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泵热水器的热交换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021171 阅读:2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热泵热水器的热交换器结构,主要包括一压缩机、一热交换器、一膨胀元件、一蒸发器、一冷媒管路,并压缩机、热交换器、膨胀元件、蒸发器由冷媒管路连接形成热交换循环回路;又热交换器包括冷凝管、壳体,并该冷凝管设于壳体内,又壳体具可拆解的上、下部透明容器、中央具容室;藉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可观测、可拆解并可快速清洁保养,并可提升使用寿命及热交换效率。(*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热泵热水器的热交换器结构,尤其是指一种可观测、可拆解并可快速保养清洁的热交换器,并可提升使用寿命及提升热交换效率。
技术介绍
习用热水器一般为利用瓦斯、电能方式加热,该瓦斯热水器相对于电能热水器具有较高危险性,并就电能热水器而言主要为电热管与热泵热水器,其中该热泵热水器是借由冷热交换方式产生热能,如图6所示为其架构,主要具压缩机1’、热交换器2’、膨胀元件 3’、蒸发器4’、冷媒管路5’形成冷媒循环系统,其中压缩机1’由冷媒管路5’分别与热交换器2’、蒸发器4’连接,该热交换器2’为封闭筒体,具冷凝管21’,在筒体设置注水口 22’、出水口 23’,注入冷水,使得压缩机1’可将蒸发器4’内的气态冷媒(图中未标示)加压、加热成高温冷媒并将高温冷媒导入热交换器2’的冷凝管21’,该冷凝管21’散热进行热交换作用,使热交换器2’内的水形成热水再由出水口 23’导出,热交换器2’内的冷媒经由膨胀元件3’控制进入蒸发器4’释压,再由蒸发器4’吸收热能进入压缩机1’循环动作。然而热交换器2’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其内部易因水垢造成冷凝管21’层积,将影响该热交换器2’的热交换效率,该热交换器2’为封闭筒体,并不能观视内部及不易保养清洁,造成使用寿命降低及热交换效率不佳缺失。有鉴于此,本设计人针对上述热交换器结构设计上未臻完善所导致的诸多缺失及不便,而深入构思,且积极研究改良试做而开发设计出本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观测、可拆解快速保养清洁的热泵热水器的热交换器结构,可提升使用寿命及提升热交换效率。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种热泵热水器的热交换器结构,包括压缩机、热交换器、膨胀元件、蒸发器、冷媒管路,且压缩机、热交换器、膨胀元件、蒸发器由冷媒管路连接形成热交换循环回路,其特征在于热交换器包括冷凝管、壳体,该冷凝管设于壳体内,壳体具可拆解的上、下部、中央具容室。上述壳体的上部、下部设置可螺接的螺纹部或可扣合的扣合部。上述壳体的上部设置冷媒导入口、冷媒导出口、注水口、出水口。上述壳体的上部于对应冷媒导入口、冷媒导出口下方位置设置隔板、接合板,该隔板区隔冷媒导入口、冷媒导出口,接合板接合冷凝管,冷媒导入口、冷媒导出口分别连接冷媒管路,该注水口、出水口设于接合板下方位置,注水口注入冷水至容室内,并由出水口导出热交换的热水。上述壳体的上部、下部是由透明材质制造。上述热泵热水器的热交换器结构还包括储液桶,热交换器连接储液桶,该储液桶3具出口、入口,分别连接热交换器的注水口、出水口,在储液桶设置供给出口、补给入口,且在补给入口连接管路至出口,并连接外界冷水。采用上述结构后,本技术热交换器包括冷凝管、壳体,该冷凝管设于壳体内, 壳体具可拆解的上、下部、中央具容室,该上部、下部设置可螺接的螺纹部或可扣合的扣合部,上部与下部螺合或扣合可使壳体内形成封闭容室;外壳是由透明材质制造,在上部设置冷媒导入口、冷媒导出口、注水口、出水口,且在对应冷媒导入口、冷媒导出口下方位置设置隔板、接合板,该隔板可区隔冷媒导入口、冷媒导出口,接合板可接合冷凝管,冷媒导入口、 冷媒导出口分别连接冷媒管路,该注水口、出水口设于接合板下方位置,注水口可注入冷水至容室内,并由出水口导出热交换的热水;可通过壳体外侧直接观示壳体内的冷凝管及水垢层积状况,可依需求拆解下部令冷凝管裸露以对冷凝管及上、下部的内壁清洁保养,可提升热交换效率及使用寿命功效。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热交换器分解图;图2是本技术的整体架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热交换器上部与冷凝管组合及下部与上部分解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热交换器动作剖视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热交换器下部脱离上部剖视示意图;图6是习用热泵热水器架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压缩机2热交换器23 上部233 导出口236 隔板241螺纹部4蒸发器61 出口64补给入口1,压缩机3’膨胀元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阐述。请参阅图1至图5,本技术架构包括一压缩机1、一热交换器2、一膨胀元件3、 一蒸发器4、一冷媒管路5、一储液桶6,压缩机1、热交换器2、膨胀元件3、蒸发器4由冷媒管路5连接形成热交换循环回路,该压缩机1的冷媒输入端11、输出端12分别由冷媒管路 5连接蒸发器4、热交换器2 ;热交换器2由冷媒管路5连接膨胀元件3,膨胀元件3由冷媒11输入端 21冷凝管 231螺纹部 234注水口 237接合板 25容室 5冷媒管路 62入口 65泵浦 2’热交换器 4’蒸发器12输入端 22壳体 232导入口 235出水口 24下部 3膨胀元件 6储液桶 63供给出口 7水21’冷凝管 5’冷媒管路。管路5连接蒸发器4,使压缩机1可将蒸发器4内的冷媒(图中未标示)加压、加热形成高温冷媒,并将高温冷媒导入热交换器2进行热交换作用,热交换器2的冷媒经由膨胀元件3 控制进入蒸发器4释压,再由蒸发器4吸收热能进入压缩机1循环动作。如图2所示,热交换器2包括冷凝管21、壳体22,该冷凝管21设于壳体22内,壳体22具可拆解的上部23、下部24、中央具容室25,该上部23、下部M设置可螺接的螺纹部 231、对1,也可设置可互为扣合的扣合部(图中未标示),并于上部23设置冷媒导入口 232、 冷媒导出口 233、注水口 234、出水口 235,并于对应冷媒导入口 232、冷媒导出口 233下方位置设置隔板236、接合板237,该隔板236可区隔冷媒导入口 232、冷媒导出口 233,接合板 237可接合冷凝管21,并冷媒导入口 232、冷媒导出口 233分别连接冷媒管路5,该注水口 234、出水口 235设于接合板237下方位置,注水口 234可注入冷水至容室25内,由出水口 235导出热交换的热水,下部M由透明材质制造,与上部23螺合可使壳体22内形成封闭容室25。本技术由壳体22外侧可直接观示壳体22内的冷凝管21及容室25内水7(详见图4)的水垢层积状况,可依需求拆解下部M令冷凝管21裸露以对冷凝管21及上、下部 23、24的内壁清洁保养,并可提升热交换效率及使用寿命功效。本技术图2所示的热交换器2连接储液桶6,该储液桶6具出口 61、入口 62, 并分别连接热交换器2的注水口 234、出水口 235,在出口 61连设泵浦65提供注水压力,在储液桶6设置供给出口 63、补给入口 64,且在补给入口 64连接外界冷水,使得储液桶6可提供储存热水,可提升使用便利性。本技术可提升热泵热水器更佳保养、清洁便利性及使用寿命功效,本技术的壳体上、下部也可由扣合或其他方式拆解、组合。上述实施例和附图并非限定本技术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技术的专利范畴。权利要求1.一种热泵热水器的热交换器结构,包括压缩机、热交换器、膨胀元件、蒸发器、冷媒管路,且压缩机、热交换器、膨胀元件、蒸发器由冷媒管路连接形成热交换循环回路,其特征在于热交换器包括冷凝管、壳体,该冷凝管设于壳体内,壳体具可拆解的上、下部、中央具容室。2.如权利要求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泵热水器的热交换器结构,包括:压缩机、热交换器、膨胀元件、蒸发器、冷媒管路,且压缩机、热交换器、膨胀元件、蒸发器由冷媒管路连接形成热交换循环回路,其特征在于:热交换器包括冷凝管、壳体,该冷凝管设于壳体内,壳体具可拆解的上、下部、中央具容室。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明昌
申请(专利权)人:华菱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