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蔡昆宏专利>正文

改进的电动轮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51331 阅读:2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关于一种改进的电动轮椅,其由本体、传动组及控制系统所组成,该本体具可折叠式椅架,椅架上后端设有连接部,传动组具有定位架,定位架设有可拆装于本体连接部上的套接部,套接部另端设有驱动轮,该驱动轮通过控制系统来带动轮椅进行前进、后退及转向移动等功能,藉此,传动组可通过套接部配合固定组件快速拆装于本体的连接部上,以利于使用者外出携行使用,且通过单一传动组即可达到前进后退及转向等功能,以减轻电动轮椅的重量及体积,并利用控制系统精确操控轮椅的行进与转向,使电动轮椅可平稳行进,故其安全性极佳。(*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关于一种改进的电动轮椅,尤指一种可供行动不便的使用者代步使用,且具有安全、轻巧及可快拆折叠的电动轮椅设计。
技术介绍
目前常见的轮椅结构,主要是提供年龄偏高的老年人,或是行动不便的民众代步使用,并可配合适当的医疗手段进行复健,且使用者亦可依据不同的需求,选用手动轮椅或电动轮椅,其中,电动轮椅可提供下肢不便者较为舒适及便利的移行辅助,且其操作简易,而于上下坡使用时亦提供更佳的爬坡力及制动力,藉以提供使用者极佳的便利性及安全性,为现今市场上的主流产品。惟习知电动轮椅于实际使用时,却仍具有以下所述的诸多缺点存在1、该习知电动轮椅主要利用机械式差速器或电子差速控制模块来达到转弯的功能,惟前者构件组件较多导致重量偏重,并不适合应用于电动轮椅上,后者虽具有重量较轻的特色,然该电子式差速器主要利用固定程序与参数,来仿真出转弯时所需的内外轮速差,并无法视路面状况、行进速度及驾驶习惯等,来精确算出内外轮速差,故容易于转弯时产生侧滑或轮胎拖曳等现象,使电动轮椅无法平稳进行转弯,进而产生翻覆等情形产生,整体而言,其安全性不佳。2、该电动轮椅的结构组成相当复杂,且其构件繁多,造成整体重量大幅增加,故其拆装不易,无法便于使用者外出携带使用,而无法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场所,故其便利性亦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为改进前述已知电动轮椅的缺点,本技术乃研发设计出一种「改进的电动轮椅」,希藉此设计,提供构造简单、拆装容易等优点,以便于外出携带使用,且具有可稳定进行转弯的功效,是为其主要的技术目的。为达到前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所运用的技术手段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电动轮椅,其由本体、传动组及控制系统所组成,其中本体具有一包含扶手及推把的可折叠式椅架,椅架上设有座垫及背垫,其两侧设置相对主动轮,相对主动轮前方各设置辅助轮,且椅架后端设有连接部;传动组具有一定位架,定位架设有可拆装于本体的连接部上的套接部,套接部另端设有轮圈定位架,轮圈定位架组接驱动轮,驱动轮由预设的轮圈马达及转向马达配合齿轮组带动轮椅前进、后退及转向移动,且定位架上设有做为驱动轮的动力来源的动力装置;控制系统包括设置于本体上的控制器,该控制器配合继电器、回位控制器及转向马达转角传感器,用以控制传动组的轮圈马达及转向马达的作动时机。通过上述结构的组合,该传动组可通过其套接部设计,配合固定组件快速拆装于本体的连接部上,且本体可折叠收合,以利于使用者外出携行使用,且通过单一传动组即可达到前进后退及转向等功能,藉以有效减轻电动轮椅的重量及体积,并可利用控制系统精确操控轮椅的行进与转向,使该电动轮椅可更平稳行进及转弯,故其安全性极佳。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传动组的立体外观图。图3为本技术的立体外观图。图4为本技术驱动轮内部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控制系统的回路示意图。图中符号说明10本体 11椅架111 扶手 112 推把12座垫 13背垫14主动轮 15连接部151 连接管 152 穿孔16固定组件 17辅助轮20传动组 21定位架22套接部 221 套接杆222 固定孔 23轮圈定位架24驱动轮 241 传动齿轮242 环齿轮 243 小齿轮25动力装置 26转向控制组261 第一齿轮 262 第二齿轮263 马达 264 避震器30控制系统 31控制器32继电器 33回位控制组34转向马达转角传感器具体实施方式为确实了解本技术的结构设计,及其它技术目的与功效,以下兹举出一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有关本技术的具体实施设计,请参阅图1所示,为本技术改进的电动轮椅,其主要包括有本体10、传动组20及控制系统30,其中本体10具有一包含扶手111及推把112的可折叠式椅架11,椅架11上设有供使用者乘坐其上的座垫12,以及一用以支撑使用者背部的背垫13,该椅架11两侧设置二相对的主动轮14,相对主动轮14前方则各设置一辅助轮17,其中,主动轮14可用于承受使用者重量,并与地面产生摩擦力辅助本体10移动,辅助轮17则可使本体10更为平稳的进行移动,另前述椅架11于后端设有连接部15,在此较佳实施例中,该连接部15自椅架11后端两侧分别朝后延伸出二中空的连接管151,且各连接管151上设有贯通至内部的穿孔152,其穿孔152可供如螺栓、插销或螺丝等固定组件16穿设其中。请配合参阅图2所示,传动组20主要具有一定位架21,该定位架21对应本体10设有可快速拆装于其连接部15上的套接部22,在此较佳实施例中,该套接部22可配合前述连接部15的连接管151位置,分别朝连接管151处延伸出可置入组接其中的套接杆221,且各套接杆221上对应连接管151的穿孔152位置设有固定孔222,藉此,即可将定位架21的套接杆221组接于本体10的连接管151中,再利用固定组件16穿伸过穿孔152予以固接于固定孔222中,即可如图3所示,使该传动组20顺利组接于本体10后端。又,定位架21上设有一动力装置25,且朝套接部22另端设有轮圈定位架23,该轮圈定位架23可供一驱动轮24组接其上,其上设置可控制驱动轮24进行转向的转向控制组26,在此较佳实施例中,该转向控制组26于定位架21及轮圈定位架23间设置相互啮合的第一、二齿轮261、262,另于定位架21上设置马达263,用以使第二齿轮262转动,使相互啮合的第一齿轮261亦随之转动,以达到控制驱动轮24转向的功能,另外,可于轮圈定位架26上配合驱动轮24设置避震器264,用以吸收轮椅移动时所产生的震动,使该驱动轮24的驱动效果达到最佳,请参阅图4所示,驱动轮24内部设有由传动齿轮241、环齿轮242及数小齿轮243所组成的行星齿轮组,藉此,即可由利用动力装置25带动预设于驱动轮24上的轮圈马达作动,以及前述转向控制组26的马达263作动,用以传动行星齿轮组运转作动,使驱动轮24可产生带动轮椅前进、后退及转向的驱动力。控制系统30可设置于本体10侧边适当处(图中未示),请配合参阅图5所示,该控制系统30的详细回路示意图,其包括有一十字摇杆型控制器31,可依使用者实际需求设于轮椅左侧或右侧,该控制器31的摇杆可朝平面三百六十度扳动,当控制器31的摇杆朝某一特定方向扳动时,可通过继电器32控制电流流至预设于前述驱动轮24上的轮圈马达或转向马达,使轮椅可朝控制器31扳动的方向移动,并配合一回位控制器33控制驱动轮24的回位动作,以及一转向马达转角传感器34感测该驱动轮24的转向角度,藉此,使用者可利用十字摇杆型控制器31,使其产生控制信号来驱动驱动轮24的轮圈马达或转向马达作动,进而使轮椅可产生前后及转向移动的全方位动作。于实际使用时,当使用者乘坐于本技术轮椅上时,如欲控制轮椅向前移动,即可向前扳动十字摇杆型控制器31,使控制器31内的接点导通并产生电流流至继电器32,使继电器32输出一特定极性的电流至驱动轮24上的轮圈马达,进而令驱动轮24前进移动,而当使用者向后扳动控制器31时,即可产生另一极性的电流至轮圈马达,进而令驱动轮24后退移动。另外,当使用者欲控制轮椅转向时,即可将十字摇杆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进的电动轮椅,其主要包括有本体及传动组,其中:本体具有椅架,椅架两侧设置主动轮及辅助轮,其后端设有连接部;传动组具有定位架,定位架设有可拆装于本体连接部上的套接部,该定位架连接设有驱动轮的轮圈定位架,且定位架及轮圈定位 架间设置可控制驱动轮转向的转向控制组,并于定位架上设有做为驱动轮的动力来源的动力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进的电动轮椅,其主要包括有本体及传动组,其中本体具有椅架,椅架两侧设置主动轮及辅助轮,其后端设有连接部;传动组具有定位架,定位架设有可拆装于本体连接部上的套接部,该定位架连接设有驱动轮的轮圈定位架,且定位架及轮圈定位架间设置可控制驱动轮转向的转向控制组,并于定位架上设有做为驱动轮的动力来源的动力装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电动轮椅,其中,本体的连接部自椅架后端两侧分别朝外延伸出中空连接管,各连接管上设有穿孔,传动组的套接部配合连接管设有可置入组接其中的套接杆,各套接杆对应连接管的穿孔位置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昆宏郭聪源林聪益张冠谅陈柏瑞
申请(专利权)人:蔡昆宏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