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轴承的全向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842223 阅读:2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有轴承的全向轮,属于全向轮领域。一种有轴承的全向轮,其特点主要是在从动轮内设有轴承,轴承外圈支撑从动轮轮体,轴承内圈和连接轴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从动轮转动顺畅,结构简单,从动轮在其轴向上有定位的优点。提高了全向轮的全向性能、工作精度和耐用性。(*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有轴承的全向轮,尤其属于全向轮领域中的从动轮结构。
技术介绍
全向轮是一种可以用于搭建全方位移动平台的轮子。它的特点是在大轮子的周围分布有与大轮成一定角度的小轮。大轮可以作为主动轮或从动轮,小轮通常只作为从动轮出现。当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全向轮互成一定角度排布时,通过控制轮子间的速度组合,即可实现设备在不转向的情况下直接向任意方向的运动。由于这种特征,运用全向轮的移动平台相比普通轮系平台,具有更高的运动灵活性,能适应在更狭小的空间中运动。支撑全向轮这种全向性能的必要条件,就是全向轮上的从动小轮能够绕它自身的转轴顺畅地转动。本提案所叙述的就是这样一种能够使从动小轮转动更顺畅的结构。现有的全向轮从动小轮的结构主要有以下两种。1、从动小轮整体由塑料、尼龙、橡胶或其它材料制成,中间留孔,转轴直接从孔中穿过并安装到轮毂上。实际使用中,由于小轮和转轴间是滑动摩擦,小轮转动不顺畅,且长时间使用后,常会导致小轮孔的磨损,小轮在径向上出现跳动。这种结构由于小轮在轴向上没有定位,常会出现小轮与轮毂相接触的情况,这也会导致小轮转动的不顺畅。2、在第一种结构的基础上,在小轮轮体和转轴之间加入了相对摩擦系数较低的衬环。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摩擦力,但由于仍然是滑动摩擦,摩擦力依然较大。实际使用中, 常出现衬环磨损的现象,在有一定的负载时,摩擦力会显著增大,导致小轮转动不顺畅。综上所述,现有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全向轮从动小轮转动不够顺畅,小轮轮体在轴向上没有定位,无法满足有一定负载和精度要求的使用场合。随后出现了专利号为2009202U646. 0,申请日为2009_12_07的专利技术方案,该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新的全向轮,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后单轮盘,由轮毂和从动轮组成,所述轮毂的圆周上均勻分布至少三个Y形枝丫,两两相邻的所述Y形枝丫之间各开设一同心的圆孔,一小轮轴穿设在所述两圆孔之间,所述从动轮穿设在所述小轮轴上,所述前、后单轮盘的半径等于所述从动轮的轴向截面轮廓圆弧半径;轮芯座,包括一中心孔;其中,若干紧固件将所述前、后轮盘相互错开30°角固定在所述轮芯座上。这种技术方案的缺点是1、从动轮内装入的是铜套,转动时铜套与连接轴仍为滑动摩擦,转动不顺滑,整轮全向性能差,并且铜套易磨损。2、铜套与连接轴配合精度低,从动轮转动不稳定。3、从动轮两侧为垫片,间隙较大,从动轮在轴向上定位效果差,且垫片与从动轮之间仍然为滑动摩擦,从动轮转动阻力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有轴承的全向轮,具有具有从动轮转动顺畅,结构简单,从动轮在其轴向上有定位的优点。提高了全向轮的全向性能、工作精度和耐用性。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有轴承的全向轮,包括轮毂、从动轮和连接轴,所述轮毂至少为一排,每排轮毂包括固定连接的中间板、第一侧面板和第二侧面板,第一侧面板和第二侧面板径向分布在中间板的两侧,中间板、第一侧面板和第二侧面板的外圆周工作面均开有齿,相邻两齿之间形成容纳从动轮的缺口,中间板的缺口沿直径方向两侧均开有与连接轴匹配的凹槽,从动轮经连接轴设置在中间板上齿内的凹槽内,每个单排全向轮上设置有用于固定连接的法兰孔,从动轮内设有轴承,轴承外圈支撑从动轮轮体,轴承内圈和连接轴配合。所述轴承为两个,分别设置在从动轮内部中心孔的两侧。所述从动轮的轮体两侧还设置有放置轴承的环形凹槽。所述轴承为普通轴承,连接轴上还设置有限位衬套,所述限位衬套设置在两个轴承远离从动轮轮体的一侧。所述轴承为内圈突出的轴承。一种有轴承的全向轮,包括轮毂、从动轮和连接轴,所述轮毂由至少一块金属板冲压成型,轮毂的环形工作面上设置有多个形状为“凸”形的凹槽,凹槽的“凸”形顶面沿轮毂的轴向设置,多个凹槽连为一体,相邻两凹槽的“凸”形顶面相背,从动轮经连接轴并垂直于轮毂的轴向方向设置在凹槽内,从动轮内设有轴承,轴承外圈支撑从动轮轮体,轴承内圈和连接轴配合。所述轴承为两个,分别设置在从动轮内部中心孔的两侧。所述从动轮的轮体两侧还设置有放置轴承的环形凹槽。所述轴承为普通轴承,连接轴上还设置有限位衬套,所述限位衬套设置在两个轴承远离从动轮轮体的一侧。所述轴承为内圈突出的轴承。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在全向轮的从动轮中嵌入了两个轴承,从动轮的运转稳定,并且使从动轮在受到一定负载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更加顺畅地转动。2、在从动轮轴承两侧加入了限位衬套,或直接选择内圈突出的轴承,限制了从动轮轮体在轴向上的蹿动,提高了全向轮的定位精度,同时,也避免了从动轮轮体与全向轮主体的接触。3、在较简单的结构方式下,提高了全向轮的全向性能、工作精度和耐用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从动轮剖面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从动轮轴侧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从动轮主视图;图4是具有内圈突出的轴承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2或4的从动轮剖面示意图。图中1、连接轴,2、限位衬套,3、从动轮,4、普通轴承,5,内圈突出的轴承。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一种有轴承的全向轮,包括轮毂、从动轮和连接轴,所述轮毂至少为一排,每排轮毂包括固定连接的中间板、第一侧面板和第二侧面板,第一侧面板和第二侧面板径向分布在中间板的两侧,中间板、第一侧面板和第二侧面板的外圆周工作面均开有齿,相邻两齿之间形成容纳从动轮的缺口,中间板的缺口沿直径方向两侧均开有与连接轴匹配的凹槽,从动轮经连接轴设置在中间板上齿内的凹槽内,每个单排全向轮上设置有用于固定连接的法兰孔,从动轮内设有轴承,轴承外圈支撑从动轮轮体,轴承内圈和连接轴配合。所述轴承为两个,分别设置在从动轮内部中心孔的两侧。所述从动轮的轮体两侧还设置有放置轴承的环形凹槽。所述轴承为普通轴承,连接轴上还设置有限位衬套,所述限位衬套设置在两个轴承远离从动轮轮体的一侧。实施例2一种有轴承的全向轮,包括轮毂、从动轮和连接轴,所述轮毂至少为一排,每排轮毂包括固定连接的中间板、第一侧面板和第二侧面板,第一侧面板和第二侧面板径向分布在中间板的两侧,中间板、第一侧面板和第二侧面板的外圆周工作面均开有齿,相邻两齿之间形成容纳从动轮的缺口,中间板的缺口沿直径方向两侧均开有与连接轴匹配的凹槽,从动轮经连接轴设置在中间板上齿内的凹槽内,每个单排全向轮上设置有用于固定连接的法兰孔,从动轮内设有轴承,轴承外圈支撑从动轮轮体,轴承内圈和连接轴配合。所述轴承为两个,分别设置在从动轮内部中心孔的两侧。所述从动轮的轮体两侧还设置有放置轴承的环形凹槽。所述轴承为内圈突出的轴承。实施例3一种有轴承的全向轮,包括轮毂、从动轮和连接轴,所述轮毂由至少一块金属板冲压成型,轮毂的环形工作面上设置有多个形状为“凸”形的凹槽,凹槽的“凸”形顶面沿轮毂的轴向设置,多个凹槽连为一体,相邻两凹槽的“凸”形顶面相背,从动轮经连接轴并垂直于轮毂的轴向方向设置在凹槽内,从动轮内设有轴承,轴承外圈支撑从动轮轮体,轴承内圈和连接轴配合。所述轴承为两个,分别设置在从动轮内部中心孔的两侧。所述从动轮的轮体两侧还设置有放置轴承的环形凹槽。所述轴承为普通轴承,连接轴上还设置有限位衬套,所述限位衬套设置在两个轴承远离从动轮轮体的一侧。实施例4一种有轴承的全向轮,包括轮毂、从动轮和连接轴,所述轮毂由至少一块金属板冲压成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有轴承的全向轮,包括轮毂、从动轮和连接轴,所述轮毂至少为一排,每排轮毂包括固定连接的中间板、第一侧面板和第二侧面板,第一侧面板和第二侧面板径向分布在中间板的两侧,中间板、第一侧面板和第二侧面板的外圆周工作面均开有齿,相邻两齿之间形成容纳从动轮的缺口,中间板的缺口沿直径方向两侧均开有与连接轴匹配的凹槽,从动轮经连接轴设置在中间板上齿内的凹槽内,每个单排全向轮上设置有用于固定连接的法兰孔,其特征在于:从动轮内设有轴承,轴承外圈支撑从动轮轮体,轴承内圈和连接轴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林榛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航发液压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