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车引擎汽门摇臂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527646 阅读:2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机车引擎汽门摇臂结构,是于汽门摇臂上设一轴孔,以与汽缸头轴杆相组接,再于汽门摇臂表面凹设集油槽,并于集油槽内设透孔,以与轴孔相通,又使汽门摇臂一端形成抵压片,以与汽缸头内设的凸轮相抵设,复使汽门摇臂另端成形支脚,且使支脚上组设有抵柱,以与进、排气阀门的支杆相抵触,借此,利用该集油槽设置,即可有效集收汽缸头内部喷射的润滑油,以使润滑油确实留存于汽门摇臂,发挥其冷却的功效,另集收于集油槽内的润滑油,则会经集油槽的透孔流入轴孔中,以润滑汽门摇臂的轴孔与汽缸头轴杆共同形成的支点处,使汽门摇臂摆动更加顺畅。(*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机车引擎汽门摇臂结构,尤指一种可确实冷却汽门摇臂, 并有效润滑汽门摇臂与汽缸头轴杆组接而成的支点处,而使汽门摇臂摆动更加顺畅的汽门摇臂结构。
技术介绍
引擎燃烧循环是在汽缸头中进行,在引擎燃烧过程,主要流程包含进气行程、压缩行程、动力行程及排气行程;其中进气行程为活塞自上始点下行至下始点,进气阀门打开、排气阀门关闭,此时,汽缸头内产生部分真空,将汽油和空气的混合气吸入汽缸头内;压缩行程活塞自下始点上行至上始点,进、排气阀门均关闭、将汽缸头中的混合气压缩;动力行程进排气阀门均关闭,火星塞产生火花,引燃混合气燃烧产生强大的推力,将活塞由上始点推到下始点,产生动力;排气行程活塞自下始点上行至上始点,此时进气阀门关闭,排气阀门打开,汽缸头中已燃烧过的废气,经排气阀门和排气歧管等排至大气中。故由此引擎作动的流程中,可以发现引擎进、排气的顺畅性攸关引擎作动马力等功能,而现有引擎汽缸头的进、排气阀门的启闭,主要是由一组设于汽缸头内的汽门摇臂所控制,当设于汽缸头内的凸轮抵推或释放汽门摇臂时,汽门摇臂即会对进、排气阀门做开启或关闭的动作,依此,以达到使引擎进、排气的效果,而当汽门摇臂作动时,汽缸头内会同步喷射润滑油,以期降低汽门摇臂的温度,并使汽门摇臂摆动更加顺畅;然而,于实际使用时却发现,该润滑油喷射于汽门摇臂后,即随着汽门摇臂快速的摆动而迅速流散,无法有效附着于汽门摇臂,以对汽门摇臂进行冷却降温及润滑的作用,因此,汽门摇臂时常会因摆动过于快速又缺乏足够的冷却下,而发生过热烧焦的情形,及因欠缺足够的润滑度,造成汽门摇臂摆动不流畅,以致影响引擎进、排气的顺畅性。因此,本设计人有鉴于现有引擎的汽门摇臂难以进行冷却及润滑的缺失,乃借其多年于相关领域的制造及设计经验和知识的辅佐,并经多方巧思,针对现有的引擎汽门摇臂作更新的研发改良,而研创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机车引擎汽门摇臂结构,尤其是一种可确实冷却汽门摇臂,并有效润滑汽门摇臂与汽缸头轴杆组接而成的支点处,以使汽门摇臂摆动更加顺畅的汽门摇臂结构。为了达到上述实施目的,本技术提出一种机车引擎汽门摇臂结构,该汽门摇臂于其上设有一轴孔,再于汽门摇臂表面凹设集油槽,又使汽门摇臂一端形成抵压片,并使汽门摇臂另端成形支脚,且使该支脚上组设有抵柱。如上所述的机车引擎汽门摇臂结构,其中,该汽门摇臂进一步于集油槽相对轴孔处成形有与轴孔相通的透孔。如上所述的机车引擎汽门摇臂结构,其中,该汽门摇臂的支脚进一步设有螺孔,另使抵柱上进一步成形螺纹段,以与支脚的螺孔螺接组设。如上所述的机车引擎汽门摇臂结构,其中,该汽门摇臂的支脚进一步设有螺孔,另使抵柱上进一步成形螺纹段,以与支脚的螺孔螺接组设。如上所述的机车引擎汽门摇臂结构,其中,该汽门摇臂的支脚成形两相分离状。如上所述的机车引擎汽门摇臂结构,其中,该汽门摇臂进一步于相对支脚处成形有补强部。如上所述的机车引擎汽门摇臂结构,其中,该汽门摇臂进一步于相对抵压片处成形有补强部。如上所述的机车引擎汽门摇臂结构,其中,该汽门摇臂进一步于相对抵压片及支脚处成形有补强部。如上所述的机车引擎汽门摇臂结构,其中,该汽门摇臂的集油槽延伸至支脚处。本技术提出的机车引擎汽门摇臂结构,该汽门摇臂是主要于其上设有一轴孔,以与汽缸头轴杆相组接,再于汽门摇臂表面凹设集油槽,并于集油槽内设透孔,以与轴孔相通,又使汽门摇臂一端形成抵压片,以与汽缸头内设的凸轮相抵设,复使汽门摇臂另端成形支脚,且使支脚上组设有抵柱,以与进、排气阀门的支杆相抵触。借此,利用该集油槽设置,即可有效集收汽缸头内部喷射的润滑油,以使润滑油确实留存于汽门摇臂,发挥其冷却的功效,另集收于集油槽内的润滑油,则会经集油槽的透孔流入轴孔中,以润滑汽门摇臂的轴孔与汽缸头轴杆共同形成的支点处,使汽门摇臂摆动更加顺畅。另外,本技术的汽门摇臂进一步使组接抵柱的支脚上设具螺孔,以与抵柱螺设组接,据此,便可调整抵柱突伸的长度,以调节抵柱抵开进、排气阀门开启的幅度,达到微调进、排气的实质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的整体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的整体立体图;图4为本技术的整体立体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图;图6为本技术的又--实施例立体图图7为本技术的另--实施例立体图主要元件标号说明1汽门摇臂11 轴孔12集油槽13 透孔14抵压片15 支脚151螺孔16 抵柱161螺纹段2汽缸头22转轴24进气阀门25轴杆27排气阀门17 补强部 21 轴杆23第一凸轮241支杆26第二凸轮271支杆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首先,请参阅图1所示,为本技术的机车引擎汽门摇臂结构,是使该汽门摇臂 1于中心设一轴孔11,再于汽门摇臂1表面凹设集油槽12,并使集油槽12于相对轴孔11处成形有与轴孔11相通的透孔13,再使汽门摇臂1 一端形成抵压片14,又使汽门摇臂1另端成形两相分离的支脚15,并使集油槽12延伸至支脚15处,复于支脚15上设具螺孔151,以供与抵柱16的螺纹段161螺接组设。据此,当组装实施时,请一并参阅图2 5所示,是将本技术的一汽门摇臂1 的轴孔11与汽缸头2的轴杆21相套接,并使汽门摇臂1的抵压片14与组设于汽缸头2转轴22的第一凸轮23相互抵触,又使汽门摇臂1另端支脚15组设的抵柱16与进气阀门M 的支杆241相对抵设,再使另一汽门摇臂1的轴孔11与汽缸头2的另一轴杆25相套接,且使该另一汽门摇臂1的抵压片14与汽缸头2同组设于转轴22上的第二凸轮沈相抵设,而该第二凸轮26与第一凸轮23呈反向设立,复使该另一汽门摇臂1支脚15组设的抵柱16 与排气阀门27的支杆271相互抵触。于此,当使用实施,请再一并参阅图5所示,是使汽缸头2的转轴22组接动力源, 以使动力源带动转轴22及组设于转轴22上的第一凸轮23及第二凸轮沈转动,第一凸轮 23的升程段将汽门摇臂1的抵压片14 一端往上抵推,而汽门摇臂1与汽缸头2轴杆21套接处为支点,而使汽门摇臂1另端支脚15所组设的抵柱16往下作动,而将相对抵设的进气阀门M支杆241往下抵推,使进气阀门M呈开启状态,同时,另一汽门摇臂1的抵压片14 则位于第二凸轮沈的暂停段,而使排气阀门27呈关闭状态,于此时,汽油和空气便会由进气口进入汽缸头2内部,而使汽缸头内充满汽油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又于动力源带动转轴22上的第一凸轮23及第二凸轮沈作动汽门摇臂1摆动之际,汽缸头内部会同步喷射润滑油,此时,该润滑油便会流入汽门摇臂1的集油槽12,并集中储油于集油槽12中,且位于集油槽12内的润滑油,会由集油槽12所设的透孔13流入相通的轴孔11中,以发挥润滑汽门摇臂1的轴孔11与汽缸头2的轴杆21、25的效果,而使以该处为摆动支点的汽门摇臂1的摆动更加顺畅,并且集中于汽门摇臂1的集油槽12内的润滑油还能有效发挥冷却的功效,以降低汽门摇臂1作动摩擦产生的热能,而提高汽门摇臂1 的使用寿命;再者,随着动力源带动转轴22持续转动,组设于转轴22的第一凸轮23会由顶撑汽门摇臂1的抵压片14,而使进气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机车引擎汽门摇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汽门摇臂(1)于其上设有一轴孔(11),所述汽门摇臂(1)表面凹设集油槽(12),所述汽门摇臂(1)一端形成抵压片(14),所述汽门摇臂(1)另端成形支脚(15),且所述支脚(15)上组设有抵柱(1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车引擎汽门摇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汽门摇臂(1)于其上设有一轴孔 (11),所述汽门摇臂⑴表面凹设集油槽(12),所述汽门摇臂⑴一端形成抵压片(14),所述汽门摇臂(1)另端成形支脚(15),且所述支脚(15)上组设有抵柱(16)。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车引擎汽门摇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汽门摇臂(1)进一步于所述集油槽(1 相对所述轴孔(11)处成形有与所述轴孔(11)相通的透孔(13)。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车引擎汽门摇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汽门摇臂(1)的支脚 (15)进一步设有螺孔(151),所述抵柱(16)上进一步成形螺纹段(161),所述螺纹段(161) 与所述支脚(15)的螺孔(151)螺接组设。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车引擎汽门摇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汽门摇臂(1)的支脚 (15)进一步设有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芳义
申请(专利权)人:可立新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