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遮阳板旋转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015382 阅读:3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遮阳板旋转结构,包括固定在车身上的支撑件和连接支撑件与遮阳板本体的配合部,所述配合部与遮阳板本体固定连接,所述支撑件包括连接杆和与连接杆固接的基轴,所述基轴上设置有正齿轮环,设置在连接杆与正齿轮环之间的副齿轮环以及两端分别压缩在正齿轮环和配合部上的弹簧,所述连接杆与副齿轮环之间和副齿轮环与正齿轮环之间均为齿轮啮合,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遮阳板旋转结构,可以在遮阳板旋转的任意位置上实现稳定的定位。(*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遮阳板,尤其涉及一种遮阳板旋转结构
技术介绍
通常在车辆的挡风玻璃处安装有遮阳板,以避免强烈阳光射入驾驶员的眼睛,影响驾驶员安全驾驶;另外,遮阳板还可以用来存放一些卡片类物品。遮阳板通过其中的旋转结构实现旋转和定位。现有技术中存在一种遮阳板旋转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遮阳板旋转结构包括固定在车身上的支撑结构8、连接支撑结构8与遮阳板本体的配合结构10以及套设在支撑结构8上的卡簧9,所述配合结构8与遮阳板本体固定连接;所述支撑结构8与卡簧9相接触的一段沿支撑结构8的轴向方向截去一部分,形成一个长方形的斜面81,所述卡簧9包括截面为圆弧形的第一卡簧部90和与配合结构8插接配合的第二卡簧部91,所述卡簧9为可挠性的金属件,所述支撑结构8为塑料件。当旋转遮阳板本体,配合结构10随着遮阳板本体运动,从而带动卡簧9转动,在遮阳板本体到达预定位置之前,即上述斜面81与第一卡簧部90的内壁完全贴紧之前,所述卡簧9始终处于被撑开的状态,当遮阳板本体到达预定位置时,卡簧9开始处于收缩状态,上述斜面81与第一卡簧部90的内壁具有完全贴紧的趋势,产生一种利于遮阳板定位的感觉。上述遮阳板旋转结构,只能在预定位置上实现很好的定位,而在遮阳板旋转到其他位置上,遮阳板定位状态不稳定,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容易产生晃动,另外,支撑结构8与卡簧9发生相对运动时,容易产生支撑结构8与卡簧9之间的摩擦磨损,从而影响遮阳板旋转结构的耐久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遮阳板旋转结构中存在的在遮阳板旋转过程中,遮阳板定位状态不稳定的缺陷,提供一种可以在遮阳板旋转的任意位置上实现稳定的定位的遮阳板旋转结构。本技术的上述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一种遮阳板旋转结构, 包括固定在车身上的支撑件和连接支撑件与遮阳板本体的配合部,所述配合部与遮阳板本体固定连接,所述支撑件包括连接杆和与连接杆固接的基轴,所述基轴上设置有正齿轮环, 设置在连接杆与正齿轮环之间的副齿轮环以及两端分别压缩在正齿轮环和配合部上的弹簧,所述连接杆与副齿轮环之间和副齿轮环与正齿轮环之间均为齿轮啮合。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杆与副齿轮环连接的端部沿周向分别设置有第一齿轮和与第一齿轮啮合的第二齿轮。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齿轮包括第一齿面和第二齿面且第一齿面与第二齿面交替设置,所述第一齿面的纵截面长度大于第二齿面的纵截面长度。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齿面偏离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α,所述第二齿面偏离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β,所述夹角α,β均为锐角且夹角α的度数小于夹角β的度数。进一步地,所述副齿轮环与正齿轮环连接的端部沿周向分别设置有第三齿轮和与第三齿轮啮合的第四齿轮,且所述第三齿轮和第二齿轮的齿形相同。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齿轮和第二齿轮沿副齿轮环的轴线方向关于副齿轮环纵截面的中间线对称。进一步地,所述基轴上间隔设有沿周向延伸的环形凸起部,所述环形凸起部与正、 副齿轮环的内环壁线接触。进一步地,所述正齿轮环的外环壁上设置有与配合部适配的伸出部,所述配合部包括固定支撑件的支撑板以及均与支撑板固定连接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在与伸出部的对应位置上具有方形通孔,所述方形通孔与伸出部插接配合且所述伸出部可以在方形通孔内沿基轴的轴向方向移动。进一步地,所述基轴远离连接杆的一端设有限位卡槽,所述限位卡槽设置有限制配合部移动且具有弹性的卡箍,所述卡箍夹紧限位卡槽且向基轴外突出一部分。进一步地,所述基轴远离连接杆的一端设有螺纹部,所述螺纹部上设置有垫片和用于限制配合部移动的紧固螺母。根据本技术的一种遮阳板旋转结构,基轴上设置有正齿轮环,设置在连接杆与正齿轮环之间的副齿轮环以及两端分别压缩在正齿轮环和配合部上的弹簧,所述连接杆与副齿轮环之间和副齿轮环与正齿轮环之间均为齿轮啮合,可以在遮阳板旋转的任意位置上实现稳定的定位。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种遮阳板旋转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沿图1中A-A线所取的截面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遮阳板旋转结构的安装位置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中遮阳板旋转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中遮阳板旋转结构的分解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中基轴与配合部的固定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中连接杆与副齿轮环之间,副齿轮环与正齿轮环之间的齿轮啮合示意图。图8是图7中B处齿轮啮合的局部放大图。图9是本技术中配合部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第二种实施例中遮阳板旋转结构的分解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第二种实施例中基轴与配合部的固定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3所示的是遮阳板旋转结构的安装位置示意图,一种遮阳板旋转结构,包括固定在车身上的支撑件1和连接支撑件1与遮阳板本体的配合部2,所述配合部2与遮阳板本体固定连接,所述遮阳板通常设置在车辆的挡风玻璃处,遮阳板本体通过遮阳板旋转结构,实现遮阳板本体的旋转。图4和图5所示分别为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中遮阳板旋转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和分解示意图,所述支撑件1包括连接杆11和与连接杆11固接的基轴12,所述连接杆11为“L”形,所述基轴12上设置有正齿轮环3,设置在连接杆11与正齿轮环3之间的副齿轮环4以及两端分别压缩在正齿轮环3和配合部2上的弹簧5,所述连接杆11与副齿轮环4之间和副齿轮环4与正齿轮环3之间均为齿轮啮合。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连接杆11与副齿轮环4连接的端部沿周向分别设置有第一齿轮110和与第一齿轮 110啮合的第二齿轮41,所述第一齿轮110包括第一齿面1101和第二齿面1102且第一齿面1101与第二齿面1102交替设置,所述第一齿面1101的纵截面长度大于第二齿面1102 的纵截面长度,上述纵截面为沿图4中平行于纸面的方向所取的截面,如图8所示,第一齿面1101的纵截面长度为a,第二齿面的纵截面长度为b,所述第一齿面1101偏离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α,所述第二齿面1102偏离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β,所述夹角α,β均为锐角且夹角α的度数小于夹角β的度数,所述竖直方向平行于图7中副齿轮环4的纵截面的中间线C-C的方向,所述副齿轮环4与正齿轮环3连接的端部沿周向分别设置有第三齿轮42和与第三齿轮42啮合的第四齿轮31,且所述第三齿轮42和第二齿轮41的齿形相同,所述第三齿轮42和第二齿轮41沿副齿轮环的轴线方向关于纵截面的中间线对称,所述中间线为图7中的C-C。如图5所示,为了减小正、副齿轮环3、4在转动中所受的阻力,所述基轴12上间隔设有沿周向延伸的环形凸起部120,所述环形凸起部120与正、副齿轮环3、4的内环壁线接触,所述环形凸起部120间隔的距离可以根据遮阳板的大小具体来设计,在本实施例中,有 2个环形凸起部120与副齿轮环4线接触,有4个环形凸起部120与正齿轮环4线接触。如图6和图9所示,所述正齿轮环3的外环壁上设置有与配合部2适配的伸出部 32,所述配合部2包括固定支撑件1的支撑板21、22、23以及均与支撑板21、22、23固定连接的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遮阳板旋转结构,包括固定在车身上的支撑件(1)和连接支撑件(1)与遮阳板本体的配合部(2),所述配合部(2)与遮阳板本体固定连接,所述支撑件(1)包括连接杆(11)和与连接杆(11)固接的基轴(12),其特征在于,所述基轴(12)上设置有正齿轮环(3),设置在连接杆(11)与正齿轮环(3)之间的副齿轮环(4)以及两端分别压缩在正齿轮环(3)和配合部(2)上的弹簧(5),所述连接杆(11)与副齿轮环(4)之间和副齿轮环(4)与正齿轮环(3)之间均为齿轮啮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卯青罗志远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