了解目前避震器转动的幅度,从而避免发生转多或转少的情况,也能作为下次调整的依据。(*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避震器,尤其涉及一种可调整硬度的避震器的油量调整结构
技术介绍
避震器的主要功能是当车辆行驶于不平的路面时,能够抑制不平路面所产生的震动以稳定车辆,除了避震器本身的结构强度外,还需要依据不同路面环境去改变避震器的硬度。一般的避震器是利用流体流动的特性,通过改变该流体在管路内流动的压力,来改变避震器的硬度。如中国台湾M398581号专利所述,通过旋转调控件使调控部的斜面最凸部推抵轴阀移动,来改变油路的流通空间的大小,从而控制阻尼值来改变避震器的硬度。但是,这种避震器无法作定量的调整,特别是安装两个避震器于车辆两边时,其调整的辨识度不高,不易确定两个避震器所调整的幅度是否相同,此时,使用者在调整避震器时,需花费较多工作时间去做确认。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的问题,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避震器的油量调整结构, 当使用者在调整该避震器时,该避震器能有回馈的效果,使得使用者能够确实掌握调整的幅度。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避震器的油量调整结构,包括一调整部,具有一第一凹槽及一第二凹槽;一固定部,该固定部具有一滚珠及一固定杆,所述调整部螺锁于该固定部,转动所述调整部可让使所述调整部相对于该固定部滑动,该滚珠对应所述第一凹槽及所述第二凹槽,转动所述调整部,该滚珠卡抵于所述第一凹槽或所述第二凹槽,该滚珠具有一弹性件, 该弹性件使该滚珠碰到所述第一凹槽或所述第二凹槽时会自动卡抵,该固定杆卡抵于所述调整部,该固定杆随着所述调整部相对于该固定部滑动;一接杆部,包括一外管、一杆体,该外管连接于所述固定部,该杆体滑设于该外管内,该杆体可沿该外管于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之间滑动,该杆体一端抵靠于所述固定杆,转动所述调整部会带动所述固定杆去推抵该杆体,当所述滚珠卡抵于所述第一凹槽时,该杆体处于第一位置,当该滚珠卡抵于该第二凹槽时,该杆体处于第二位置,该杆体具有随时向第一位置复位的趋势。所述接杆部还具有一弹簧及一定位座,该定位座设于所述外管,该弹簧一端抵靠于所述杆体,另一端抵靠于该定位座。所述固定部具有一长槽,所述固定杆位于该长槽内,所述固定杆可于该长槽内滑动。所述调整部还具有一外壳,该外壳设于所述调整部外部,转动该外壳,所述调整部同步转动。所述调整部螺锁于所述外壳内,所述调整部还具有一弹性圈,该弹性圈设于所述调整部与所述外壳之间。所述外壳的外缘为波浪状。本技术利用滚珠去卡抵于第一凹槽或第二凹槽内,借助弹性件的弹力,该滚珠卡抵时会发出较大的声响,使得使用者能够根据卡抵声的次数,来判断调整的幅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的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的第一使用状态示意图。图4为图3的另一角度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第二使用状态示意图。图6为图5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以较佳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及其预期达到的效果,但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所要保护的范畴,事先声明。如图1及图2所示,本技术的避震器的油量调整结构,包括一调整部1、一固定部2及一接杆部3。调整部1具有一第一凹槽11、一第二凹槽12,可再增加一外壳13,并把该调整部1 螺锁于该外壳13内,转动外壳13,调整部1同步转动,该外壳的外缘为波浪状,用以方便使用者转动;调整部1还具有一弹性圈14,该弹性圈14设于调整部1与外壳13之间,以使调整部1能紧密的旋紧于该外壳13内,增加气密度。固定部2具有一滚珠21、一固定杆22及一长槽23,该固定杆22位于长槽23内, 固定杆22可在长槽23内滑动,调整部1螺锁于该固定部2,转动调整部1可让该调整部相对于固定部2滑动,更明确地说,调整部1与固定部2为螺锁关系,所以只要转动其中一个, 就可让两者沿同一轴向互相靠近或远离;滚珠21具有一弹性件211并且对应第一凹槽11 及第二凹槽12,转动调整部1,该滚珠21卡抵于第一凹槽11或第二凹槽12内,弹性件211 使该滚珠21碰到第一凹槽11或第二凹槽12时自动卡抵,更明确地说,该弹性件会主动卡抵,主要是因为弹性件211 —边抵靠于固定部2,另一边抵靠于滚珠21,所以该滚珠21具有随时向外撑开的趋势,第一凹槽11及第二凹槽12设于该调整部1内缘,所以当滚珠21遇到第一凹槽11或第二凹槽12的时候,会因为弹性的关系而向外撑开去卡抵。固定杆22卡抵于调整部1,该固定杆22随着调整部1相对于固定部2滑动,可在调整部1设有相对应的卡抵槽,供固定杆22嵌设其内,以在该调整部1相对于该固定部2滑移时,固定杆22也相对于该固定部2滑移。接杆部3包括一外管31、一杆体32、一弹簧33及一定位座34,外管31连接于固定部2,其连接关系可为螺锁的方式,以方便日后拆卸保养,杆体32滑设于外管31内,该杆体32可沿外管31轴向于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之间滑动,该杆体32 —端抵靠于固定杆22,转动调整部1会带动固定杆22去推抵该杆体32,更明确地说,当欲调整杆体32的位置时,先转动调整部1去带动固定杆22相对于固定部2滑移,此时,因为杆体32 —端抵靠于固定杆 22,当该固定杆22相对于固定部2滑动时,会一并推动杆体32,以调整该杆体32前进或后退;滚珠21卡抵于第一凹槽11时,杆体32处于第一位置,滚珠21卡抵于第二凹槽12时, 杆体32处于第二位置,定位座34设于外管31,弹簧33 —端抵靠于杆体32,另一端抵靠于该定位座34,该定位座上设有与杆体32对应的一流孔,当转动调整部1去推动杆体32克服弹簧33的弹力于第二位置时,杆体32会插入流孔,使该流孔与杆体32的间隙变小;弹簧33 使杆体32具有随时向第一位置复位的趋势,所以杆体32会具有弹性的随时抵靠于固定杆 22,只要该固定杆22往远离杆体32的方向滑移时,杆体32会自动地退回到原本的位置。调整避震器的硬度主要是靠旋转调整部1,去带动固定杆22推动杆体32,来调整杆体32与流孔的间隙大小来实现的,在实际情况中,当安装本技术的汽车行驶于路面时,如果路面平坦起伏不大的话,可以将避震器的杆体32调至第一位置,如图3及图4所示,即杆体32与流孔的间隙为较大的状态,此时于调整部1流动的流体阻力降低,为避震器较为柔软的状态,避震器即可有效地吸收路面传递而来的微小震动,来增加汽车行进的平稳度;此外,当行驶的路面较不平整时,可将避震器的杆体32调整至第二位置,如图5及图6所示,即杆体32与流孔的间隙为较小的状态,此时于调整部1流动的流体阻力增加,这样,汽车行驶在不平整路段时,由于避震器的阻尼数增加,车体较不容易摆动,一样能维持行进的平稳度,具有像行驶平整路面的舒适性。本技术使用滚珠21去卡抵于第一凹槽 11或第二凹槽12,主要是通过在固定部2及滚珠21之间夹设置一弹性件211,让滚珠21能确实的卡抵于第一凹槽11或第二凹槽12,这样,即便遇到很大的震动避震器也不会随意跳动,更重要的是,当使用者想旋转调整部1去调整避震器的硬度时,滚珠21会卡抵于第一凹槽11或第二凹槽12,滚珠21受弹力的影响会在与第一凹槽11或第二凹槽12卡抵时产生撞击声,其声响能提醒使用者目前调整到哪一个凹槽,当避震器安装于车辆的左右两边时, 使用者能正确地将两边的避震器调整至同一种硬度。本实施例中,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避震器的油量调整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调整部,具有一第一凹槽及一第二凹槽;一固定部,该固定部具有一滚珠及一固定杆,所述调整部螺锁于该固定部,转动所述调整部可使所述调整部相对于该固定部滑动,该滚珠对应所述第一凹槽及所述第二凹槽,转动所述调整部,该滚珠卡抵于所述第一凹槽或所述第二凹槽,该滚珠具有一弹性件,该弹性件使该滚珠碰到所述第一凹槽或所述第二凹槽时会自动卡抵,该固定杆卡抵于所述调整部,该固定杆随着所述调整部相对于该固定部滑动;一接杆部,包括一外管、一杆体,该外管连接于所述固定部,该杆体滑设于该外管内,该杆体可沿该外管于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之间滑动,该杆体一端抵靠于所述固定杆,转动所述调整部会带动所述固定杆去推抵该杆体,当所述滚珠卡抵于所述第一凹槽时,该杆体处于第一位置,当该滚珠卡抵于该第二凹槽时,该杆体处于第二位置,该杆体具有随时向第一位置复位的趋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忠家
申请(专利权)人:翰滨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