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958082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减速装置,包括传动组件和动力部件,传动组件包括主动件和第一从动件、一个第二从动件、一个第一传动件、一个第二传动件及两个预紧机构,动力部件与主动件连接,提供主动件的转动动力,第一传动件缠绕在主动件和第一从动件上,并于主动件的驱动下带动第一从动件转动,第二传动件缠绕在第一从动件和第二从动件上,并于第一从动件的驱动下带动第二从动件转动,两个预紧机构分别与第一传动件及第二传动件弹性抵持。上述减速装置通过将第一传动件缠绕在主动件及第一从动件上,第二传动件缠绕在第一从动件及第二从动件上,从而带动第一从动件及第二从动件转动,结构简单且传动精度较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减速装置
技术介绍
减速装置作为机械传动的重要部件,被广泛应用于机器人、汽车等行业。常见的减速装置通常采用两个直径不同的相互啮合的齿轮来实现减速。一种减速装置,包括壳体、设于壳体的齿轮、设于壳体内的具有偏心部的曲轴以及套设于偏心部的设有轮齿的摆线轮。摆线轮与曲轴偏心部连动,并通过一边与内齿轮啮合一边公转来将输入旋转减速得到输出旋转。然而,为达到较高的啮合重合度,获得平稳的输出,上述减速装置的摆线轮通常在其外圆周面形成紧密设置的轮齿,当需设置的轮齿数量较多而减速装置整体尺寸受到限制时,轮齿需做得非常细小,且轮齿在圆周方向彼此之间的间距也非常小,甚至在齿根部位会产生重叠干涉,从而使摆线轮及其轮齿的制造难度加大,生产成本较高且结构较复杂。另外,齿轮之间存在齿隙,随着长时间的摩擦,齿隙逐渐增大,其传动误差也逐渐变大。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传动精度较高的减速装置。一种减速装置,包括传动组件和动力部件,传动组件包括主动件、第一从动件、一个第二从动件、一个第一传动件、一个第二传动件及两个预紧机构,动力部件与主动件连接,提供主动件的转动动力,第一传动件缠绕在主动件和第一从动件上,并于主动件的驱动下带动第一从动件转动,第二传动件缠绕在第一从动件和第二从动件上,并于第一从动件的驱动下带动第二从动件转动,两个预紧机构分别与第一传动件及第二传动件弹性抵持。上述减速装置通过将第一传动件缠绕在主动件及第一从动件上,第二传动件缠绕在第一从动件及第二从动件上,从而带动第一从动件及第二从动件转动,无需采用齿轮等结构复杂的机构,结构简单,生产成本较低。并且,两个预紧机构分别与第一传动件及第二传动件弹性抵持,以防止第一传动件及第二传动件长时间传动而松弛,从而提高减速装置的精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减速装置的立体组装图。图2是图1所示减速装置的传动组件的立体组装图。图3是图1所示减速装置另一视角的部分立体组装图。图4是图3所示减速装置的局部分解图。图5是图1所示减速装置的传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减速装置100传动组件10主动件11第一从动件12从动轴121从动轮123容纳槽125第二从动件13传动部131连接端1311侧壁1313弧形边缘1315收容槽1317传动杆133通孔135转动轴137第一传动件14第二传动件15固定件16定位块161调整块163碟形弹片165连接杆167预紧机构19调节件191抵持部1912转轴部1913轴承192抵挡件193导向件194杆部1941螺纹1942阻挡部1943滑动支架195本体1951通孔1952收容槽1953连接部1954弹性件196紧固件197连接件198螺孔1981动力部件30支架50底板51侧板5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的减速装置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阅图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减速装置100,可应用于机器人等机械设备。减速装置100包括传动组件10、提供传动组件10传动动力的动力部件30及支撑该传动组件10的支架50。请同时参阅图2,传动组件10包括主动件11、第一从动件12、第二从动件13、第一传动件14、第二传动件15、固定件16及两个预紧机构19。第一传动件14缠绕于主动件11 和第一从动件12上,第二传动件15缠绕于第一从动件12和第二从动件13上。固定件16 将第一传动件14的末端与第一从动件12固定连接,第二传动件15的末端与第二从动件13 固定连接。两个预紧机构19固定于支架50上,且分别与第一传动件14及第二传动件15 弹性抵持。请参阅图3和图4,主动件11基本为圆柱体,一端与动力部件30连接。第一从动件12包括从动轴121和环绕形成于从动轴121上的从动轮123。从动轴121基本为圆柱体,从动轴121的直径小于从动轮123的直径。从动轮123上开设有螺旋设置的容纳槽125。从动轮123的直径与主动件11的直径之比为第一级传动比。第二从动件13包括传动部131、自传动部131 —端延伸形成的传动杆133、开设于传动部131的通孔135及穿设传动部131的转动轴137。传动部131基本为扇形结构,其包括连接端1311、自连接端1311延伸的两个侧壁1313及连接两个侧壁1313的弧形边缘 1315。弧形边缘1315上沿弧形的延伸方向开设有收容槽1317,本实施例中,收容槽1317共有四个,且基本平行。传动杆133自连接端1311远离弧形边缘1315延伸。通孔135位于侧壁1313及弧形边缘1315中间。转动轴137部分地收容于连接端1311中。传动部131 的扇形结构的半径与第一从动件12的从动轴121的半径之比为第二级传动比。其中,第二从动件13的传动部131的扇形角度为第一从动件12的转动圈数与第二级传动比的比值并乘以三百六十度后得到。第一传动件14缠绕于主动件11和第一从动件12的从动轮123的容纳槽125上。 其中,第一传动件14于第一从动件12的每一容纳槽125上缠绕的圈数小于容纳槽125上剩余的圈数,以保证传动的实现。第一传动件14可以为钢丝绳、钢带等结构,只要其具有足够的强度及韧性,以保证良好的传动即可。本实施例中,第一传动件14为钢丝绳。第二传动件15缠绕于第一从动件12的从动轴121和第二从动件13的收容槽1317 内。第二传动件15可以为钢丝绳、钢带等结构,只要其具有足够的强度及韧性,以保证良好的传动即可。第二传动件15的数量,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的强度及减速装置100的尺寸等因素确定。本实施例中,第二传动件15为钢丝绳。本实施例中,固定件16共有四个,其中两个用于将第一传动件14的末端固定于第一从动件12的从动轮123上,另外两个用于将第二传动件15的末端固定于第二从动件13 的传动部131上。每一个固定件16包括定位块161、调整块163、碟形弹片165、连接杆167 及螺钉(图未示)。请参阅图5,每个预紧机构19包括一个调节件191、两个轴承192、两个抵挡件 193、一个导向件194、一个滑动支架195、两个弹性件196、四个紧固件197及一个连接件 198。调节件191包括圆柱形的抵持部1912及设于抵持部1912两端的两个转轴部 1913。两个轴承192分别套设于两个转轴部1913上。抵挡件193大致为开环状,其抵持于轴承192的外侧,以防止轴承192从转轴部1913上脱落。导向件194包括杆部1941及设于杆部1941 一端的阻挡部1943。杆部1941远离阻挡部1943的一端形成有螺纹1942。滑动支架195包括本体1951及从本体1951的一侧面的两端朝向本体1951同一侧延伸的两个连接部1卯4。本体1951与连接部1卯4相连的侧面上形成有两个通孔1952。 每个连接部1卯4上的内侧面上形成有收容槽1953,轴承192和抵挡件193收容于该收容槽 1953 内。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196为圆柱形弹簧。当然,弹性件196也可为矩形弹簧,矩形弹簧提供的弹力比圆柱形弹簧较大。紧固件197为螺母。连接件198开设有四个螺孔1981。其中两个螺孔1981供两个导向件194穿设,另外两个螺孔1981供螺钉(图未示)穿设,以将连接件198固定于支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减速装置,包括传动组件和动力部件,该传动组件包括主动件及第一从动件,该动力部件与该主动件连接,提供该主动件的转动动力,其特征在于:该传动组件还包括一个第二从动件、一个第一传动件、一个第二传动件及两个预紧机构,该第一传动件缠绕在该主动件及第一从动件上,并于该主动件的驱动下带动该第一从动件转动,该第二传动件缠绕在该第一从动件及第二从动件上,并于该第一从动件的驱动下带动该第二从动件转动,该两个预紧机构分别与该第一传动件及第二传动件弹性抵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速装置,包括传动组件和动力部件,该传动组件包括主动件及第一从动件,该动力部件与该主动件连接,提供该主动件的转动动力,其特征在于该传动组件还包括一个第二从动件、一个第一传动件、一个第二传动件及两个预紧机构,该第一传动件缠绕在该主动件及第一从动件上,并于该主动件的驱动下带动该第一从动件转动,该第二传动件缠绕在该第一从动件及第二从动件上,并于该第一从动件的驱动下带动该第二从动件转动,该两个预紧机构分别与该第一传动件及第二传动件弹性抵持。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速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从动件与该主动件并排设置,该第一从动件的转动轴线与该主动件的转动轴线平行。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速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从动件包括从动轴及环绕形成于从动轴上的从动轮,该第一传动件于该主动件上缠绕后,两端缠绕于该第一从动件的从动轮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速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从动件包括传动部,该第二传动件于该第一从动件的从动轴上缠绕后,两端缠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文生赵智明
申请(专利权)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