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循环式转向助力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812717 阅读:2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有助于缩小发动机体积的内循环式转向助力泵,包括有依次固定连接的阀体、定子和壳体,所述阀体、定子和壳体内设有阀腔,阀腔内安设有转子、泵轴、叶片、配油盘和安全阀,其特点是所述安全阀的上端开口处还设有上螺堵,配油盘处还设有构成高压油区和低压油区相互导通的溢流通道。当安全阀开启后,如果油压超过安全值,其高压油区内的转向动力油将会通过阀体斜孔进入泄油孔,然后再经配油盘斜孔而流入低压油区,从而完成内部溢流过程。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可减少一个外部溢流通道,将原外部溢流改进成为内部溢流,故与汽车发动机装配时可减少一条回油管路,从而大大减少了发动机空间占有率。(*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泵体,尤其是一种内循环式转向助力泵
技术介绍
转向助力泵是用于汽车上协助驾驶员作汽车方向调整,并利用外部动力来协助驾驶员轻便操作打方向盘的一种装置。现有的转向助力泵装在汽车发动机上,为了保证转向助力泵安全工作,其自身的安全阀上方设有一个外部溢流口,且转向助力泵外还设有与外部溢流口导通的回油管路,如此设置则较大地占用了发动机的内部空间,不利于发动机小型化的发展,也阻碍了发动机自身内部结构和功能的扩充。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有助于缩小发动机体积的内循环式转向助力泵。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内循环式转向助力泵,包括有依次固定连接的阀体、定子和壳体,所述阀体、定子和壳体内设有阀腔,阀腔内安设有转子、泵轴、叶片、配油盘和安全阀,泵轴穿设于壳体上并延伸至阀腔内,转子套设于泵轴上并与定子位于同一径向上,叶片安设于转子外周面上,配油盘套设于泵轴端部,配油盘外壁与阀腔内壁构成密封配合并将阀腔分隔呈高压油区和低压油区,低压油区位于阀腔内定子所在侧部,高压油区位于阀腔内定子所在侧的另一侧,安全阀安设于高压油区内,安全阀的下端开口处设有下螺堵,其特征是所述安全阀的上端开口处还设有上螺堵,配油盘处还设有构成高压油区和低压油区相互导通的溢流通道。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阀体上设有阀体斜孔,配油盘上设有相互导通的泄油孔和配油盘斜孔,阀体斜孔和泄油孔相导通,配油盘斜孔上与泄油孔连接的另一端与低压油区相导通,依次导通的阀体斜孔、泄油孔和配油盘斜孔构成所述的溢流通道。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安全阀包括有阀座和位于阀座上的滑阀,该阀座的顶部设有滤网组件。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泵轴与壳体连接的端部设有起密封作用的骨架油封,该骨架油封为双唇式骨架油封。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当安全阀开启后,如果油压超过安全值,其高压油区内的转向动力油将会通过阀体斜孔进入泄油孔,然后再经配油盘斜孔而流入低压油区,从而完成内部溢流过程。因此,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可减少一个外部溢流通道,将原外部溢流改进成为内部溢流,故与汽车发动机装配时可减少一条回油管路,从而大大减少了发动机空间占有率。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剖视图。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图3为图1的B-B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包括有依次固定连接的阀体1、定子2和壳体3,所述阀体 1、定子2和壳体3内设有阀腔4,阀腔4内安设有转子5、泵轴6、叶片7、配油盘8和安全阀 9,泵轴6穿设于壳体3上并延伸至阀腔4内,转子5固定于泵轴6上并与定子2位于同一径向上,叶片7安设于转子5外周面上,配油盘8套设于泵轴6端部,配油盘8外壁与阀腔4 内壁构成密封配合并将阀腔4分隔呈高压油区41和低压油区42,低压油区42位于阀腔4 内定子2所在侧部,高压油区41位于阀腔4内定子2所在侧的另一侧,安全阀9安设于高压油区41内,安全阀9包括有阀座91和位于阀座91上的滑阀92,该阀座的91顶部设有滤网组件93,安全阀9的下端开口处设有下螺堵94,安全阀9的上端开口处还设有上螺堵 95,配油盘8处还设有构成高压油区41和低压油区42相互导通的溢流通道。其中,阀体1 上设有阀体斜孔11,配油盘8上设有相互导通的泄油孔81和配油盘斜孔82,阀体斜孔11 和泄油孔81相导通,配油盘斜孔82上与泄油孔81连接的另一端与低压油区42相导通,依次导通的阀体斜孔11、泄油孔81和配油盘斜孔82构成所述的溢流通道。另外,所述泵轴6 与壳体3连接的端部设有起密封作用的骨架油封61,该骨架油封61为双唇式骨架油封。本技术中,当安全阀9开启后,如果油压超过安全值,其高压油区41内的转向动力油将会通过阀体斜孔11进入泄油孔81,然后再经配油盘斜孔82而流入低压油区42, 从而完成内部溢流过程。因此,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可减少一个外部溢流通道,将原外部溢流改进成为内部溢流,故与汽车发动机装配时可减少一条回油管路,从而大大减少了发动机空间占有率。本技术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同等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技术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内循环式转向助力泵,包括有依次固定连接的阀体、定子和壳体,所述阀体、定子和壳体内设有阀腔,阀腔内安设有转子、泵轴、叶片、配油盘和安全阀,泵轴穿设于壳体上并延伸至阀腔内,转子套设于泵轴上并与定子位于同一径向上,叶片安设于转子外周面上, 配油盘套设于泵轴端部,配油盘外壁与阀腔内壁构成密封配合并将阀腔分隔呈高压油区和低压油区,低压油区位于阀腔内定子所在侧部,高压油区位于阀腔内定子所在侧的另一侧, 安全阀安设于高压油区内,安全阀的下端开口处设有下螺堵,其特征是所述安全阀的上端开口处还设有上螺堵,配油盘处还设有构成高压油区和低压油区相互导通的溢流通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循环式转向助力泵,其特征是所述阀体上设有阀体斜孔, 配油盘上设有相互导通的泄油孔和配油盘斜孔,阀体斜孔和泄油孔相导通,配油盘斜孔上与泄油孔连接的另一端与低压油区相导通,依次导通的阀体斜孔、泄油孔和配油盘斜孔构成所述的溢流通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循环式转向助力泵,其特征是所述安全阀包括有阀座和位于阀座上的滑阀,该阀座的顶部设有滤网组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循环式转向助力泵,其特征是所述泵轴与壳体连接的端部设有起密封作用的骨架油封,该骨架油封为双唇式骨架油封。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有助于缩小发动机体积的内循环式转向助力泵,包括有依次固定连接的阀体、定子和壳体,所述阀体、定子和壳体内设有阀腔,阀腔内安设有转子、泵轴、叶片、配油盘和安全阀,其特点是所述安全阀的上端开口处还设有上螺堵,配油盘处还设有构成高压油区和低压油区相互导通的溢流通道。当安全阀开启后,如果油压超过安全值,其高压油区内的转向动力油将会通过阀体斜孔进入泄油孔,然后再经配油盘斜孔而流入低压油区,从而完成内部溢流过程。因此,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可减少一个外部溢流通道,将原外部溢流改进成为内部溢流,故与汽车发动机装配时可减少一条回油管路,从而大大减少了发动机空间占有率。文档编号B62D5/10GK202011422SQ20112006907公开日2011年10月19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16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16日专利技术者洪程雷, 郭星 申请人:浙江亚伯兰电器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循环式转向助力泵,包括有依次固定连接的阀体、定子和壳体,所述阀体、定子和壳体内设有阀腔,阀腔内安设有转子、泵轴、叶片、配油盘和安全阀,泵轴穿设于壳体上并延伸至阀腔内,转子套设于泵轴上并与定子位于同一径向上,叶片安设于转子外周面上,配油盘套设于泵轴端部,配油盘外壁与阀腔内壁构成密封配合并将阀腔分隔呈高压油区和低压油区,低压油区位于阀腔内定子所在侧部,高压油区位于阀腔内定子所在侧的另一侧,安全阀安设于高压油区内,安全阀的下端开口处设有下螺堵,其特征是:所述安全阀的上端开口处还设有上螺堵,配油盘处还设有构成高压油区和低压油区相互导通的溢流通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星洪程雷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亚伯兰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