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厂房用钢支架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73904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厂房用钢支架柱,在钢支架柱的腹板(1)的两侧各固定有数量为奇数的至少三根撑杆(2),腹板(1)两侧的撑杆(2)以腹板(1)对称,并垂直腹板(1)所在平面;腹板(1)每一侧的位于最上端和最下端的撑杆(2)之间连接有预应力构件(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刚支架柱的腹板上固定一定数量的撑杆,再通过对预应力构件施加预应力,达到减小构件平面外计算长度的效果,最终使构件在平面外的稳定性得到保证,构件仅需满足平面内稳定性即可。而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结构设计合理,不仅结构简单,且大大减小了设计截面,节约经济成本。(*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钢支架柱,特别是一种用于大型厂房的钢支架柱。
技术介绍
现代工业厂房的建设过程中,钢材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加快施工进度,全厂的 支架等都慢慢的采用钢材为主体材料。全厂的支架柱具有承载较小,但是比较长的特点。 当采用钢材作为主体材料进行设计时,往往用很小的截面就能满足悬臂钢支架柱的强度要 求,但是却要花费很大的代价去满足构件的稳定性要求,特别是构件的平面外稳定性要求。 因为我们常用构件截面的回转半径在平面内一般是平面外的2 3倍,而支架柱在平面内外 的计算长度又一样。故而很大程度上,支架柱的平面外稳定要求决定了材料的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厂房用钢支架柱,该钢支架柱结构 简单,能有效保证钢支架柱的平面外稳定性。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厂房用钢支架柱 采用如下结构在钢支架柱的腹板的两侧各固定有数量为奇数的至少三根撑杆,腹板两侧 的撑杆以腹板对称,并垂直腹板所在平面;腹板每一侧的位于最上端和最下端的撑杆之间 连接有预应力构件。预应力构件的一端通过锚具锚固在最上端的撑杆上,另一端通过锚具锚固在最下 端的撑杆上。位于最上端和最下端之间的撑杆的长度由中间向两端依次缩短。位于最上端和最下端之间的撑杆的端部顶靠在预应力构件上。在最上端和最下端的撑杆的内侧固定有钢板,增加预应力构件牢固固定。钢板呈三角形,发挥三角形的稳定性。预应力构件为钢丝、钢绞丝、钢丝绳、钢丝束或钢拉杆,保证了足够的强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通过在刚支架柱的腹板上固定一定数量的撑杆,再 通过对预应力构件施加预应力,达到减小构件平面外计算长度的效果,最终使构件在平面 外的稳定性得到保证,构件仅需满足平面内稳定性即可。而且本技术的结构设计合理, 不仅结构简单,且大大减小了设计截面,节约经济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4。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厂房用钢支架柱,包括钢支架 柱的腹板1,在腹板1的两侧各焊接有三根以上的撑杆2,两侧的撑杆2以腹板1对称,并垂3直腹板1所在平面;腹板1的每一侧的位于最上端和最下端的撑杆2之间连接有预应力构 件3,即该预应力构件3的两端通过锚具锚固在最上端和最下端的撑杆2上。在最上端和最下端的撑杆2的内侧固定有三角形的钢板4,使得预应力构件3的锚 固更加稳定。位于最上端和最下端之间的撑杆2的长度由中间向两端依次缩短,它们的端度都 顶靠在预应力构件3上,将预应力构件3支撑成弧形,预应力构件3拉紧时对刚支架柱产生 预应力。预应力构件3为钢丝、钢绞丝、钢丝绳、钢丝束或钢拉杆,强度可靠。权利要求一种厂房用钢支架柱,其特征在于在钢支架柱的腹板(1)的两侧各固定有数量为奇数的至少三根撑杆(2),腹板(1)两侧的撑杆(2)以腹板(1)对称,并垂直腹板(1)所在平面;腹板(1)每一侧的位于最上端和最下端的撑杆(2)之间连接有预应力构件(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厂房用钢支架柱,其特征在于预应力构件(3)的一端通过 锚具锚固在最上端的撑杆(2)上,另一端通过锚具锚固在最下端的撑杆(2)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厂房用钢支架柱,其特征在于位于最上端和最下端之间的 撑杆(2)的长度由中间向两端依次缩短。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厂房用钢支架柱,其特征在于位于最上端和最下端之间的 撑杆(2)的端部顶靠在预应力构件(3)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厂房用钢支架柱,其特征在于在最上端和最下端的撑杆(2) 的内侧固定有钢板(4)。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厂房用钢支架柱,其特征在于钢板(4)呈三角形。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厂房用钢支架柱,其特征在于预应力构件(3)为钢丝、钢绞 丝、钢丝绳、钢丝束或钢拉杆。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厂房用钢支架柱,在钢支架柱的腹板(1)的两侧各固定有数量为奇数的至少三根撑杆(2),腹板(1)两侧的撑杆(2)以腹板(1)对称,并垂直腹板(1)所在平面;腹板(1)每一侧的位于最上端和最下端的撑杆(2)之间连接有预应力构件(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通过在刚支架柱的腹板上固定一定数量的撑杆,再通过对预应力构件施加预应力,达到减小构件平面外计算长度的效果,最终使构件在平面外的稳定性得到保证,构件仅需满足平面内稳定性即可。而且本技术的结构设计合理,不仅结构简单,且大大减小了设计截面,节约经济成本。文档编号E04C3/32GK201605718SQ20092031863公开日2010年10月13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27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27日专利技术者袁新敏 申请人: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厂房用钢支架柱,其特征在于:在钢支架柱的腹板(1)的两侧各固定有数量为奇数的至少三根撑杆(2),腹板(1)两侧的撑杆(2)以腹板(1)对称,并垂直腹板(1)所在平面;腹板(1)每一侧的位于最上端和最下端的撑杆(2)之间连接有预应力构件(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新敏
申请(专利权)人: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52[中国|贵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