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铰点用Z形减震轨道接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836079 阅读:2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单铰点用Z形减震轨道接头,包括:含L形缺口的前轨道,位于一前大梁结构上;含L形缺口的后轨道,位于一后大梁结构上;其中,所述前轨道和所述后轨道的端面相互平行匹配并倾斜一定角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减少小车经过接头时的冲击、提高运行舒适度、减少噪音。(*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起重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的单铰点用Z形减震轨道接头
技术介绍
在带有轨道小车运行的起重机中,小车运行在安装在大梁的轨道上。由于大梁有俯仰运动或其他情况需要,大梁被分成前、后大梁结构两部分,并通过大梁铰点相连接。因此小车运行轨道也需要在前后大梁结构铰点位置处断开,分成前、后两部分轨道,轨道对接的区域称为轨道接头。轨道接头的形状和结构会影响小车经过该区域时的性能,如何使小车经过轨道接头使的震动和冲击降低到最小,同时保证前后两根轨道在大梁俯仰运动过程中不会相互干涉,是轨道接头设计需要解决的两个重要问题。前后大梁结构铰点分为双铰点和单铰点两种。在单铰点形式的结构中,俯仰铰点位于轨道接头下方,当轨道随大梁俯仰时,前轨道的运动轨迹会和后轨道重叠,造成干涉问题。因此单铰点的轨道接头首先要避免前、后轨道在俯仰运动过程中的相互干涉。小车轨道在接头处是断开的,轨道接头的作用是使小车能够平稳的从一根轨道运行到另外一根轨道上。因此在轨道接头的结构中,应有足够的轮压转换过渡区域,使小车能够平稳过渡。目前的单铰点结构中,为了避免前、后轨道相互干涉,单铰点形式的小车轨道接头都采用斜切形式,轨道在接头处相互平行。这样的轨道接头能够避免干涉问题,但由于在轨道对接的位置没有轮压过渡区域,小车车轮是直接从后轨道“跳”到前轨道上的,因此带来了车轮经过接头时冲击大,小车运行舒适性差、噪音大,容易引起小车轨道和结构开裂等系列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技术的设计人特别开发了一种Z形减震轨道接头。特别是,根据一个实施例,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单铰点用Z形减震轨道接头,包括含L形缺口的前轨道,位于一前大梁结构上;含L形缺口的后轨道,位于一后大梁结构上;其中,所述前轨道和所述后轨道的端面相互平行匹配并倾斜一定角度。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在上述单铰点用Z形减震轨道接头中,所述前轨道的端部具有被打磨成一定坡度的第一坡度段;所述后轨道的端部具有被打磨成一定坡度的第二坡度段;以及当所述前轨道和所述后轨道接合时,在所述第一坡度段和所述第二坡度段之间还构成一由所述前轨道和所述后轨道构成的重叠段。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在上述单铰点用Z形减震轨道接头中,还包括铰轴,位于所述后大梁结构上,其中所述前轨道在工作时能绕所述铰轴旋转。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在上述单铰点用Z形减震轨道接头中,所述前轨道的端面具有以所述铰轴为中心的第一半径的弧面;所述后轨道的端面具有以所述铰轴为中心的第二半径的弧面;其中,所述第一半径和所述第二半径的差值不小于2毫米。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在上述单铰点用Z形减震轨道接头中,所述前轨道的端面具有与以所述铰轴为中心的第一半径的弧面相切的第一斜面;所述后轨道的端面具有与以所述铰轴为中心的第二半径的弧面相切的第二斜面;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不大于55度,且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之间有不小于2毫米的间隙。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在上述单铰点用Z形减震轨道接头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坡度段的坡度不大于1 2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在上述单铰点用Z形减震轨道接头中,所述重叠段的长度不小于所述前轨道或所述后轨道的踏面宽度的1. 5倍。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在上述单铰点用Z形减震轨道接头中,在所述重叠段中,所述前轨道和所述后轨道的踏面宽度各占50 %。本技术是在避免单铰点结构上的轨道接头干涉的同时,使轨道接头形成足够长度的平稳过渡区域,保证并提高小车经过轨道接头时的性能。在外形结构上,本技术是由“L”形缺口前轨道及相应的前大梁结构,“L”形缺口后轨道及相应的后大梁结构组成。前、后轨道及相应结构装配后,形成“Z”形轨道接头。前、后轨道的端面设计为相互平行匹配、并且倾斜一定角度的斜面;该倾斜面的角度根据前轨道及前大梁结构的运行轨迹而确定。这样的设计避免了前轨道和后轨道相互干涉的现象。在前后轨道对接的区域,分别由前、后轨道端部的2个坡度段,以及1个重叠段组成。前、后轨道的端部需要打磨成一定的坡度,使轨道在接口位置自然形成过渡的坡段。重叠段由前、后两根轨道共同组成,需要保证一定的面积和重叠长度。小车经过接头的区域能够平稳过渡,从而减少小车经过接头时的冲击,提高运行舒适度和减少了噪音应当理解,本技术以上的一般性描述和以下的详细描述都是示例性和说明性的,并且旨在为如权利要求所述的本技术提供进一步的解释。附图说明包括附图是为提供对本技术进一步的理解,它们被收录并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附图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本说明书一起起到解释本技术原理的作用。 附图中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单铰点用“Z”形减震轨道接头的装配立体图。图2示出了单铰点用“Z”形减震轨道接头的装配图。图3示出了 “Z”形轨道接头的接头区域详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详细参考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在以下描述的各种实施例中,除非另有说明,否则相应的部件将在各图中具有相应的标号。例如,图1中的标号101、图2中的标号201以及图3中的标号301将表明相同的部件,其余标号也按类似的方式进行编号。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单铰点用“Z”形减震轨道接头的装配立体图。如图 1所示,本技术的单铰点用Z形减震轨道接头主要包括后轨道101、前轨道102、铰轴 103、后大梁结构104以及前大梁结构105。具体地,含L形缺口的后轨道101位于后大梁结构104上,且含L形缺口的前轨道102位于前大梁结构105上。该前轨道102和该后轨道101的端面相互平行匹配并倾斜一定角度。如图所示,L形缺口形成于后轨道101和前轨道102的端部。上述前大梁结构105和后大梁结构104两部分通过铰轴103进行装配, 装配后形成“Z”形轨道接头。图3表示了 “Z”形轨道接头的在接头区域的组成。如图3所示,在本技术的单铰点用Z形减震轨道接头中,a段为整个“Z”形过渡段。前轨道302的端部具有被打磨成一定坡度的第一坡度段c,如图所示。后轨道301的端部具有被打磨成一定坡度的第二坡度段b。另外,当前轨道302和后轨道301接合时,在第一坡度段c和第二坡度段b之间还构成一由前轨道302和后轨道301构成的重叠段d。根据一较佳实施例,在图3所示的单铰点用Z形减震轨道接头中,第一坡度段c和第二坡度段c的坡度优选不大于1 20,在轨道接口的位置自然形成一个过渡坡度,使车轮平缓的从一个轨道进入另外一根轨道上。另一方面,重叠段d的长度优选不小于前轨道302 或后轨道301的踏面宽度的1. 5倍。在重叠段d中,前轨道302和后轨道301的踏面宽度各占50%。现在转到图2,图2以侧视图表示了前、后两部分轨道及结构的关系。如图2所示, 铰轴203位于后大梁结构201上。在本技术中,前轨道202在起重机工作时能绕铰轴 203的中心旋转,在半径Rl的范围内运动。因此,前轨道202的端面需要被制作为具有以铰轴203为中心的第一半径Rl的弧面。后轨道201的端面需要被制作为具有以铰轴203为中心的第二半径R2的弧面。较佳地,第一半径Rl和第二半径R2的差值不小于2毫米。根据本技术的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单铰点用Z形减震轨道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含L形缺口的前轨道,位于一前大梁结构上;含L形缺口的后轨道,位于一后大梁结构上;其中,所述前轨道和所述后轨道的端面相互平行匹配并倾斜一定角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炯鹏江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