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庆春专利>正文

电动车制动能充电控制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979176 阅读:3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动车制动能充电控制器涉及电动车制动能再充电控制回收技术领域、结构是用开关k、继电器J1继电器J2、与整流桥z组成、连接关系是控制开关K连接继电器J1继电器J2、继电器J1继电器J2各开关接触端分别连接各电池组负极正极、无刷电动机电源连接整流桥z、整流桥z连接继电器J1继电器J2各开关接触端、实现电池组串联混联并联降低电池组电压、应用制动能再生电为电池均恒充电、技术简单元件少制造成本小制动能再充电效率高对增加续行里程延长电池寿命明显、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应无刷电动机或各种永磁电动机应用。(*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动车制动能再充电控制回收技术。
技术介绍
现在电动车广泛应用直流无刷电动机为动力、其制动能再充电控制技术有本人中国技术专利号200820228176、2电动车自发电充电模块与中国技术专利号 200920279481,9电动车自发充电调速模块、对制动能再充电控制技术是开关控制升压整流充电等
技术实现思路
但升压技术是关键与制造成本等因素对应用有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电动车制动能充电控制器、本技术针对上述开关控制升压整流充电等
技术实现思路
但升压技术是关键与制造成本等因素对应用有影响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通过开关控制继电器将电池组连接方式改变、降低电池组电压以便电动机制动能再充电顺利进行实现制动能回收利用、此技术简单元件少制造成本小制动能再充电效率高。实现上述技术技术方案的结构是由第一继电器(Jl)、第二继电器(J2)与整流桥(Z)和二极管(D)相连接装入一长方合内构成,它具有14个线端分别与合外的控制开关(K)、无刷电动机与第一蓄电池(El)、第二蓄电池(E2)、第三蓄电池(E3)、第四蓄电池 (E4)相连接,其连接关系是电源正极线端(1)号连接第一继电器(Jl)的开关(Jlc)、开关 (Jld)的常闭端与整流桥(ζ),整流桥(ζ)正极分别连接第二继电器(J2)的开关(Jh)、开关(J2b)常开端与第一继电器(Jl)的开关(Jla)、开关(Jlc)、开关(Jld)的常开端;整流桥(ζ)负极连接电源负极线端(7)号、与第一继电器(Jl)的开关(Jlb)常开端和第二继电器(J2)的开关(J2b)、开关(J2d)的常开端;第一继电器(Jl)线圈一端与第二继电器(J2) 线圈一端并联接线端(8)号、第一继电器(Jl)线圈另一端为线端(5)号连接有二极管(D) 正极、二极管(D)负极与第二继电器(J2)线圈另一端连接为线端(6)号、第二继电器(J2) 的开关(J2a)刀端为线端⑶号、第二继电器(J2)的开关(J2b)刀端为线端(9)号、第一继电器(Jl)的开关(Jla)刀端为线端(10)号、第一继电器(Jl)开关(Jlb)刀端为线端(11) 号、第二继电器(J2)开关(J2c)刀端为线端(12)号、第二继电器(J2)开关(J2d)刀端为线端(13)号、第一继电器(Jl)开关(Jlc)刀端与(Jld)刀端连接后为线端(14)号、第二继电器(J2)开关(J2b)常闭端连接线端(8)号、第二继电器(J2)开关(J2a)常闭端连接线端(9)号、第一继电器(Jl)开关(Jlb)常闭端连接线端(10)号、第一继电器(Jl)开关 (Jla)常闭端连接线端(11)号、第二继电器J2开关J2d常闭端连接线端(12)号、第二继电器(J2)开关(J2c)常闭端连接线端(13)号。安装时线端(1)号外接用电器正极、交流输入线端(2)号交流输入线端(3)号交流输入线端⑷号分别外接无刷电动机,线端(5)、线端(6)号分别外接开关(k)的(kl)与 (k2)接线端、开关(k)的刀端连接(7)号负极、第一蓄电池(El)负极连接线端(7)号正极连接线端(8)号、第二蓄电池(E2)负极连接线端(9)号正极连接线端(10)号、第三蓄电池(E3)负极连接线端(11)号正极连接线端(12)号、第四蓄电池(E4)负极连接线端(13)号正极连接线端(14)号。本例应用中将开关接空挡(KO)此时电池串联48v电动车正常应用、将开关接一挡 (Kl)此时电池混联24v电动车制动能充电车做减速行使、将开关接二挡(以)此时电池并联12v、均恒充电电动车制动能充电多车减速行使作用强,此技术简单元件少制造成本小、 制动能再充电效率高对增加续行里程延长电池寿命明显、本技术适应无刷电动机或各种永磁电动机的电动车应用。附图说明附图是电动车制动能充电控制器电路结构图。图标名称控制开关K、空挡K0、一挡K1、二挡K2、二极管D、第一继电器J1、第一继电器的各开关开关Jla、开关Jib、开关Jlc、开关Jld、;第二继电器J2、第二继电器的各开关开关J2a、开关J2b开关、开关J2c、开关J2d;整流桥ζ ;第一蓄电池组E1、第二蓄电池组 E2、第三蓄电池组E3、第四蓄电池组E4 ;电源正极线端1号、交流输入线端2号、交流输入线端3号、交流输入线端4号、第一继电器Jl控制端线端5号、第二继电器J2控制端线端 6号、电源负极线端7号、第一蓄电池El正极线端8号、第二蓄电池E2负极线端9号、第二蓄电池E2正极线端10号、第三蓄电池E3负极线端11号、第三蓄电池E3正极线端12号、 第四蓄电池E4负极线端13号、第四蓄电池E4正极线端14号。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电动车制动能充电控制器电路结构图的一具体实施例对具体结构与连接关系进行说明结构由第一继电器(Jl)、第二继电器(J2)与整流桥(Z)和二极管(D)相连接装入一长方合内构成,它具有14个线端分别与合外的控制开关(K)、无刷电动机与第一蓄电池(El)、第二蓄电池(E2)、第三蓄电池(E3)、第四蓄电池(E4)相连接,其具体连接关系是电源正极线端(1)号连接第一继电器(Jl)的开关(Jlc)、开关(Jld)的常闭端与整流桥(ζ),整流桥(ζ)正极分别连接第二继电器(J2)的开关(Jh)、开关(J2b)常开端与第一继电器(Jl)的开关(Jla)、开关(Jlc)、开关(Jld)的常开端;整流桥(ζ)负极连接电源负极线端(7)号、与第一继电器(Jl)的开关(Jlb)常开端和第二继电器(J2)的开关(J2b)、 开关(J2d)的常开端;第一继电器(Jl)线圈一端与第二继电器(J2)线圈一端并联接线端 ⑶号、第一继电器(Jl)线圈另一端为线端(5)号连接有二极管⑶正极、二极管⑶负极与第二继电器(J2)线圈另一端连接为线端(6)号、第二继电器(J2)的开关(J2a)刀端为线端(8)号、第二继电器(J2)的开关(J2b)刀端为线端(9)号、第一继电器(Jl)的开关 (Jla)刀端为线端(10)号、第一继电器(Jl)开关(Jlb)刀端为线端(11)号、第二继电器 (J2)开关(J2c)刀端为线端(12)号、第二继电器(J2)开关(J2d)刀端为线端(13)号、第一继电器(Jl)开关(Jlc)刀端与(Jld)。刀端连接后为线端(14)号、第二继电器(J2)开关(J2b)常闭端连接线端(8)号、第二继电器(J2)开关(J2a)常闭端连接线端(9)号、第一继电器(Jl)开关(Jlb)常闭端连接线端(10)号、第一继电器(Jl)开关(Jl a)常闭端连接线端(11)号、第二继电器J2开关J2d常闭端连接线端(12)号、第二继电器(J2)开关 (J2c)常闭端连接线端(13)号。安装时电源正极线端(1)号外接用电器正极、交流输入线端O)号、交流输入线端(3)号、交流输入线端(4)号分别外接无刷电动机,线端(5)、线端(6)号分别外接控制开关(k)的(kl)与(k2)接线端、控制开关(k)的刀端连接电源负极(7)号、第一蓄电池(El) 负极连接线端⑵号、正极连接线端⑶号;第二蓄电池(E2)负极连接线端(9)号、正极连接线端(10)号;第三蓄电池(E3)负极连接线端(11)号、正极连接线端(12)号;第四蓄电池(E4)负极连接线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电动车制动能充电控制器、其特征是:结构由第一继电器(J1)、第二继电器(J2)与整流桥(Z)和二极管(D)相连接装入一长方体合内构成,它具有14个线端分别与合外的控制开关(K)、无刷电动机与第一蓄电池电池(E1)、第二蓄电池电池(E2)、第三蓄电池(E3)、第四蓄电池(E4)相连接;安装时:线端(1)号与线端7号分别外接用电器正极与负极;交流输入线端(2)号、交流输入线端(3)号、交流输入线端(4)号分别外接无刷电动机;线端(5)、线端(6)号分别外接控制开关(k)的(k1)与(k2)接线端、开关(k)的刀端连接线端(7)号;第一蓄电池(E1)负极连接线端(7)号、正极连接线端(8)号;第二蓄电池(E2)负极连接线端(9)号、正极连接线端(10)号;第三蓄电池(E3)负极连接线端(11)号、正极连接线端(12)号;第四蓄电池(E4)负极连接线端(13)号、正极连接线端(14)号。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庆春
申请(专利权)人:张庆春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