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气悬架复合型高度控制系统,所述连接左高度阀(2)与左空气弹簧(4)的管道上设置有一个两位三通阀(6),两位三通阀(6)的一个出气口(6c)与左空气弹簧(4)相连通,两位三通阀(6)的第一进气口(6a)与左高度阀出气口(2b)相连通,第二进气口(6b)并联在连接右高度阀(3)与右空气弹簧(5)的管道上。通过控制两位三通阀(6)的断开与闭合,实现空气悬架复合式高度控制系统在“两点控制”与“单点控制”之间的自由切换,既能提高车辆满载时的抗侧倾能力,增强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又能对空气弹簧内压过低进行有效的保护。结构简单、成本低廉,适于在机械式和电子式空气悬架高度控制系统上推广使用。(*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悬架的高度调整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空气悬架复合型高度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空气悬架的主要功能是保持车架和车桥之间的距离基本不变,可以使车辆获得良好的平顺性,从而实现对货物和道路的有效保护。随着国民经济和国内物流运输业的快速发展,目前空气悬架车辆已经获得了广泛应用。现有“单点控制”空气悬架高度控制装置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参见图1,图2,一个高度阀2固定在车架11上,其水平的摆臂通过竖直的连接杆与托臂梁9相连。托臂梁9、车桥 8、盖板10通过螺栓7紧固在一起。当车架11和车桥8之间的距离h变大时,高度阀2的连接杆带动摆臂运动,高度阀2的进气口 2a关闭,排气口打开,两空气弹簧4、5内部气体从高度阀2的排气口泄出,两空气弹簧4、5的高度逐渐降低,直至车架11和车桥8之间的距离h恢复至设定值;当车架11和车桥8之间的距离h变小时,高度阀2的连接杆带动摆臂运动,高度阀2的排气口关闭,进气口 2a打开,气源气体经出气口 2b及管道不断注入两空气弹簧4、5,使其高度逐渐升高,直至车架11和车桥8之间的距离h恢复至设定值。由于左、右空气弹簧4、5的气体回路连通则彼此的内压始终相等,“单点控制”的空气悬架高度控制装置可以有效避免空载时空气弹簧内压不足形成皱褶并损坏。但“单点控制”的空气悬架装置侧倾刚度较小,不利于车辆满载行驶时抗侧倾能力的提高。现有半挂牵引车通常前悬架系统为钢板弹簧悬架、后悬架采用空气悬架,其后桥负荷空、满载时变化比较大。为了提高车辆的抗侧倾能力,后空气悬架装置常采用两个高度阀也称“两点控制”的控制方式,“两点控制”的空气悬架高度控制装置参见图3,左、右高度阀2、3安装在车架大梁上,左、右空气弹簧4、5安装在车架和车桥之间承受垂直载荷,左空气弹簧4和右空气弹簧5之间相互隔开无气体交换。两空气弹簧的内压具有随自身承受载荷增加而增加的特性。当半挂牵引车摘挂后空载继续行驶,由于主车后轴负荷变化很大和车辆左、右配重不对称,使左、右空气弹簧4、5的内压也不一致,载荷 较低侧空气弹簧的内压常低于推荐最小允许气压,易导致空气弹簧出现皱褶形成“尖点”而早期损坏。中国专利公开号CN2345385,公开日1999年10月27日,公开了一种“空气弹簧式汽车悬架中的增高装置”,该装置在与驱动轴空气弹簧及从动轴空气弹簧连通的气路中安装有电磁气阀;在驱动轴两侧的驱动轴空气弹簧与高度控制阀之间分别安装于电磁气阀;在从动轴空气弹簧与高度控制阀之间及从动轴处高度控制阀与储气筒之间均安装有电磁气阀。多个电磁气阀的设置虽然有较好的增高作用,可以增大车辆最小离地高度满足车行驶时特殊情况下所需的最小离地高度,保持汽车不受破损,但该技术方案中的电磁气阀有一支气路和贮气筒直接相连,使得空气弹簧直接与贮气筒连通,这时,空气悬架系统通过脱离高度阀的控制来实现车辆增高,而空气弹簧在使用中最大伸长长度的严格限制,该技术方案仅是为解决坏路车辆通过性不好的问题而提出的,只考虑增高,未考虑到限高,易使空气弹簧超出规定的长度范围容易造成气簧囊皮和底座拉脱。该技术方案,在满载状态下, 如果让贮气筒的气体直接通过电磁气阀进入空气弹簧,就会使空气弹簧伸长的很长,车辆增高后还容易使车辆重心升高导致翻车,同时还存在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该技术方案无法根据车辆行驶的工况在“单点控制”和“两点控制”之间进行转换。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空气悬架高度控制系统无法实现“单点控制”和“两点控制”相互转换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既能提高车辆满载时的抗侧倾能力,增强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又能对空气弹簧内压过低进行有效保护,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的空气悬架复合型高度控制系统。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空气悬架复合型高度控制系统,包括储气筒、高度阀、空气弹簧和控制阀,在储气筒的出气管道上并联有左高度阀和右高度阀,左高度阀经管道与左空气弹簧相连通,右高度阀经管道与右空气弹簧相连通,所述连接左高度阀与左空气弹簧的管道上或者连接右高度阀与右空气弹簧的管道上设置有一个两位三通阀,两位三通阀的一个出气口与左空气弹簧或者右空气弹簧相连通,两位三通阀的第一进气口与左高度阀出气口或右高度阀出气口相连通,第二进气口并联在连接右高度阀与右空气弹簧的管道上或者并联在连接左高度阀与左空气弹簧的管道上。所述的两位三通阀为电磁气阀或手动气阀。所述电磁气阀的控制端经控制开关与电源相连接,所述的控制开关设置在驾驶室内所述的气阀为手动气阀,手动气阀的操纵柄设置在驾驶室内或车架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在单侧高度阀与单侧空气弹簧之间接入一个两位三通阀,该阀的一个进气口连通单侧高度阀,一个出气口连通单侧空气弹簧, 并使两位三通阀的另一个进气口并联在另一侧的高度阀与空气弹簧之间的连接管道上。通过控制两位三通阀的断开与闭合,实现空气悬架复合型高度控制系统“两点控制”与“单点控制”之间的自由切换,使空气悬架复合型高度控制系统兼具“两点控制”与“单点控制”的优势,既能提高车辆满载时的抗侧倾能力,增强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又能对空气弹簧内压过低进行有效的保护。本技术仅需增加一个两位三通阀,结构简单、成本低廉,适于在机械式和电子式空气悬架高度控制系统推广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单点控制”空气悬架高度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单点控制”空气悬架高度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图。图3为现有“两点控制”空气悬架高度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种结构的工作原理图。图5为本技术第二种结构的工作原理图。图中,储气筒1、左高度阀2、左高度阀进气口 2a、左高度阀出气口 2b、右高度阀3、 右高度阀进气口 3a、右高度阀出气口 3b、左空气弹簧4、右空气弹簧5、两位三通阀6、第一进气口 6a、第二进气口 6b、出气口 6c、控制开关6d、信号灯6e、电源6f、紧固螺栓7、车桥8、托臂梁9、盖板10 、车架11。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一种空气悬架复合型高度控制系统,包括储气筒1、高度阀、空气弹簧和控制阀,在储气筒1的出气管道上并联有左高度阀2和右高度阀3,左高度阀2经管道与左空气弹簧4相连通,右高度阀3经管道与右空气弹簧5相连通,所述连接左高度阀2与左空气弹簧4的管道上或者连接右高度阀3与右空气弹簧5的管道上设置有一个两位三通阀6,两位三通阀6的一个出气口 6c与左空气弹簧4或者右空气弹簧5相连通,两位三通阀6的第一进气口 6a与左高度阀出气口 2b或右高度阀排气口 3b相连通,第二进气口 6b 并联在连接右高度阀3与右空气弹簧5的管道上或者并联在连接左高度阀2与左空气弹簧 4的管道上。所述的两位三通阀6为电磁气阀或手动气阀。实施例1 参见图4 空气悬架复合式高度控制系统,包括储气筒1、右高度阀3、右空气弹簧 5、左高度阀2、左空气弹簧4和两位三通阀6,两位三通阀6设置在右高度阀3与右空气弹簧5之间;两位三通阀6的第一进气口 6a与右高度阀出气口 3b连接,两位三通阀6的第二进气口 6b与左高度阀出气口 2b和左空气弹簧4连接,两位三通阀6的出气口 6c与右空气弹簧5连接;左高度阀进气口 2a和右高度阀进气口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空气悬架复合型高度控制系统,包括储气筒(1)、高度阀、空气弹簧和控制阀,在储气筒(1)的出气管道上并联有左高度阀(2)和右高度阀(3),左高度阀(2)经管道与左空气弹簧(4)相连通,右高度阀(3)经管道与右空气弹簧(5)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左高度阀(2)与左空气弹簧(4)的管道上或者连接右高度阀(3)与右空气弹簧(5)的管道上设置有一个两位三通阀(6),两位三通阀(6)的一个出气口(6c)与左空气弹簧(4)或者右空气弹簧(5)相连通,两位三通阀(6)的第一进气口(6a)与左高度阀出气口(2b)或右高度阀出气口(3b)相连通,第二进气口(6b)并联在连接右高度阀(3)与右空气弹簧(5)的管道上或者并联在连接左高度阀(2)与左空气弹簧(4)的管道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气悬架复合型高度控制系统,包括储气筒(1)、高度阀、空气弹簧和控制阀, 在储气筒(ι)的出气管道上并联有左高度阀(2 )和右高度阀(3 ),左高度阀(2 )经管道与左空气弹簧(4)相连通,右高度阀(3)经管道与右空气弹簧(5)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左高度阀(2)与左空气弹簧(4)的管道上或者连接右高度阀(3)与右空气弹簧(5)的管道上设置有一个两位三通阀(6 ),两位三通阀(6 )的一个出气口(6c)与左空气弹簧(4)或者右空气弹簧(5)相连通,两位三通阀(6 )的第一进气口(6a)与左高度阀出气口(2b)或右高度阀出气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学玉,彭显威,叶爱凤,张光哲,姜惠明,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