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棒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06581 阅读:3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压棒结构,其主要于中管的内部固设有一活塞,并于中管的内部套设有一外管,外管的内部套设有第一管体,第一管体的内部套设有第二管体,且于第一管体与第二管体的顶端与底端分别接设有第一密封件与第二密封件,再将活塞装设于第二密封件,而第一密封件则装设有控制阀,并于外管的底端延长形成有套固段,可在外管下降时容纳活塞底端的轴承,且外管自中管的顶端拉出时可增加外管与中管相套固的长度而提高稳定性。(*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气压棒结构,特别是一种在外管底端延长形成有一套固段,可增加外管与中管相套固的长度而提高稳定性的气压棒结构。
技术介绍
气压棒为一种具有缓冲、定位、拉撑等效果的构件,因此应用范围相当广泛,大部分使用于办公桌椅的升降装置,或经常作相对运动的二物件间,如汽车后车厢门等等,利用气压棒内的活塞杆组移动时所产生的阻尼效果,使得连结于气压棒的构件移动时得到缓冲,以确保机件的长久使用,而气压棒近来也加以应用于橱柜及门片铰链的构件,而运动健身器材的使用即为大众所熟知,如踏步机、划船器等,都是应用气压棒作为阻力元件的常见型态。上述的气压棒,请参考图4以及图5所示,该气压棒主要具有一中管4,并将一活塞5的轴承51、固定件52装设于中管4的底端,而中管4的内部套设有一外管6,外管6的内部套设有第一管体61,第一管体61的内部套设有第二管体62,再将活塞5装设于第二管体62的内部,并于外管6的底端固设有一橡胶制成的缓冲体63,以降低外管6与轴承51间的碰撞力。然而,上述的气压棒在实际使用的时候,若是气压棒在将外管自中管的顶端拉出而增加长度的情况下,外管仅有底端套固于中管内,导致外管的稳定性不足而难以维持直立。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压棒结构,该气压棒结构于外管底端延-->长形成有一套固段,可在外管自中管的顶端拉出时增加外管与中管相套固的长度,以提高外管的稳定性,且外管不会与活塞的轴承发生碰撞,以避免产生噪音甚至于造成轴承的损坏。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气压棒结构,其主要具有一中管,中管的内部固设有一活塞,并于中管的内部套设有一外管,外管的内部套设有第一管体,第一管体的内部套设有第二管体,且于第一管体与第二管体的顶端与底端分别接设有第一密封件与第二密封件,再将活塞装设于第二密封件,而第一密封件则装设有控制阀,并于外管的底端延长形成有套固段,可在外管自中管的顶端拉出时增加外管与中管相套固的长度而提高稳定性。根据本技术的气压棒结构其一较佳实施例,该中管开设有穿孔,且该活塞设有固定件,固定件装设于该中管的穿孔。上述的气压棒结构,其中,该外管设有缓冲体。由上述可知,本技术气压棒结构具有以下的特点及优点:本技术通过在外管底端延长形成有一套固段,可在外管自中管的顶端拉出时增加外管与中管相套固的长度,从而提高外管的稳定性。本技术通过设置一缓冲体,可在外管下降时靠置于活塞的轴承,使得外管不会与活塞的轴承发生碰撞,以避免产生噪音甚至于造成轴承的损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其一使用状态图;图3为本技术的其二使用状态图;图4为现有的其一使用状态图;图5为现有的其二使用状态图。主要元件标号说明:本技术-->1        中管             11          底板12       穿孔             2           外管21       第一管体         22          第二管体221      第一气室         222         第二气室23       第一密封件       24          第二密封件25       控制阀           26          第三密封件27       套固段           28          缓冲体3        活塞             31          止油环32       活塞杆           33          轴承34       固定件现有4        中管             5           活塞51       轴承             52          固定件6        外管             61          第一管体62       第二管体         63          缓冲体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首先,请参考图1所示,本技术的气压棒结构包括一中管1、一外管2及一活塞3,其中:该中管1的底端横设有一底板11,底板11的中央处开设有一穿孔12,以供装设该活塞3的轴承33、固定件34;该外管2的内部套设有一第一管体21,第一管体21的内部套设有一第二管体22,并于第一管体21与第二管体22的顶端与底端处分别接设有一第一密封件23与一第二密封件24而成一体,且第一密封件23装设有一控制阀25,-->控制阀25可在第一密封件23间进行铅直方向的运动,以供控制外管2内的气体在第一管体21与第二管体22之间流动,而第二密封件24则用以装设该活塞3,且于外管2的接近底端处装设有一第三密封件26,以确保外管2内部的密封效果,而外管2在第三密封件26的底端延长形成有一套固段27,可在外管2自该中管1的顶端拉出时增加外管2与该中管1相套固的长度,再于第三密封件26的底端固设有一缓冲体28,例如一橡胶垫,可于外管2下降时靠置于该活塞3的轴承33;该活塞3的周缘套设有一止油环31,可与该外管2的内壁相接触而令该外管2达到一定的密封程度,且活塞3的底端垂直延伸有一活塞杆32,活塞杆32的底端接设有一轴承33与一固定件34,固定件34为一插梢,可将活塞杆32装设于该中管1的穿孔12而直立于该中管1的底板11。在实施组装时,请参考图1以及图2,其为将活塞3卡入外管2之第二管体22中,使得第二管体22的内部受到活塞3的分隔而形成上方的第一气室221与下方的第二气室222,且活塞3底端的活塞杆32自外管2的第二密封件24、第三密封件26穿设而出,再将活塞3底端的轴承33、固定件34装设于中管1的穿孔12而令活塞杆32直立于中管1的底板11,并将外管2套设于中管1的内部,使得外管2可自中管1的顶端缩入或伸出。在实施使用时,请参考图2以及图3所示,可先于外管2的控制阀25顶端施力而将控制阀25向下压,使得第一气室221内的气体可依序经由控制阀25与第一密封件23之间、第一管体21与第二管体22之间而流入第二气室222,此时即可于外管2施力而将外管2自中管1的顶端压入或拉出,以将外管2与中管1调整至所需的长度,若是将外管2自中管1的顶端拉出而增加长度的情况下,外管2可自中管1的顶端拉出至活塞3与外管2的第二密封件24相抵靠为止,使得外管2仅有底端套固于中管1内,但由于外管2的底端延长形成有一套固段27,可于外管2自中管1的顶端拉出时增加外管2与中管1相套固的长度,以提高外管2的稳定性,而在将外管2自中管1的顶端压入而缩-->减长度的情况下,外管2可自中管1的顶端压入至缓冲体28靠置于活塞3的轴承33为止,使得外管2不会与活塞3的轴承33发生碰撞,以避免产生噪音甚至于造成轴承33的损坏,且外管2底端的套固段27恰可容纳活塞3底端的轴承33,待长度调整完毕之后,再将外管2的控制阀25恢复原位而再次封设于第一密封件23,使得第一气室221与第二气室222内的气体不再流动,即可将外管2与中管1维持于此一长度。由上述的元件组成与实施说明可知,本技术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压棒结构,具有中管,中管内固设有活塞,并于中管内套设有外管,再将活塞装设于外管内,其特征在于:外管的底端延长形成有套固段。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压棒结构,具有中管,中管内固设有活塞,并于中管内套设有外管,再将活塞装设于外管内,其特征在于:外管的底端延长形成有套固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山萍
申请(专利权)人:万得富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