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体底架无动力通风冷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234194 阅读:2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车体底架无动力通风冷却结构,利用轨道车辆高速运行过程中在车体底部形成的空气负压区,在无动力状态下给设备舱内的车下设备进行自然通风冷却处理,从而既提高车辆运行过程中的空气动力学性能、减少风阻,又能及时为车下设备进行冷却,提高设备使用寿命。包括有车体下方的底架钢结构,在底架钢结构下方连接有裙板和端板,在裙板和端板底部连接有底盖板,底架钢结构和裙板、底盖板、端板形成容纳车下设备的密封的设备舱。在裙板上设置有若干个进风孔,在底盖板上设置有若干个出风孔。当轨道车辆高速运行时,在整个车体底架部分区域会相应地产生一个较大空气负压区,车外负压空气进入到设备舱内部,在对车下设备进行冷却以后从底盖板上的出风孔排出。(*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一种应用于轨道车辆的车体底架无动力通风冷却结构,具体地是采 用无动力负压空气为车下设备进行冷却处理,属于机械制造领域。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已经投入运营的城市轻轨、地铁、动车组等轨道车辆,在车体底架下方设 置有多个设备,在车辆运行过程中这些车下设备会形成大量的热量。现有容纳车下设备的设备舱通常是密闭结构的,当车下设备产生热量后难以及时 向外散发,从而引起设备升温较快,不利于车下设备自身的正常工作,导致设备使用寿命缩短。如果采用对流风机进行强制性散热方式,不仅会增加车体自重,而且所形成的工 作噪音还会向客室内部传递,不利于提高车辆运行速度和乘坐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述的车体底架无动力通风冷却结构,其设计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 而利用轨道车辆高速运行过程中在车体底部形成的空气负压区,将空气引入到密封的设备 舱中,在无动力状态下给设备舱内的车下设备进行自然通风冷却处理,从而既提高车辆运 行过程中的空气动力学性能、减少风阻,又能及时为车下设备进行冷却,提高设备使用寿 命。为实现上述设计目的,车体底架无动力通风冷却结构主要包括有车体下方的底架钢结构,在底架钢结构下方连接有裙板和设置在两侧端的端板, 在裙板和端板底部连接有底盖板,底架钢结构和裙板、端板、底盖板形成容纳车下设备的密 封的设备舱。与现有技术的不同之处在于,在裙板上设置有若干个进风孔,在底盖板上设置有 若干个出风孔。如上述基本方案,当轨道车辆高速运行时,在整个车体下方会相应地产生一个较 大空气负压区。此时,通过裙板上的进风孔,使得车外的负压空气能够进入到底架设备舱内 部,在对车下设备进行冷却以后从底盖板上的出风孔排出。由于在设备舱中形成定向的空气流动,因而车下设备表面形成的工作热量被散发 到车外,此类无动力通风冷却方式无需配置任何强制对流装置,较为经济实用。轨道车辆所运行的路轨区域通常是灰尘污染较严重的区域,为防止空气中的灰尘 等杂质对车下设备造成不利影响,可采取如下改进措施在进风孔上设置有迷宫式格栅,在迷宫式格栅的内侧安装有可拆卸、可清洗的过 滤网。通过迷宫式格栅可将颗粒较大的灰尘阻挡住,颗粒较小的灰尘则可被过滤网吸 附,所以进入到设备舱内部的空气较为清洁。更为优选的改进方案是,在每个车下设备之间设置有底架隔板。裙板、端板、底盖板、底架隔板和底架钢结构,为每一个车下设备建立了一个相互 独立、密封的设备舱。在无动力通风状态下,设备舱内部的车下设备各自被通风冷却,即使 发生电器短路而引起的火灾,也会起到了相应的隔离作用。综上所述,本技术车体底架无动力通风冷却结构具有的优点是在无动力状态下给车下设备进行自然通风冷却,维护车下设备的正常工作,并能 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在减少风阻的基础上,能够提高车辆运行过程中的空气动力学性能,有利于提高 轨道车辆的运行速度。无需配置任何强制性对流装置,既经济实惠,还可有效地降低车体自重。附图说明现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图1是所述车体底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侧视示意图;图3是图1的俯视示意图;图4是裙板示意图;如图1至图4所示,裙板1,底盖板2,底架隔板3,车下设备4,底架钢结构5,进风 孑L 6,端板7。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车体底架无动力通风冷却结构,包括有底架钢结 构5,在底架钢结构5下方四周连接有裙板1和端板7,裙板1和端板7底部连接有底盖板 2,在每个车下设备4之间设置有底架隔板3。底架钢结构5和裙板1、端板7、底盖板2、底架隔板3为每一个车下设备形成了一 个相互独立、密封的设备舱。在裙板1上设置有若干个进风孔6,在进风孔6上设置有迷宫式格栅,在迷宫式格 栅的内侧安装有可拆卸、可清洗的过滤网。在底盖板2上设置有若干个出风孔。当轨道车辆高速运行时,在整个车体下方会相应地产生一个较大空气负压区。此 时,通过裙板1上的进风孔6,使得车外的负压空气能够进入到底架设备舱内部,在对车下 设备进行冷却以后从底盖板2上的出风孔排出。由于在设备舱中形成定向的空气流动,因而车下设备表面形成的工作热量被散发 到车外,即形成本技术所述的无动力通风冷却方式。权利要求一种车体底架无动力通风冷却结构,包括有底架钢结构(5),在底架钢结构(5)下方连接有裙板(1)和端板(7),裙板(1)和端板(7)底部连接有底盖板(2),底架钢结构(5)和裙板(1)、底盖板(2)、端板(7)形成容纳车下设备(4)的密封的设备舱,其特征在于在裙板(1)上设置有若干个进风孔(6),在底盖板(2)上设置有若干个出风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底架无动力通风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进风孔(6) 上设置有迷宫式格栅,在迷宫式格栅的内侧安装有过滤网。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体底架无动力通风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每个车 下设备(4)之间设置有底架隔板(3)。专利摘要本技术所述车体底架无动力通风冷却结构,利用轨道车辆高速运行过程中在车体底部形成的空气负压区,在无动力状态下给设备舱内的车下设备进行自然通风冷却处理,从而既提高车辆运行过程中的空气动力学性能、减少风阻,又能及时为车下设备进行冷却,提高设备使用寿命。包括有车体下方的底架钢结构,在底架钢结构下方连接有裙板和端板,在裙板和端板底部连接有底盖板,底架钢结构和裙板、底盖板、端板形成容纳车下设备的密封的设备舱。在裙板上设置有若干个进风孔,在底盖板上设置有若干个出风孔。当轨道车辆高速运行时,在整个车体底架部分区域会相应地产生一个较大空气负压区,车外负压空气进入到设备舱内部,在对车下设备进行冷却以后从底盖板上的出风孔排出。文档编号B61C17/04GK201580383SQ20092031249公开日2010年9月15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14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14日专利技术者单宝珠, 孙孝博, 王志春, 王红 申请人:青岛四方庞巴迪铁路运输设备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体底架无动力通风冷却结构,包括有底架钢结构(5),在底架钢结构(5)下方连接有裙板(1)和端板(7),裙板(1)和端板(7)底部连接有底盖板(2),底架钢结构(5)和裙板(1)、底盖板(2)、端板(7)形成容纳车下设备(4)的密封的设备舱,其特征在于:在裙板(1)上设置有若干个进风孔(6),在底盖板(2)上设置有若干个出风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志春王红单宝珠孙孝博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四方庞巴迪铁路运输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5[中国|青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