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容主动安全系统的中央车身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648220 阅读:1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12 22: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兼容主动安全系统的中央车身控制系统,包括中央车身控制单元、车身控制系统以及安全控制系统;车身控制系统为与中央车身控制单元信号连接的变速箱ECU、防抱死制动系ECU、发动机ECU等车身电控系统;所述安全控制系统包括ADAS系统、前端模块以及后端模块;所述ADAS系统、前端模块以及后端模块分别与中央车身控制单元信号连接;所述变速箱ECU、防抱死制动系ECU、发动机ECU、灯光系统、雨刮喷淋、电器开关、其他电器、遥控门禁系统、车载诊断系统、传感器组、组合开关、组合仪表、其他车身电器以及其他车身开关量输出模块与ADAS系统、前端模块以及后端模块之间通过中央车身控制单元进行信息交互。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控制领域,具体说是一种兼容主动安全系统的中央车身控制器。
技术介绍
汽车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短程交通工具,其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廉,自从被技术起就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集成电路技术的飞速发展,由于各方面的性能需求,促使在纯机械结构的汽车上设置越来越多的电子控制装置,而随着电子控制装置数量的增加,各个电子控制装置之间的连线也越来越复杂;相应的,这种复杂的连线方式不仅仅带来线束成本的增加,而且增加了故障节点,使得整车的可靠性反而降低了。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是由世界上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之一的德国BOSCH公司于八十年代初专门为汽车电子控制研发的控制器局域网协议,现已被众多国际知名汽车制造商使用并定位为国际标准。CAN的出现使得以中央车身控制单元为控制核心,以CAN总线为网络的分布式实时控制网络应运而生,从而简化了汽车上繁琐的线束连接,增强了电子控制装置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使得汽车电子向舒适化、高档化、人性化方向发展。而随着CAN的发展,现在的汽车出厂的时候,往往都会安装相应的中央车身控制单元作为汽车的车身控制系统(通过CAN总线连接汽车上的其他动力、仪表等系统,实现整车的智能化控制),但是现有的中央车身控制单元加CAN总线模式控制中,中央车身控制单元仅仅能通过CAN总线监控汽车本身的相应性能,仅仅通过CAN总线的连接方式减少了线束成本,减少了汽车本身发生故障的概率,但是在行车安全方面,由于缺少主动安全措施,并没有增加相应的安全系数。而现有的一些外部安全警告系统,如倒车雷达、行车导航等,均与出厂时候的车身控制系统相分离,无法直接兼容,并且,当发生车辆无意识的车道偏离和车距过近时,只能给该车辆的驾驶员发出声音预警,无法告知其他正常行驶的车辆。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兼容主动安全系统的中央车身控制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兼容主动安全系统的中央车身控制系统,包括中央车身控制单元、车身控制系统以及安全控制系统;所述车身控制系统为中央车身控制单元与变速箱ECU、防抱死制动系ECU、发动机ECU、灯光系统、雨刮喷淋、电器开关、其他电器、遥控门禁系统、车载诊断系统、传感器组、组合开关、组合仪表、其他车身电器以及其他车身开关量输出模块之间形成信号连接后构成;所述安全控制系统包括ADAS系统、前端模块以及后端模块;所述ADAS系统、前端模块以及后端模块分别与中央车身控制单元信号连接;所述变速箱ECU、防抱死制动系ECU、发动机ECU、灯光系统、雨刮喷淋、电器开关、其他电器、遥控门禁系统、车载诊断系统、传感器组、组合开关、组合仪表、其他车身电器以及其他车身开关量输出模块与ADAS系统、前端模块以及后端模块之间通过中央车身控制单元进行信息交互。作为对本技术所述的兼容主动安全系统的中央车身控制系统的改进:所述中央车身控制单元为32位中央车身控制MCU;所述中央车身控制MCU预留模拟量采集电路和传感器组内的水温传感器、气压传感器相连接;所述模拟量采集电路包括电阻R5、R6、R7、R9、R13、R14、R15、R19,电容C7、C8、C11、C12,二极管D2、D4,双向二极管Q2、Q4;所述电容C8一端接中央车身控制MCU的AD6采集端口和电阻R7一端,电容C8另一端接地;电阻R7另一端接双向二极管Q2的端口3和电阻R6、R9的一端;双向二极管Q2的端口1和电阻R9的另一端口共同接地;双向二极管Q2的端口2接+5V输出端口;电阻R6另一端口接传感器信号线和电阻R5、电容C7的一端;电阻R5另一端接二极管D2的负极;二极管D2的正极接车身电压采集电路的电源端;电容C7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12一端接中央车身控制MCU的AD7端口和电阻R15一端,电容C12另一端接地;电阻R15另一端接双向二极管Q4的端口3和电阻R14、19的一端;双向二极管Q4的端口1和电阻R19的另一端口共同接地;双向二极管Q4的端口2接+5V输出端口;电阻R14另一端口接传感器信号线和电阻R13、电容C11一端;电阻R13另一端接二极管D4的负极;二极管D4的正极接电压采集电路的电源端;电容C11的另一端接地。作为对本技术所述的兼容主动安全系统的中央车身控制系统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中央车身控制单元与组合仪表、OBD车载诊断系统、动力总成、整车电器控制系统、ADAS系统、前端模块、后端模块之间通过CAN总线电路相连接;所述CAN总线电路包括CAN物理层芯片U1,电阻R40、R41、R42、R43,电容C37、C24,ESD保护二极管Q10,CAN信号滤波器B1;所述CAN物理层芯片U1的端口2接地,端口3接+5V电源,端口8为模式选择端口接中央车身控制MCU的控制引脚和电阻R43的一端,电阻R43的另一端接地;芯片U1的端口1为CAN0_TX的输出端,芯片U1的端口4为CAN0_RX的输入端;芯片U1的端口6接电阻R40,芯片U1的端口7接电阻R42,芯片U1的端口5悬空;所述电阻R40的另一端接CAN信号滤波器B1的端口4;电阻R42的另一端接CAN信号滤波器B1的端口3;CAN信号滤波器B1的端口1接电阻R41和电容C37的一端,电容C37的另一端接地;CAN信号滤波器B1的端口2接电阻R41的另一端和电容C24的一端;电容C24的另一端接地;CAN信号滤波器B1的端口1接ESD保护二极管Q10的端口1,CAN信号滤波器B1的端口2接ESD保护二极管Q10的端口2;ESD保护二极管Q10的端口3接地。作为对本技术所述的兼容主动安全系统的中央车身控制系统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中央车身控制单元与组合开关、传感器中的室温以及烟雾等传感器、RKE门控模块之间通过LIN总线电路相连接;所述LIN总线电路包括物理层芯片U8,电阻R76、R71、R72、R75、R78,电容C70、C71、二极管D10;所述芯片U8的端口1为信号接收端,通过上拉电阻R71的连接到中央车身控制单元的MCU端,芯片U8的端口2为模式控制端接中央车身控制MCU的控制引脚,U8的端口3连接电阻R76的一端和电容C70的一端,U8的端口4为信号发送端通过上拉电阻R72和中央车身控制MCU的LIN1_TX的信号输出端相连,U8的端口5为接地端;U8的端口6通过R78连接到外部LIN总线,并经过C71滤波,和R75、D10上来到U8的端口8。作为对本技术所述的兼容主动安全系统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兼容主动安全系统的中央车身控制系统,包括中央车身控制单元(1)、车身控制系统以及安全控制系统;所述车身控制系统为中央车身控制单元(1)与变速箱ECU(81)、防抱死制动系ECU(82)、发动机ECU(83)、灯光系统、雨刮喷淋(72)、电器开关(73)、其他电器(74)、遥控门禁系统(5)、车载诊断系统(6)、传感器组(4)、组合开关(3)、组合仪表(2)、其他车身电器以及其他车身开关量输出模块之间形成信号连接后构成;其特征是:所述安全控制系统包括ADAS系统(9)、前端模块(10)以及后端模块(11);所述ADAS系统(9)、前端模块(10)以及后端模块(11)分别与中央车身控制单元(1)信号连接;所述变速箱ECU(81)、防抱死制动系ECU(82)、发动机ECU(83)、灯光系统、雨刮喷淋(72)、电器开关(73)、其他电器(74)、遥控门禁系统(5)、车载诊断系统(6)、传感器组(4)、组合开关(3)、组合仪表(2)、其他车身电器以及其他车身开关量输出模块与ADAS系统(9)、前端模块(10)以及后端模块(11)之间通过中央车身控制单元(1)进行信息交互。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兼容主动安全系统的中央车身控制系统,包括中央车身控制单元(1)、车身
控制系统以及安全控制系统;所述车身控制系统为中央车身控制单元(1)与变速箱ECU
(81)、防抱死制动系ECU(82)、发动机ECU(83)、灯光系统、雨刮喷淋(72)、电器
开关(73)、其他电器(74)、遥控门禁系统(5)、车载诊断系统(6)、传感器组(4)、组
合开关(3)、组合仪表(2)、其他车身电器以及其他车身开关量输出模块之间形成信号连
接后构成;其特征是:所述安全控制系统包括ADAS系统(9)、前端模块(10)以及后端
模块(11);
所述ADAS系统(9)、前端模块(10)以及后端模块(11)分别与中央车身控制单元
(1)信号连接;
所述变速箱ECU(81)、防抱死制动系ECU(82)、发动机ECU(83)、灯光系统、
雨刮喷淋(72)、电器开关(73)、其他电器(74)、遥控门禁系统(5)、车载诊断系统(6)、
传感器组(4)、组合开关(3)、组合仪表(2)、其他车身电器以及其他车身开关量输出模
块与ADAS系统(9)、前端模块(10)以及后端模块(11)之间通过中央车身控制单元(1)
进行信息交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兼容主动安全系统的中央车身控制系统,其特征是:所述
中央车身控制单元(1)为32位中央车身控制MCU;
所述中央车身控制MCU预留模拟量采集电路和传感器组(4)内的水温传感器、气压
传感器相连接;
所述模拟量采集电路包括电阻R5、R6、R7、R9、R13、R14、R15、R19,电容C7、C8、
C11、C12,二极管D2、D4,双向二极管Q2、Q4;
所述电容C8一端接中央车身控制MCU的AD6采集端口和电阻R7一端,电容C8另一端接
地;电阻R7另一端接双向二极管Q2的端口3和电阻R6、R9的一端;双向二极管Q2的端口1
和电阻R9的另一端口共同接地;双向二极管Q2的端口2接+5V输出端口;电阻R6另一端口接
传感器信号线和电阻R5、电容C7的一端;电阻R5另一端接二极管D2的负极;二极管D2的正
极接车身电压采集电路的电源端;电容C7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电容C12一端接中央车身控制MCU的AD7端口和电阻R15一端,电容C12另一端接地;
电阻R15另一端接双向二极管Q4的端口3和电阻R14、19的一端;双向二极管Q4的端口1和电
阻R19的另一端口共同接地;双向二极管Q4的端口2接+5V输出端口;电阻R14另一端口接传
感器信号线和电阻R13、电容C11一端;电阻R13另一端接二极管D4的负极;二极管D4的正

\t极接电压采集电路的电源端;电容C11的另一端接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兼容主动安全系统的中央车身控制系统,其特征是:所述中
央车身控制单元(1)与组合仪表(2)、OBD车载诊断系统(6)、动力总成(8)、整车电器
控制系统(7)、ADAS系统(9)、前端模块(10)、后端模块(11)之间通过CAN总线电路相
连接;
所述CAN总线电路包括CAN物理层芯片U1,电阻R40、R41、R42、R43,电容C37、C24,
ESD保护二极管Q10,CAN信号滤波器B1;
所述CAN物理层芯片U1的端口2接地,端口3接+5V电源,端口8为模式选择端口接中央
车身控制MCU的控制引脚和电阻R43的一端,电阻R43的另一端接地;芯片U1的端口1为
CAN0_TX的输出端,芯片U1的端口4为CAN0_RX的输入端;芯片U1的端口6接电阻R40,芯片
U1的端口7接电阻R42,芯片U1的端口5悬空;
所述电阻R40的另一端接CAN信号滤波器B1的端口4;电阻R42的另一端接CAN信号滤波
器B1的端口3;CAN信号滤波器B1的端口1接电阻R41和电容C37的一端,电容C37的另一端接
地;CAN信号滤波器B1的端口2接电阻R41的另一端和电容C24的一端;电容C24的另一端接
地;
CAN信号滤波器B1的端口1接ESD保护二极管Q10的端口1,CAN信号滤波器B1的端口2接
ESD保护二极管Q10的端口2;ESD保护二极管Q10的端口3接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兼容主动安全系统的中央车身控制系统,其特征是:所述中
央车身控制单元(1)与组合开关(3)、传感器(4)中的室温以及烟雾等传感器、RKE门
控模块(5)之间通过LIN总线电路相连接;
所述LIN总线电路包括物理层芯片U8,电阻R76、R71、R72、R75、R78,电容C70、C71、
二极管D10;
所述芯片U8的端口1为信号接收端,通过上拉电阻R71的连接到中央车身控制单元的
MCU端,芯片U8的端口2为模式控制端接中央车身控制MCU的控制引脚,U8的端口3连接电阻
R76的一端和电容C70的一端,U8的端口4为信号发送端通过上拉电阻R72和中央车身控制
MCU的LIN1_TX的信号输出端相连,U8的端口5为接地端;U8的端口6通过R78连接到外部LIN
总线,并经过C71滤波,和R75、D10上来到U8的端口8。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兼容主动安全系统的中央车身控制系统,其特征是:所述中
央车身控制单元(1)预留脉冲采集电路可以采集传感器组(4)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峥华曹炬金建东胡真夏俊毅闫卫国项文亮孙健姚晓崇滕高华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中科正方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