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防护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421499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静电防护电路,其电性连接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静电防护电路具有一第一静电防护电路单元,其中第一静电防护电路单元包括第一耦接电容以及第一有源元件。第一耦接电容包括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其中第一电极电性连接至第一导线。第一有源元件包括第一栅极、第一源极以及第一漏极,其中第一栅极与第二电极电性连接,第一源极与第一电极以及第一导线电性连接,第一漏极与第二导线电性连接。因此,静电防护电路的静电导通效率能有效提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有源元件阵列基板,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有源元件阵列基 板中具有静电放电(electrostatic discharge,ESD)防护功效的静电防护电路
技术介绍
在液晶显示器的制造过程中,操作人员、机台、检测仪器或是制程中都可能带 有静电,而上述的带电体(操作人员、机台或检测仪器)接触到液晶显示面板时,可能 导致液晶显示面板内的元件以及电路遭受静电放电(electrostatic discharge)破坏。因此, 一般会在液晶显示面板的周边线路区中设计静电防护电路。以有源矩阵液晶显示面板来 说,通常是在制造有源元件阵列的过程中一并将静电防护电路形成于基板上,且使有源 元件阵列与这些静电防护电路电性连接。如此一来,当液晶显示面板遭受静电放电冲 击时,静电防护电路能将静电分散、减弱,以避免静电直接冲击显示区内部的元件及电 路。图IA是现有有源元件阵列基板的示意图。请参考图1A,有源元件阵列基板110 具有一显示区A与一周边线路区B,而有源元件阵列基板110主要是由一基板112、多条 扫描线114、多条数据线116、多个像素单元118、一短路杆120、多个静电防护电路122 与多个接垫(Pad) 124所构成。其中,扫描线114与数据线116配置于基板112上,而像 素单元118配置于显示区A内。具体而言,扫描线114与数据线116电性连接至像素单 元118,而电压信号可以通过扫描线114与数据线116而传递至像素单元118中。此外, 扫描线114与数据线116分别与对应的接垫124电性连接。由图IA可知,短路杆120配置于周边线路区B内,而与静电防护电路122的一 端电性连接。静电防护电路122的另一端会分别与对应的扫描线114及数据线116电性 连接。具体而言,当静电放电现象于基板112上发生时,静电荷可以通过短路杆120分 散,以避免静电荷累积。另一方面,静电防护电路122可以消耗静电荷的能量以减低静 电放电的冲击。图IB为中国台湾专利第TWI268597号揭示的一种静电防护电路示意图。请参照 图1B,静电防护电路200电性连接信号线210以及短路杆220,静电防护电路包括第一有 源元件Tl、第二有源元件T2、第三有源元件T3、第四有源元件T4、第五有源元件T5、 第六有源元件T6,各有源元件Tl、T2、T3、T4、T5、T6具有对应的栅极G、源极S以 及漏极D。如图IB所示,第一有源元件Tl、第二有源元件T2与第三有源元件T3构成 正静电防护组230,第四有源元件T4、第五有源元件T5与第六有源元件T6构成负静电 防护组240。当静电放电现象发生时,静电荷可经由正静电防护组230或负静电防护组 240,将静电荷作双向疏导分散,以避免静电荷累积。另一方面,静电防护电路200可以消耗静电荷的能量以减低静电放电的冲击。图IC为现有的另一种静电防护电路示意图。请参照图1C,静电防护电路250 电性连接信号线260以及短路杆270,静电防护电路250包括第一有源元件Tl以及第二 有源元件T2,各有源元件Tl、T2具有对应的栅极G、源极S以及漏极D。如图IC所 示,令第一有源元件Tl为正静电防护组280,而第二有源元件T2为负静电防护组290。 当静电放电现象发生时,静电荷可经由正静电防护组280或负静电防护组290,将静电荷 作双向疏导分散,以避免静电荷累积。另一方面,静电防护电路250可以消耗静电荷的 能量以减低静电放电的冲击。然而,一般而言,静电防护电路的静电导通电流大小深受有源元件的宽长比值 (W/L)的影响,例如上述的静电防护电路200或上述的静电防护电路250。因此,实务 上为了增加静电防护电路的静电防护效果,通常会增加有源元件的宽长比值,以使得静 电防护电路具有较高的静电导通电流,进而增加静电疏通的效率。值得注意的是,增加 有源元件的宽长比值虽然可以增加静电导通电流,但将占据较大的电路布局面积,因而 限制了有源元件阵列基板上其他电路的布局空间。另一方面,在正常操作的低电压下, 有源元件的宽长比值越大,静电防护电路的漏电流则越大,进而影响液晶显示面板的正 常显不。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静电防护电路,具有低漏电流以及缩小布 局面积优点。为具体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内容,在此提出一种静电防护电路,其电性连接第一导线 与第二导线,静电防护电路具有第一静电防护电路单元,其中第一静电防护电路单元包 括第一耦接电容以及第一有源元件。第一耦接电容包括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其中第 一电极电性连接至第一导线。第一有源元件包括第一栅极、第一源极以及第一漏极,其 中第一栅极与第二电极电性连接,第一源极与第一电极以及第一导线电性连接,第一漏 极与第二导线电性连接。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各静电防护电路单元还包括第二静电防护电路单元, 第二静电防护电路单元包括第二耦接电容以及第二有源元件。第二耦接电容包括第三电 极以及第四电极,其中第三电极电性连接至第二导线。第二有源元件包括第二栅极、第 二源极以及第二漏极,其中第二栅极与第四电极电性连接,第二源极与第三电极以及第 二导线电性连接,第二漏极与第一导线电性连接。本专利技术另提出一种静电防护电路,其电性连接至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静电防 护电路具有第一静电防护电路单元,第一静电防护电路单元包括多个串联的电路组,各 电路组包括第一耦接电容以及第一有源元件。第一耦接电容包括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 极。第一有源元件包括第一栅极、第一源极以及第一漏极,其中第一栅极与第二电极电 性连接,第一源极与第一电极以及上一级电路组的第一漏极电性连接,上述的串联电路 组的第一级的第一电极与第一导线电性连接,串联电路组的最后一级的第一漏极与第二 导线电性连接。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静电防护电路还包括第二静电防护电路单元,其中第二静电防护电路单元包括第二耦接电容以及第二有源元件。第二耦接电容包括第三电极 以及第四电极。第二有源元件包括第二栅极、第二源极以及第二漏极,其中第二栅极与 第四电极电性连接,第二源极与第三电极以及上一级电路组的第二漏极电性连接,上述 的串联电路组的第一级的第三电极与第二导线电性连接,串联电路组的最后一级的第二 漏极与第一导线电性连接。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线包括信号线,而信号线为扫描线或数据线。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二导线为短路杆。本专利技术的静电防护电路单元具有良好的静电导通效率,可将静电电流作大面积 的疏导,且本专利技术的静电防护电路单元的导通能力与有源元件的宽长比值的依存性低, 可以巨幅降低布局面积。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的静电防护电路由两组相同静电防护电路单 元构成,具有双向导通的功能,避免有源元件阵列基板遭受静电破坏,提升良率。附图说明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其中图IA是现有有源元件阵列基板的示意图。图IB 图IC分别为现有一种静电防护电路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有源元件阵列基板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静电防护电路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静电防护电路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静电防护电路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10、300 有源元件阵列基板112、310 基板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静电防护电路,其电性连接至一第一导线与一第二导线,该静电防护电路具有一第一静电防护电路单元,其中该第一静电防护电路单元包括:一第一耦接电容,包括一第一电极以及一第二电极,其中该第一电极电性连接至该第一导线;以及一第一有源元件,包括一第一栅极、一第一源极以及一第一漏极,其中该第一栅极与该第二电极电性连接,该第一源极与该第一电极以及该第一导线电性连接,该第一漏极与该第二导线电性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金海李威龙
申请(专利权)人: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