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座椅靠背及包括该车辆座椅靠背的车辆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645121 阅读:1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车辆座椅靠背及包括该车辆座椅靠背的车辆座椅。该车辆座椅靠背包括设置在支撑构件上的腰容置部,腰容置部弯曲以形成侧视时在座椅前后方向上朝前侧的凸起形状。相应地,当乘员的腰部压靠至腰容置部时,抑制了腰椎的形状的改变。由于该原因,因为能够减小乘员的头部压靠至头枕的时刻与乘员的脖颈部压靠至脖颈容置部的时刻之间的偏差,所以能够抑制乘员的头部围绕脖颈部为支点在座椅前后方向上的摆动。因此,减小了乘员的脖颈部的负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座椅靠背及包括该车辆座椅靠背的车辆座椅
技术介绍
已知一种作为车俩座椅靠背的座椅靠背(例如,日本专利申请特开(JP-A) No. 2009-101137),其包括座椅靠背框架和安装在座椅靠背框架上并对坐在车辆座椅中的乘员的背部提供支撑的板本体。在JP-A No. 2009-101137中公开的板本体上形成有在座椅靠背高度方向上延伸的开口。该开口形成在与坐在车辆座椅中的乘员的胸椎相对应的位置。当乘员的背部压靠至板本体时,由于该开口,减小了向乘员的胸椎所施加的反作用力。 相应地,乘员感觉更舒适地坐在车辆座椅上。同时,例如,在JP-A No. 2009-101137中公开的座椅靠背中,在车辆被另一车辆或类似物从该车辆的后侧碰撞(从后面碰撞)并且具有预定值或更高值的载荷、例如惯性力施加于乘员的情况下,乘员的腰部压靠至板本体。通常,坐在车辆座椅中的乘员的腰椎是轻微弯曲的。相应地,在乘员的腰部压靠至板本体的情况下,乘员的腰椎向上伸展以致具有直线的形状。由于该原因,乘员的头部相对于头枕朝座椅高度方向的上侧移动。在乘员的头部的位置如上述改变的情况下,乘员的头部压靠至头枕的时刻与乘员的脖颈部压靠至板本体的时刻变成彼此不同。这导致乘员的头部围绕脖颈部为支点在座椅前后方向上摆动。
技术实现思路
考虑到上述的事实产生了本专利技术,并且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获得一种抑制乘员的腰椎的形状的改变的车辆座椅靠背、以及包括该车辆座椅靠背的车辆座椅。根据第一方面的车辆座椅靠背包括座椅靠背框架,该座椅靠背框架包括一对座椅靠背侧框架部和座椅靠背上框架部,该对座椅靠背侧框架部分别设置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并且每一座椅靠背侧框架部在座椅高度方向上延伸,该座椅靠背上框架部沿座椅宽度方向连接该对座椅靠背侧框架部的上端部并且在其上安装有头枕;支撑构件,该支撑构件安装在座椅靠背框架上;和腰容置部,该腰容置部设置在支撑构件上,该腰容置部弯曲以形成侧视时在座椅前后方向上朝前侧的凸起形状(以膨胀的方式突起),并且当具有预定值或更高值的载荷在座椅前后方向上朝后侧施加于乘员时支撑乘员的腰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当在碰撞时具有预定值或更高值的载荷在座椅前后方向上朝后侧施加于乘员时,乘员的腰部压靠至腰容置部。这里,腰容置部弯曲以形成侧视时在座椅前后方向上朝前侧的凸起形状。相应地,抑制了对乘员的腰椎的特定部分的作为反作用力的压力的集中(下文中,称为“压力反作用力”),从而减小了乘员腰部的负荷。另外, 因为乘员的腰部以腰椎弯曲的状态保持(限定)在腰容置部上,所以抑制了腰椎的形状的改变。通常,坐在车辆座椅中的乘员的腰椎是弯曲的。当腰椎的曲率改变并且腰椎的形状改变时,乘员的头部的位置改变。具体地,在腰椎的曲率增大并且腰椎的形状改变为直线形状的情况下,乘员的头部相对于头枕在座椅高度方向上朝上侧显著地移动。在乘员的头部的位置如上述改变的情况下,乘员的头部压靠至头枕的时刻与乘员的脖颈部(下脖颈部)压靠至支撑构件的时刻变成彼此不同。这导致乘员的头部围绕脖颈部为支点在座椅前后方向上摆动。相比之下,在本专利技术中,如上所述,乘员的腰椎由腰容置部保持(限定)在弯曲的状态。由于该原因,抑制了腰椎的形状的改变。相应地,头枕和支撑构件的相对位置得到调节,从而减小了介于乘员的头部压靠至头枕的时刻与乘员的脖颈部压靠至脖颈容置部(下脖颈容置部)的时刻之间的偏差。结果,抑制了乘员的头部围绕脖颈部为支点在座椅前后方向上的摆动。具体地,通过调节头枕与脖颈容置部的相对位置从而使得乘员的头部和脖颈部同时压靠至头枕和支撑构件,这能够抑制乘员的头部在座椅前后方向上的摆动。相应地,减小了乘员的脖颈部的负荷。根据第二方面的车辆座椅靠背,在根据第一方面的车辆座椅靠背中,还包括设置在支撑构件上的胸容置部,该胸容置部弯曲以形成侧视时在座椅前后方向上朝后侧的凸起形状(以膨胀的方式突起),并且当具有预定值或更高值的载荷在座椅前后方向上朝后侧施加于乘员时支撑乘员的胸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当在碰撞时具有预定值或更高值的载荷在座椅前后方向上朝后侧施加于乘员时,乘员的胸部压靠至设置在支撑构件上的胸容置部。这里,胸容置部弯曲以形成侧视时在座椅前后方向上朝后侧的凸起形状。相应地,抑制了在乘员胸椎的特定部分上的压力反作用力的集中,从而减小了乘员的胸部的负荷。另外,因为乘员的胸部以胸椎弯曲的状态保持(限定)在胸容置部上,所以抑制了胸椎的形状的改变。由于该原因,因为还抑制了乘员的头部在座椅高度方向上朝上侧的运动,所以能够减小介于乘员的头部压靠至头枕的时刻与乘员的脖颈部压靠至支撑构件的时刻之间的偏差。相应地,减小了对乘员的脖颈部所施加的负荷。根据第三方面的车辆座椅靠背,在根据第一或第二方面的车辆座椅靠背中,还包括设置在支撑构件上的脖颈容置部(下脖颈容置部),该脖颈容置部设置在座椅靠背上框架部的在座椅前后方向上的前侧,并且当具有预定值或更高值的载荷在座椅前后方向上朝后侧施加于乘员时支撑乘员的脖颈部(下脖颈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当在碰撞时具有预定值或更高值的载荷在座椅前后方向上朝后侧施加于乘员时,乘员的脖颈部压靠至设置在座椅靠背上框架部的在座椅前后方向上的前侧的脖颈容置部。相应地,例如,脖颈容置部与乘员的脖颈部获得了面接触,从而增大了乘员的脖颈部与脖颈容置部之间的接触面积。所以,施加于乘员的载荷以分散的方式传递给脖颈容置部,从而减小了表面压力。由于该原因,减小了施加于乘员的脖颈部的压力反作用力。所以,减小了乘员的脖颈部的负荷。根据车辆座椅靠背的第四方面,在根据第三方面的车辆座椅靠背中,脖颈容置部弯曲以形成侧视时在座椅前后方向上朝前侧的凸起形状(以膨胀的方式突起)。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面,脖颈容置部弯曲以形成侧视时在座椅前后方向上朝前侧的凸起形状。相应地,当乘员的脖颈部压靠至脖颈容置部时,抑制了对乘员的颈椎的特定部分的压力反作用力的集中。所以,减小了乘员的脖颈部的负荷。根据车辆座椅靠背的第五方面,在根据第一到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车辆座椅靠背中,腰容置部包括从腰容置部在座椅前后方向上朝后侧凹进的凹陷部,当具有预定值或更高值的载荷在座椅前后方向上朝后侧施加于乘员时乘员的腰椎放置在凹陷部内。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方面,当在碰撞时具有预定值或更高值的载荷在座椅前后方向上朝后侧施加于乘员并且乘员的腰部压靠至腰容置部时,乘员的腰椎放置在腰容置部处所形成的凹陷部内。相应地,由于减小了乘员的腰椎的压力反作用力,所以进一步抑制了腰椎的形状的改变并且减小了乘员的腰部的负荷。根据车辆座椅靠背的第六方面,在根据第一到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车辆座椅靠背中,从座椅高度方向观察时腰容置部的横截面具有波纹形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六方面,从座椅高度方向观察时腰容置部的横截面具有波纹形状。相应地,腰容置部的硬度大于其它部分的硬度。这里,因为腰容置部的硬度由于波纹形状所导致的机械性能而增加,所以与增加腰容置部的厚度等结构相比能够减小材料成本。另外,在根据第一到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的车辆座椅靠背中,能够使车辆座椅靠背还包括设置在支撑构件上的肩容置部,肩容置部分别设置在胸容置部的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并且还设置在胸容置部的在座椅前后方向上的前侧,并且当具有预定值或更高值的载荷在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座椅靠背,包括:座椅靠背框架,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包括:一对座椅靠背侧框架部,所述座椅靠背侧框架部分别设置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并且每一所述座椅靠背侧框架部都在座椅高度方向上延伸;和座椅靠背上框架部,所述座椅靠背上框架部沿所述座椅宽度方向连接所述一对座椅靠背侧框架部的上端部并且在所述座椅靠背上框架部上安装有头枕;支撑构件,所述支撑构件安装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上;以及腰容置部,所述腰容置部设置在所述支撑构件上,所述腰容置部弯曲以形成侧视时在座椅前后方向上朝前侧的凸起形状,并且当具有预定值或更高值的载荷在所述座椅前后方向上朝后侧施加于乘员时支撑所述乘员的腰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口博仪长谷川真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