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向柱固定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860712 阅读:2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转向柱固定支架,该支架上设有供仪表横梁穿过的第一部,该第一部分别向两侧延伸构成前段和后段,其中前段与转向柱的上支架相连,后段与转向柱的下支架相连,支架的前段和后段均为空腔管体结构,支架的前段和后段均为空腔管体结构,在保持重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大支架的截面积,从而提升支架刚度,增强转向柱的稳定性,有效避免方向盘产生共振,提高车辆驾驶的舒适度。(*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特别涉及转向柱固定支架
技术介绍
日常生活中,某些状况下汽车发动机会处于空转状态,若方向盘上下抖动的频率与发动机空转下的转动频率产生共振,方向盘会产生明显的抖动,使驾驶员产生不舒适感, 产生烦躁情绪,影响驾车安全。汽车方向盘的转向柱固定在仪表横梁上,目前多是通过增加仪表总成的车身固定点来提升各处支架的刚度,从而达到提高方向盘抖动频率的目的,但造成仪表总成的重量增加,装拆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固定可靠的转向柱固定支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转向柱固定支架,该支架上设有供仪表横梁穿过的第一部,该第一部分别向两侧延伸构成前段和后段,其中前段与转向柱的上支架相连,后段与转向柱的下支架相连,支架的前段和后段均为空腔管体结构。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支架的前段和后段均为空腔管体结构,在保持重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大支架的截面积,从而提升支架刚度,增强转向柱的稳定性,有效避免方向盘产生共振,提高车辆驾驶的舒适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上、下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一种转向柱固定支架,该支架上设有供仪表横梁穿过的第一部B,该第一部B分别向两侧延伸构成前段A和后段C,其中前段A与转向柱的上支架相连,后段C与转向柱的下支架相连,支架的前段A和后段C均为空腔管体结构,仪表横梁穿过第一部B并与其固接, 支架的前段A和后段C与转向柱支架对应相连,因此转向柱通过该支架牢靠的固接在仪表横梁上,本技术中支架的前段A和后段C均为空腔管体结构,在保持重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大支架的截面积,从而提升支架刚度,增强转向柱的稳定性达到提高转向柱及方向盘固有频率的目的,有效避免方向盘产生共振,提高车辆的舒适度,同时简化了仪表总成的结构,减少车身固定点减轻整车重量的同时为仪表总成的装拆带来便利。所述的支架由上支架10和下支架20构成,其中上支架10和下支架20的截面均为带翻边的U型槽,两U型槽围合构成所述的空腔管体结构,该上、下支架10、20的槽口相对放置,在上下支架10,20的翻边结合处进行烧焊构成一体结构。所述的支架中部由两个哈夫半体围合成空腔构成第一部B,该第一部B的空腔处用于容纳和固定汽车仪表横梁且尺寸相吻合,将支架中部的两个哈夫半体结构按照对应位置分别焊接在仪表横梁上,牢固可靠的将支架固定在仪表横梁上。所述的前段A上对称设置两处连接部30,后段C的中部设置一处连接部30,所述的连接部30均为凸焊螺栓,装配时只需采用螺母螺栓配合即可将支架与转向柱的上下支架牢靠的固定,结构简单,装拆方便。所述的前段A和后段C的截面均为空心矩形面,通过调节矩形面积的大小便可调节支架的刚度,在设计过程中若是转向盘的抖动频率不够高,只需增大前段A和后段C的截面积便可提升支架的刚度,进而提高方向盘的抖动频率,采用矩形结构便于加工,易于实现。所述的上支架10为板体结构,上支架10的两侧对称设有沿垂直仪表横梁方向布置的第一支腿11和第二支腿12,所述的第一支腿11和第二支腿12的截面均为带翻边的U型槽。所述的下支架20为板体结构,下支架20的两侧分别设有对应第一支腿11和第二支腿12的第三支腿21和第四支腿22,两支腿相邻侧的翻边相向延伸连为一体。下支架20 在位于前段A的中间位置处设有避让转向柱支架的凸部,该凸部有效的与转向柱支架处在避让位置,同时又将第三、第四支腿21、22可靠的连接为一体。第三支腿21和第四支腿22 的截面也为带翻边的U型槽,第一支腿11和第二支腿12的U型槽口向下,第三支腿21和第四支腿22的U型槽口向上,上、支架10、20对应放置,焊接为一体。所述的上支架10在位于前段A和第一部B位置处的第一支腿11和第二支腿12 之间设置空缺部,位于后段C处的第一支腿11和第二支腿12之间设有连接板13,该连接板13与下支架20贴合,也就是说第一支腿11和第二支腿12在支架的后段C处连为一体在前段A和第一部B处分离,由于支架的前段A和第一部B的中间位置处受力较小,对支架强度的基本上没有影响,因此在上支架10的该处去除材料设置成空缺部,在不影响刚度的前提下减轻了支架的重量,节省了材料。权利要求1.一种转向柱固定支架,该支架上设有供仪表横梁穿过的第一部(B),该第一部(B)分别向两侧延伸构成前段(A)和后段(C),其中前段(A)与转向柱的上支架相连,后段(C)与转向柱的下支架相连,其特征在于支架的前段(A)和后段(C)均为空腔管体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柱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架由上支架(10)和下支架00)构成,其中上支架(10)和下支架00)的截面均为带翻边的U型槽,两U型槽围合构成所述的空腔管体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柱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架中部由两个哈夫半体围合成空腔构成第一部(B),该第一部(B)的空腔处用于容纳和固定汽车仪表横梁且尺寸相吻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柱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段(A)上对称设置两处连接部(30),后段(C)的中部设置一处连接部(30),所述的连接部(30)均为凸焊螺栓。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柱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段㈧和后段(C)的截面均为空心矩形面。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柱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支架(10)为板体结构,上支架(10)的两侧对称设有沿垂直仪表横梁方向布置的第一支腿(11)和第二支腿 (12),所述的第一支腿(11)和第二支腿(1 的截面均为带翻边的U型槽。7.根据权利要求2或6所述的转向柱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支架00)为板体结构,下支架00)的两侧分别设有对应第一支腿(11)和第二支腿(1 的第三支腿和第四支腿(22),两支腿相邻侧的翻边相向延伸连为一体。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向柱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支架(10)在位于前段(A)和第一部(B)位置处的第一支腿(11)和第二支腿(1 之间设置空缺部,位于后段 (C)处的第一支腿(11)和第二支腿(1 之间设有连接板(13),该连接板(1 与下支架 (20)贴合。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转向柱固定支架,该支架上设有供仪表横梁穿过的第一部,该第一部分别向两侧延伸构成前段和后段,其中前段与转向柱的上支架相连,后段与转向柱的下支架相连,支架的前段和后段均为空腔管体结构,支架的前段和后段均为空腔管体结构,在保持重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大支架的截面积,从而提升支架刚度,增强转向柱的稳定性,有效避免方向盘产生共振,提高车辆驾驶的舒适度。文档编号B62D1/16GK202038351SQ20112011118公开日2011年11月16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15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15日专利技术者石文山 申请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向柱固定支架,该支架上设有供仪表横梁穿过的第一部(B),该第一部(B)分别向两侧延伸构成前段(A)和后段(C),其中前段(A)与转向柱的上支架相连,后段(C)与转向柱的下支架相连,其特征在于:支架的前段(A)和后段(C)均为空腔管体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文山
申请(专利权)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