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轮限扭减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389720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1-03 13:10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飞轮限扭减振系统,包括飞轮模块、限扭模块和减振模块,所述限扭模块包括压盘盖,所述压盘盖的边缘与所述飞轮模块的边缘连接为一体,所述减振模块安装在所述压盘盖与所述飞轮模块之间,并且位于所述飞轮模块的内侧。本技术中将压盘盖的边缘与所述飞轮模块的边缘连接为一体,实现了整个限扭模块沿周向的外扩,增大了飞轮内部的空间,使减振模块能够位于飞轮模块的内侧,节省了轴向空间,便于在发动机舱的布置,可以适用在混动系统的小空间内。在实现同等功能的前提下,减少了零件数量,降低了零件材料等级,实现了轻量化的同时也降低了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的减振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飞轮限扭减振系统


技术介绍

1、传统的分体式飞轮限扭减振器是将飞轮与限扭减振器分为两部分,通过螺栓将限扭减振器固定在飞轮上。传统方案的零件数量多,减振模块设置在飞轮的外侧,导致轴向尺寸较大,且受限于空间尺寸,减振弹簧的布置外径小,需要更大的刚度来实现减振,所以有内外两个弹簧组,使得减振弹簧结构更复杂、刚度更大。另外,在整车装配过程中,需要先将飞轮安装在曲轴上,之后再将限扭减振器安装在飞轮上,工序复杂且操作困难。

2、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结构紧凑、零件数量少、安装工序简化的飞轮限扭减振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紧凑、零件数量少、安装工序简化的飞轮限扭减振系统。

2、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飞轮限扭减振系统,包括飞轮模块、限扭模块和减振模块,所述限扭模块包括压盘盖,所述压盘盖的边缘与所述飞轮模块的边缘连接为一体,所述减振模块安装在所述压盘盖与所述飞轮模块之间,并且位于所述飞轮模块的内侧。

3、进一步地,所述减振模块包括固定板、花键毂、阻尼组件、减振弹簧、法兰盘和传扭盘,所述固定板有至少两块,所述花键毂、所述阻尼组件、所述法兰盘和所述传扭盘安装在两块所述固定板之间,多个所述减振弹簧安装在所述法兰盘上,所述花键毂安装在所述法兰盘的内侧,所述法兰盘和花键毂分体设计。

4、进一步地,所述法兰盘上第一弹簧槽,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第二弹簧槽,所述第一弹簧槽与所述第二弹簧槽对应,所述减振弹簧安装到所述第一弹簧槽和所述第二弹簧槽中。

5、所述第二弹簧槽的左右侧边的倾斜角度大于所述第一弹簧槽的左右侧边的倾斜角度。

6、进一步地,所述阻尼组件包括初级阻尼环、次级阻尼环、次级阻尼环垫板、次级阻尼摩擦垫圈、次级阻尼碟簧和初级阻尼碟簧;

7、所述初级阻尼环有至少两个,所述次级阻尼环有至少两个,其中一组所述初级阻尼环和所述次级阻尼环装配在法兰盘的一侧;

8、另一组所述初级阻尼环和所述次级阻尼环装配在法兰盘的另一侧,该侧所述初级阻尼环安装有所述初级阻尼碟簧,该侧所述次级阻尼环依次安装有所述次级阻尼环垫板、所述次级阻尼摩擦垫圈和所述次级阻尼碟簧;

9、所述初级阻尼环、次级阻尼环和次级阻尼摩擦垫圈与所述固定板配合,并跟随所述固定板转动;所述次级阻尼环垫板与所述法兰盘配合,并跟随法兰盘转动。

10、进一步地,所述传扭盘安装在所述限扭模块的两块限扭摩擦片之间,并且连接在两块所述固定板之间。

11、进一步地,初始状态时,所述法兰盘的冲孔和次级阻尼环垫板的翻爪间隙配合;

12、当间隙克服后,所述次级阻尼环垫板跟随所述法兰盘转动,与所述次级阻尼摩擦垫圈和所述次级阻尼环摩擦并产生二阶阻尼。进一步地,所述飞轮模块包括柔性盘和惯量环,所述压盘盖与所述惯量环的边缘紧固连接,所述减振模块安装在所述惯量环的内侧。

13、进一步地,所述限扭模块还包括限扭碟簧、压盘和限扭摩擦片,所述限扭碟簧、所述压盘和所述限扭摩擦片同轴重叠布置,所述压盘与所述压盘盖连接。

14、进一步地,所述压盘的边缘设有多个突起,所述压盘盖上开设有多个与所述突起对应的卡槽,所述突起卡入到所述卡槽中。

15、进一步地,所述压盘盖的边缘与所述飞轮模块的边缘紧固连接。

1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7、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将压盘盖的边缘与所述飞轮模块的边缘连接为一体,实现了整个限扭模块沿周向的外扩,增大了飞轮内部的空间,使减振模块能够位于飞轮模块的内侧,节省了轴向空间,便于在发动机舱的布置,可以适用在混动系统的小空间内。在实现同等功能的前提下,减少了零件数量,降低了零件材料等级,实现了轻量化的同时也降低了成本。

18、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集成了一阶和二阶阻尼,可以完全覆盖不同发动机工况对减振nvh的需求;通过创新结构设计,解决了过零点刚度无限大的问题,降低了混动车型启停nvh课题风险;通过创新结构设计,实现花键毂和法兰盘分体设计,具备自调心功能,能够补偿变速器输入轴和发动机曲轴中心线之间的偏心。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飞轮限扭减振系统,包括飞轮模块、限扭模块和减振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限扭模块包括压盘盖,所述压盘盖的边缘与所述飞轮模块的边缘连接为一体,所述减振模块安装在所述压盘盖与所述飞轮模块之间,并且位于所述飞轮模块的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轮限扭减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模块包括固定板、花键毂、阻尼组件、减振弹簧、法兰盘和传扭盘,所述固定板有至少两块,所述花键毂、所述阻尼组件、所述法兰盘和所述传扭盘安装在两块所述固定板之间,多个所述减振弹簧安装在所述法兰盘上,所述花键毂安装在所述法兰盘的内侧,所述法兰盘和花键毂分体设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飞轮限扭减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法兰盘上第一弹簧槽,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第二弹簧槽,所述第一弹簧槽与所述第二弹簧槽对应,所述减振弹簧安装到所述第一弹簧槽和所述第二弹簧槽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飞轮限扭减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组件包括初级阻尼环、次级阻尼环、次级阻尼环垫板、次级阻尼摩擦垫圈、次级阻尼碟簧和初级阻尼碟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飞轮限扭减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扭盘安装在所述限扭模块的两块限扭摩擦片之间,并且连接在两块所述固定板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飞轮限扭减振系统,其特征在于,初始状态时,所述法兰盘的冲孔和所述次级阻尼环垫板的翻爪间隙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轮限扭减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飞轮模块包括柔性盘和惯量环,所述压盘盖与所述惯量环的边缘紧固连接,所述减振模块安装在所述惯量环的内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轮限扭减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限扭模块还包括限扭碟簧、压盘和限扭摩擦片,所述限扭碟簧、所述压盘和所述限扭摩擦片同轴重叠布置,所述压盘与所述压盘盖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飞轮限扭减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盘的边缘设有多个突起,所述压盘盖上开设有多个与所述突起对应的卡槽,所述突起卡入到所述卡槽中。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飞轮限扭减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盘盖的边缘与所述飞轮模块的边缘紧固连接。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飞轮限扭减振系统,包括飞轮模块、限扭模块和减振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限扭模块包括压盘盖,所述压盘盖的边缘与所述飞轮模块的边缘连接为一体,所述减振模块安装在所述压盘盖与所述飞轮模块之间,并且位于所述飞轮模块的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轮限扭减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模块包括固定板、花键毂、阻尼组件、减振弹簧、法兰盘和传扭盘,所述固定板有至少两块,所述花键毂、所述阻尼组件、所述法兰盘和所述传扭盘安装在两块所述固定板之间,多个所述减振弹簧安装在所述法兰盘上,所述花键毂安装在所述法兰盘的内侧,所述法兰盘和花键毂分体设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飞轮限扭减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法兰盘上第一弹簧槽,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第二弹簧槽,所述第一弹簧槽与所述第二弹簧槽对应,所述减振弹簧安装到所述第一弹簧槽和所述第二弹簧槽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飞轮限扭减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组件包括初级阻尼环、次级阻尼环、次级阻尼环垫板、次级阻尼摩擦垫圈、次级阻尼碟簧和初级阻尼碟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大乐黄雨青孙加伟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