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油压缓冲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603705 阅读:2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气油压缓冲器结构,其是于外管件内设有内管件,内管件的上顶抵缘下方依序套设上顶撑片、弹性元件、下顶撑片及第一垫圈,下顶抵缘下方与活动座的组固孔固设,组固孔周缘形成多个内通道,内通道上端形成沟槽段,开口端对应沟槽段形成导流部,外端面形成套设第二垫圈的凹槽部,凹槽部底缘处凸设外径大于活动座的挡止凸缘,凹槽部向挡止凸缘外贯穿外通道,第二垫圈及挡止凸缘皆紧密顶撑于外管件的内缘,使得能直接将内管体向上施以轻微力道抽出、或向下施以大于弹性元件压缩弹力的力道压掣调整缓冲器使用高低位置。(*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气油压缓冲器结构,尤其是指一种于该缓冲器进行使用升降高低位置的调整时,能直接将内管体向上施以轻微力道抽出、或向下施以大于弹性元件压缩弹力的力道压掣调整其使用高低位置,使得内管体能更为方便快速直接进行调整至定位,而能更增其整体施行使用上的实用功效性的气油压缓冲器结构。
技术介绍
一般常可于许多制图桌具或各式高脚椅具上见到设置有气压、油压缓冲器,该类气压、油压缓冲器主要是于外管体内包覆有内管体,且于外管体与内管体间充满高压气体或液态油,并设有一控制扳手,使得能利用该控制扳手控制高压气体或液态油的流动调整内管体的高低位置,进而达到调整该制图桌具或高脚椅具的使用高度的功效目的。然而,上述气压、油压缓冲器虽可利用调整其内、外管体间高压气体或液态油的流动,达到调整该内管体高低使用位置的预期功效,但也在其实际施行使用上发现,该类气压、油压缓冲器在使用调整内管体高低位置时,一旦按压该控制扳手,该内管体即会立刻往上弹起,需要使用者一方面按压该控制扳手、另一方面将内管体往下压掣,方能进行内管体的高低位置的调整,造成其在施行使用上的极大不便,致令该结构在整体设计上仍存有改进的空间。因此,设计人秉持多年该相关行业的丰富设计开发及实际制作经验,再予以进行研究改良,以提供另一种气油压缓冲器结构,以能有更多样化不同结构的选择,期望达到更佳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气油压缓冲器结构,其能直接将内管体向上施以轻微力道抽出、或向下施以大于弹性元件压缩弹力的力道压掣调整其使用高低位置,而能更增其整体施行使用上的实用功效性。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气油压缓冲器结构,是于缓冲器设有一内管件,该内管件分别具有上顶抵缘及下顶抵缘,于该上顶抵缘套设定位有上顶撑片,于上顶撑片下方的内管件外套设有弹性元件,于该弹性元件下方的内管件外套设有下顶撑片,该下顶撑片底端凸设有顶抵凸缘,于该顶抵凸缘下方的内管件外则套设有第一垫圈,另于该内管件的下顶抵缘下方结合固设有活动座,该活动座于中间位置开设形成有组固孔供与内管件的下顶抵缘下方结合固设,于活动座的组固孔周缘形成有多个内通道,于内通道上端对应第一垫圈形成有沟槽段,使得于常态下该弹性元件会顶推下顶撑片,令下顶撑片以顶抵凸缘将第一垫圈顶推塞入沟槽段内,且于活动座上端开口端对应沟槽段形成有导流部,又于该活动座外端面形成有凹槽部,该凹槽部外套设有第二垫圈,且于凹槽部底缘处凸设形成有外径大于活动座的挡止凸缘,并于凹槽部向挡止凸缘外贯穿形成有外通道,再将内管件连同上顶撑片、弹性元件、下顶撑片、第一垫圈、活动座、第二垫圈皆设置于外管件内,该活动座的凹槽部外套设的第二垫圈及挡止凸缘则恰皆紧密顶撑于外管件的内缘。如上所述气油压缓冲器结构,其中,设有扣件扣固于活动座下方的内管件上,以令活动座与内管件结合固定。本技术的气油压缓冲器结构,其主要是于缓冲器设有一内管件,于该上顶抵缘套设定位有上顶撑片,于上顶撑片下方的内管件外依序套设有弹性元件、下顶撑片及第一垫圈,另于该内管件的下顶抵缘下方与活动座中间位置开设的组固孔结合固设,于组固孔周缘形成有多个内通道,于内通道上端对应第一垫圈形成有沟槽段,且于活动座上端开口端对应沟槽段形成有导流部,又于该活动座外端面形成有凹槽部,该凹槽部外套设有第二垫圈,且于凹槽部底缘处凸设形成有外径大于活动座的挡止凸缘,并于凹槽部向挡止凸缘外贯穿形成有外通道,再将上述结构设置于外管件内,该活动座的凹槽部外套设的第二垫圈及挡止凸缘则恰皆紧密顶撑于外管件的内缘;借此,使得于该缓冲器进行使用升降高低位置的调整时,能直接将内管体向上施以轻微力道抽出、或向下施以大于弹性元件压缩弹力的力道压掣调整其使用高低位置,使得内管体能更为方便快速直接进行调整至定位, 以增其整体施行使用上的实用功效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的侧视组合剖视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的侧视组合局部放大剖视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的使用升高状态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使用升高状态局部放大剖视结构图;图6为本技术的使用降低状态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使用降低状态局部放大剖视结构图。主要元件标号说明1缓冲器11内管件111上顶抵缘112下顶抵缘113扣件12上顶撑片13弹性元件14下顶撑片141顶抵凸缘15第一垫圈16活动座161组固孔162内通道163沟槽段164导流部165凹槽部166挡止凸缘167外通道17第二垫圈18外管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首先,请参阅图1本技术的立体分解结构图、图2本技术的侧视组合剖视结构图及图3本技术的侧视组合局部放大剖视结构图所示,本技术的缓冲器1主要设有一内管件11,该内管件11分别具有上顶抵缘111及下顶抵缘112,于该上顶抵缘111 套设定位有上顶撑片12,于上顶撑片12下方的内管件11外套设有弹性元件13,于该弹性元件13下方的内管件11外套设有下顶撑片14,该下顶撑片14底端凸设有顶抵凸缘141, 于该顶抵凸缘141下方的内管件11外则套设有第一垫圈15,另于该内管件11的下顶抵缘 112下方设有活动座16,该活动座16于中间位置开设形成有组固孔161供与内管件11的下顶抵缘112下方套设结合,并利用扣件113扣固于活动座16下方的内管件11上,以令活动座16与内管件11结合固定,于活动座16的组固孔161周缘形成有多个内通道162,于内通道162上端对应第一垫圈15形成有沟槽段163,使得于常态下该弹性元件13会顶推下顶撑片14,令下顶撑片14以顶抵凸缘141将第一垫圈15顶推塞入沟槽段163内,且于活动座16上端开口端对应沟槽段163形成有导流部164,又于该活动座16外端面形成有凹槽部 165,该凹槽部165外套设有第二垫圈17,且于凹槽部165底缘处凸设形成有外径大于活动座16的挡止凸缘166,并于凹槽部165向挡止凸缘166外贯穿形成有外通道167,再将内管件11连同上顶撑片12、弹性元件13、下顶撑片14、第一垫圈15、活动座16、第二垫圈17皆设置于外管件18内,该活动座16的凹槽部165外套设的第二垫圈17及挡止凸缘166则恰皆紧密顶撑于外管件18的内缘,并于外管件18内充满高压气体或液态油。如此一来,使得本技术在操作使用上,即可将本技术的缓冲器1装置于制图桌具或各式高脚椅具等欲控制升降高度的器具,当欲将该类器具向上抬升时,请一并参阅图4本技术的使用升高状态示意图及图5本技术的使用升高状态局部放大剖视结构图所示,其是令缓冲器1的内管件11直接施以轻微力道向上抽出外管件18外,此时该活动座16外端面的凹槽部165外套设的第二垫圈17即因紧密顶撑于外管件18的内缘, 使得随着内管件11向上移动该第二垫圈17即会移动至凹槽部165底缘的挡止凸缘166上方,令位于外管件18内的活动座16上方的高压气体或液态油,能通过活动座16外缘与外管件18内缘间的空隙,而由活动座16凹槽部165经外通道167流至外管件18内的活动座 16下方,让该内管件11能随意向上升高调整定位。而当欲将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油压缓冲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缓冲器设有一内管件,该内管件分别具有上顶抵缘及下顶抵缘,于该上顶抵缘套设定位有上顶撑片,于该上顶撑片下方的该内管件外套设有弹性元件,于该弹性元件下方的该内管件外套设有下顶撑片,该下顶撑片底端凸设有顶抵凸缘,于该顶抵凸缘下方的内管件外则套设有第一垫圈,另于该内管件的下顶抵缘下方结合固设有活动座,该活动座于中间位置开设形成有与该内管件的下顶抵缘下方结合固设的组固孔,于该活动座的组固孔周缘形成有多个内通道,于该内通道上端对应第一垫圈形成有沟槽段,该弹性元件能顶推该下顶撑片,该下顶撑片能通过顶抵凸缘将该第一垫圈顶推塞入该沟槽段内,且于该活动座上端开口端对应该沟槽段形成有导流部,又于该活动座外端面形成有凹槽部,该凹槽部外套设有第二垫圈,且于该凹槽部底缘处凸设形成有外径大于该活动座的挡止凸缘,并于该凹槽部向该挡止凸缘外贯穿形成有外通道,该内管件连同该上顶撑片、弹性元件、下顶撑片、第一垫圈、活动座、第二垫圈皆设置于外管件内,该活动座的凹槽部外套设的第二垫圈及该挡止凸缘能紧密顶撑于该外管件的内缘。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政嘉
申请(专利权)人:万得富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