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驶车辆,具备将来自搭载在行驶机体上的发动机的动力变速而向左右行驶部传递的直行用变速机以及旋回用变速机;对直行用变速机向左右行驶部的直行输出进行控制的直行操作器(13);对旋回用变速机向左右行驶部的旋回输出进行控制的旋回操作器(10)。在通过旋回操作器的操作旋转的旋回输入轴(72)上,以通过直行操作器(13)的操作绕与旋回轴线(P)正交的变速轴线(S)自由地倾斜转动的方式,设置具有以其旋回轴线为中心在圆周方向延伸的凸轮体(134)的控制体(131)。通过和凸轮体中的与变速轴线正交的正交轴线(W)上的部分滑动自由地卡合的变速用滑块部件(157),使直行用变速机进行变速动作,通过与凸轮体中的变速轴线上的部分滑动自由地卡合的旋回用滑块部件(166),使旋回用变速机进行变速动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申请专利技术涉及联合收割机等农用机械、起重机等特殊作业机的那样的行驶车辆。
技术介绍
以往,在作为行驶车辆的联合收割机中,以将来自搭载在行驶机体上的发动机的 动力经直行用变速机、旋回用变速机以及差动机构向左右行驶履带传递的方式构成。该结构的联合收割机的一个例子已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在专利文献1的联合收 割机中,直行用变速机的驱动输出量,即行驶机体的直行速度与设置在操纵部上的主变速 杆的倾斜转动操作量相应地被调节。若主变速杆位于中立位置,则行驶机体不直行。另外, 旋回用变速机的驱动输出量,即行驶机体的旋回方向以及旋回速度与操纵部中配置在操纵 座席的前方的转向手柄的转动方向以及转动操作量相应地被调节。在此情况下,主变速杆和转向手柄经大量使用杆、臂、枢销等的机械式联动机构与 直行用以及旋回用变速机联动连结。专利文献1的机械式联动机构被内置在配置于行驶 机体的操纵部中的操纵座席的前方的转向柱上。通过该转向柱内的机械式联动机构的作 用,专利文献1的联合收割机虽然为履带式,但是能以与四轮汽车相同的操作间隔运转(操 纵)。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0-17761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联合收割机中,机械式联动机构因为大量使用长的杆、臂、 枢销等,是相当复杂的构造,所以,存在机械式联动机构所需的零件成本高,不适合近年日 益高涨的降低成本的要求的问题。另外,由于构造复杂的机械式联动机构被配置在处于操 纵座席的前方的转向柱内,所以,操纵座席周围的空间通常变得狭窄,鉴于操纵联合收割机 时的舒适性,有改善的余地。本申请专利技术的技术课题是,进一步改进上述的在先技术,尽可能使为了将主变速 杆等操作组件和各变速机联动连结的构造简化,与近年日益高涨的降低成本的要求、操纵 部的舒适性提高相适应。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解决此技术课题,第一专利技术是一种行驶车辆,所述行驶车辆具备将来自搭载 在行驶机体上的发动机的动力变速而向左右行驶部传递的直行用变速机以及旋回用变速 机;对上述直行用变速机向上述左右行驶部的直行输出进行控制的直行操作器;对上述旋 回用变速机向上述左右行驶部的旋回输出进行控制的旋回操作器,其特征在于,在通过上 述旋回操作器的操作而旋转的旋回输入轴上,以通过上述直行操作器的操作而绕与旋回轴 线正交的变速轴线自由地倾斜转动的方式,设置具有以上述旋回输入轴的上述旋回轴线为中心在圆周方向延伸的凸轮体的控制体,通过和上述凸轮体中的与上述变速轴线正交的正 交轴线上的部分滑动自由地卡合的变速用滑块部件,上述直行用变速机进行变速动作,通 过与上述凸轮体中的上述变速轴线上的部分滑动自由地卡合的旋回用滑块部件,上述旋回 用变速机进行变速动作。第二专利技术是在第一专利技术所述的行驶车辆中,在上述凸轮体上,形成以上述旋回轴 线为中心的向半径外方开口的凸轮槽,上述各滑块部件是滑动自由地嵌入上述凸轮槽内的 结构。第三专利技术是在第二专利技术所述的行驶车辆中,上述各滑块部件是旋转自由地支承嵌 入上述凸轮槽内的球状部的结构。第四专利技术是在第二专利技术所述的行驶车辆中,上述各滑块部件以将嵌入上述凸轮槽 内的环体覆盖嵌合于支承轴、使上述环体旋转自由且相对于上述支承轴的轴线在任意的方 向自由倾斜的方式构成。专利技术的效果在第一专利技术中,首先,若在将旋回操作器维持在直行行驶位置不变的状态下操作 直行操作器,则与之联动,设置在旋回输入轴上的控制体绕其变速轴线倾斜旋转。于是,上述控制体的和凸轮体中的与上述变速轴线正交的正交轴线上的部分滑动 自由地卡合的变速用滑块部件,基于上述控制体的绕上述变速轴线的倾斜转动,在上述旋 回输入轴的旋回轴线方向移动,由此,直行用变速机进行变速动作。另一方面,即使上述控制体绕上述变速轴线倾斜转动,与上述凸轮体中的上述变 速轴线上的部分滑动自由地卡合的旋回用滑块部件,只要不操作上述旋回操作器,就不会 在上述旋回输入轴的旋回轴线方向移动,进而,没有进行由上述旋回用滑块部件产生的旋 回用变速机的变速动作,将相同的旋转向左右两行驶部同时传递。因此,行驶机体在前进或 后退方向直行行驶。因为直行行驶时的车辆速度由上述直行用变速机的变速动作量决定,变速动作量 能由上述变速用滑块部件向旋回轴线方向的移动量、上述控制体绕上述变速轴线倾斜转动 时的角度、乃至上述直行操作器的操作量增减,所以,能使上述行驶机体的直行行驶时的车 辆速度成为基于上述直行操作器的操作的规定值。接着,若在上述的直行行驶的状态下操作上述旋回操作器,使上述旋回输入轴旋 转,则上述控制体在保持绕上述变速轴线倾斜转动不变的状态下与上述旋回输入轴一起转 动,由此,与上述凸轮体中的上述变速轴线上的部分滑动自由地卡合的旋回用滑块部件在 上述旋回轴线方向移动。而且,因为通过上述旋回用滑块部件的移动,上述旋回用变速机进 行变速动作,通过由上述旋回用变速机产生的反旋转传递对上述左右行驶部相互间赋予速 度差,所以,上述行驶机体在操作上述旋回操作器的方向旋回。而且,因为上述旋回用变速机的变速动作量基于与上述凸轮体卡合的旋回用滑块 部件向上述旋回轴线方向的移动、乃至上述控制体在绕上述变速轴线倾斜转动的状态下通 过上述旋回输入轴而旋转的情况,与上述旋回用滑块部件向上述旋回轴线方向的移动量、 乃至上述旋回操作器的操作量成比例,所以,由上述旋回行驶时的上述旋回用变速机产生 的两行驶部间的速度差与上述旋回操作器的操作量成比例地增大,上述行驶机体的旋回半 径减小。即,根据本申请专利技术,“虽然通常通过由上述直行操作器进行变速操作的上述直行用变速机来维持规定 的直行行驶速度,但是,若操作上述旋回操作器,则由上述旋回用变速机对左右两行驶部相 互间赋予速度差,在操作上述旋回操作器的方向旋回,而且,在此旋回时的由上述旋回用变 速机产生的速度差与上述旋回操作器的操作量成比例地增大,旋回半径减小。”这样的动作如上所述,是通过上述控制体的绕上述变速轴线的倾斜转动来进行 的,由此,能使上述旋回输入轴的沿上述旋回轴线的尺寸与上述以往的那样使用长的两杆 体的情况相比大幅缩短,同时,能大幅减少零件数量。此外,根据第一专利技术记载的结构,能在操作上述直行操作器的直行行驶的状态下, 提高操作上述旋回操作器的旋回时的安全性,同时,能进一步缩小旋回半径。即,若从直行行驶位置开始旋转操作上述旋回操作器,则通过上述控制体由上述 旋回输入轴旋转,上述控制体中的与上述凸轮体卡合的变速用滑块部件,与上述控制体的 因上述旋回输入轴而产生的转动相伴,以接近上述凸轮体中的与上述变速轴线正交的正交 轴线上的部分的方式移动,由此,上述变速用滑块部件中的因上述凸轮体而上下移动的距 离,与上述变速用滑动部件在上述旋回操作器的直行行驶位置位于上述凸轮体中的上述正 交轴线上的部位的情况相比变小。因此,上述直行用变速机的变速动作量变小,向左右两行 驶部的传递转速被控制成自动地减速。其结果,因为行驶机体的旋回时的行驶速度变慢,所 以,能使行驶机体的旋回半径更小,同时,能减轻旋回时相对于行驶机体而言作用于旋回的 向外方向的离心力。因此,根据本申请专利技术,能使操作系统的构造与上述专利文献1的那样大量使用 长的杆、臂、枢销等的情况相比简单且小型,在搭载于联合收割机等行驶车辆的情况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行驶车辆,所述行驶车辆具备将来自搭载在行驶机体上的发动机的动力变速而向左右行驶部传递的直行用变速机以及旋回用变速机;对上述直行用变速机向上述左右行驶部的直行输出进行控制的直行操作器;对上述旋回用变速机向上述左右行驶部的旋回输出进行控制的旋回操作器,其特征在于, 在通过上述旋回操作器的操作而旋转的旋回输入轴上,以通过上述直行操作器的操作而绕与旋回轴线正交的变速轴线自由地倾斜转动的方式,设置具有以上述旋回输入轴的上述旋回轴线为中心在圆周方向延伸的凸轮体的控制体, 通过和上述凸轮体中的与上述变速轴线正交的正交轴线上的部分滑动自由地卡合的变速用滑块部件,上述直行用变速机进行变速动作,通过与上述凸轮体中的上述变速轴线上的部分滑动自由地卡合的旋回用滑块部件,上述旋回用变速机进行变速动作。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JP 2007-12-19 2007-327691一种行驶车辆,所述行驶车辆具备将来自搭载在行驶机体上的发动机的动力变速而向左右行驶部传递的直行用变速机以及旋回用变速机;对上述直行用变速机向上述左右行驶部的直行输出进行控制的直行操作器;对上述旋回用变速机向上述左右行驶部的旋回输出进行控制的旋回操作器,其特征在于,在通过上述旋回操作器的操作而旋转的旋回输入轴上,以通过上述直行操作器的操作而绕与旋回轴线正交的变速轴线自由地倾斜转动的方式,设置具有以上述旋回输入轴的上述旋回轴线为中心在圆周方向延伸的凸轮体的控制体,通过和上述凸轮体中的与上述变速轴线正交的正交轴线上的部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桐畑俊纪,川崎晃一,
申请(专利权)人:洋马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