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中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无动力的隧道通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314953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30 17: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无动力的隧道通风装置,从上至下依次包括无动力通风器、隧道通风塔、隧道通风竖井、隧道通风层和通风口;通风口设置在隧道内侧顶部,一侧与隧道的内部空间接触,另一侧与隧道通风层接触;所述隧道通风层的顶部通过隧道通风竖井与隧道通风塔底部连接,所述隧道通风竖井和隧道通风塔的宽度均小于隧道通风层,所述无动力通风器均匀安装在隧道通风塔的顶部外侧;通风口均匀设置在隧道高度方向的靠上1/3内壁上和拱顶内壁上。在通风口内设置宽度大于通风竖井和隧道通风塔的隧道通风层,可以有效聚集汽车尾气,进而利用无动力通风器集中将隧道内气体污染物排除隧道,同时降低隧道内温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隧道通风
,特别地,涉及一种无动力的隧道通风装置
技术介绍
常规隧道通风方式多为机械通风。例如CN201110098262.2公开的隧道通风系统,包括设置在隧道内壁上的隧道通风装置,隧道通风装置包括进风装置和出风装置,进风装置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上方的过滤板以及设置在过滤板上方的风机,出风装置包括底板、与底板相连的顶板以及与顶板相连的弧形板,底板、顶板和弧形板围成一个用于通风的腔体,所述壳体与腔体连通。该隧道通风系统虽然较之传统的机械化通风模式,通风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其没有脱离机械通风的思路。例如CN201210208607.X公开的地铁车站的新型隧道通风系统,对区间隧道和车站隧道进行通风,包括:第一排风井和第二排风井、第一活塞风井和第二活塞风井、第一排风道、第一连通风道、第一活塞风道、第二排风道、第二连通风道、第一活塞风道、以及分别第一上风道和第一下风道、第二上风道和第二下风道;在第一排风道或者第一活塞风道上安装有第一隧道风机,在第二排风道或者第二活塞风道上安装有第二隧道风机;以及安装于各风道上的电动风阀。虽然该通风系统将区间隧道通风系统与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合并设置,减少了车站活塞风井的数量,但仍需电动驱动风机进行排风。出于环保和节能考虑,业界出现了不需要机械动力的隧道排风方式。例如CN201220696256.7公开了智能无动力隧道通风装置,电缆隧道的开口处设置有通风装置,所述的通风装置包括安装底座,安装底座内安装有轴承座,轴承座上连接主轴,轴承座四周设置旋转叶片。本技术通过自然风力及隧道内外温度差造成的空气热对流,推动涡轮旋转,实现全天候、全气候条件运转,始终保持隧道内部环境良好。CN201120543780.6公开了隧道空气下排风系统,隧道下部设置排风道和排风口,隧道上部设置新风道和新风口,排风口安装风轮机,隧道外设置同步空气交换装置,利用隧道内机动车行驶的风压和隧道外风能,从隧道下部吸收机动车排气,上部送入清新的空气,短隧道可实现无动力噪音。但以上无动力的隧道通风方式结构过于复杂,使用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动力的隧道通风装置,以解决现有隧道的无动力通风结构过于复杂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无动力的隧道通风装置,从上至下依次包括无动力通风器1、隧道通风塔2、隧道通风竖井3、隧道通风层4和通风口5;所述通风口5设置在隧道内侧顶部,一侧与隧道的内部空间7接触,另一侧与隧道通风层4接触;所述隧道通风层4的顶部通过隧道通风竖井3与隧道通风塔2底部连接,所述隧道通风竖井3和隧道通风塔2的宽度均小于隧道通风层4,所述无动力通风器1均匀安装在隧道通风塔2的顶部外侧;所述通风口5均匀设置在隧道高度方向的靠上1/3内壁上和拱顶内壁上,如隧道通风层4上,间隔30cm。优选的,所述隧道通风层4的顶部内壁边缘,为与隧道形状相适应的拱形。优选的,所述通风口5均匀设置在隧道通风层上。优选的,在隧道的宽度方向上,所述隧道通风竖井3的宽度为隧道通风层4宽度的2/3。优选的,所述隧道通风层4为隧道拱顶内壁的中空空间,或者所述隧道通风层4为悬挂在隧道拱顶内壁上的整体结构。优选的,所述隧道通风塔2和/或所述隧道通风层4为轻型钢结构。优选的,所述无动力通风器1在通风塔顶间隔1m均匀分布。优选的,所述隧道通风层中铺设隧道电缆,电缆固定于隧道通风层中的轻型钢结构框架。优选的,所述隧道通风塔2的顶端与隧道外壁的距离为5m。优选的,所述通风口5的直径为20-40cm,所述无动力通风器1的直径为1m。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在隧道顶部的天花板和与天花板接近的部分侧壁上均匀设置通风口,使得空气流动渠道多,排风力道大;并且,在通风口内设置宽度大于通风竖井和隧道通风塔的隧道通风层,使得从通风口流入的空气具有较大的回旋空间。隧道空气污染主要为汽车尾气,汽车尾气由于温度较高向隧道顶部扩散,隧道通风层可以有效聚集汽车尾气,进而利用无动力通风器集中将隧道内气体污染物排除隧道,同时降低隧道内温度。经过实验及数值模拟测验无动力通风器排风效果显示,竖井宽度为隧道通风层2/3时,无动力通风器可以有效避免排风过程中的沿程损失,达到隧道最优排风效果。隧道通风层作为隧道内外之间的独立空间,并可根据隧道实际情况有效调节隧道通风层长度,极大的促进了隧道通风的正面促进作用,是利用无动力通风器作为隧道通风方式不可忽视的有效环节。隧道通风层中可铺设隧道电缆,固定于通风层中的轻型钢结构框架上。不影响隧道整体通风效果,同时隧道用电时,电缆发热,增大隧道内外温差,可以增强无动力通风器的排风效果,对隧道整体通风起到良性促进作用。另外,本装置将无动力通风器应用于隧道通风,利用自然风及隧道内外温差,即可排除隧道内污染气体,降低隧道建设、运营、维护成本;无动力通风器可以防止雨水渗漏,从而无需加盖遮雨顶棚,避免雨水进入隧道。购买安装成本低廉、后期无需维护,有巨大经济效益。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技术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1、无动力通风器,2、隧道通风塔,3、隧道通风竖井,4、隧道通风层,5、通风口,6、隧道通风塔顶部,7、隧道内部空间,8、隧道外壁顶部,9、竖井与通风塔连接面。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可以根据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参见图1、图2,一种无动力的隧道通风装置,从上至下依次包括无动力通风器1、隧道通风塔2、隧道通风竖井3、隧道通风层4和通风口5;所述通风口5设置在隧道内侧拱顶,一侧与隧道内部空间7接触,另一侧与隧道通风层4接触。隧道内部空间7是隧道内部的使用空间,可供机动车辆或轨道车辆通过。所述隧道通风层4的顶部通过隧道通风竖井3与隧道通风塔2底部连接。隧道通风竖井3为隧道施工预留的直径5m的圆柱形中空体,是混凝土结构。隧道通风塔2和/或所述隧道通风层4可为轻型钢结构,相比混凝土结构,容易组装施工。隧道通风竖井3连接隧道通风塔2与隧道通风层4,隧道通风竖井3和隧道通风塔2的宽度一致。隧道通风竖井3和隧道通风塔2的宽度均小于隧道通风层4。在隧道的宽度方向上,隧道通风竖井3和隧道通风塔2的宽度可为隧道通风层4宽度的2/3,通风效果更好。隧道通风层4从隧道通风竖井下部向隧道四周延伸,可镶嵌在隧道内部,随隧道上壁呈现半圆柱体。即隧道通风层4的顶部内壁边缘,为与隧道形状相适应的拱形。隧道通风层4有两种结构形式:一是为隧道拱顶内的中空空间,二为悬挂在隧道拱顶的整体结构。第一种结构需要在隧道砌衬时预留大面积的中空空间,第二种结构则可以直接悬挂使用,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隧道通风层4的长度与隧道长度相适应,略短于隧道长度即可。也可根据隧道实际需求,灵活设置。隧道通风塔2可为棱柱体形状,横截面为长方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无动力的隧道通风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动力的隧道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从上至下依次包括无动力通风器(1)、隧道通风塔(2)、隧道通风竖井(3)、隧道通风层(4)和通风口(5);所述通风口(5)设置在隧道内侧顶部,一侧与隧道的内部空间(7)接触,另一侧与隧道通风层(4)接触;所述隧道通风层(4)的顶部通过隧道通风竖井(3)与隧道通风塔(2)底部连接,所述隧道通风竖井(3)和隧道通风塔(2)的宽度均小于隧道通风层(4),所述无动力通风器(1)均匀安装在隧道通风塔(2)的顶部外侧;所述通风口(5)均匀设置在隧道高度方向的靠上1/3内壁上和拱顶内壁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动力的隧道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从上至下依次包括无动力通风器(1)、隧道通风塔(2)、隧道通风竖井(3)、隧道通风层(4)和通风口(5);所述通风口(5)设置在隧道内侧顶部,一侧与隧道的内部空间(7)接触,另一侧与隧道通风层(4)接触;所述隧道通风层(4)的顶部通过隧道通风竖井(3)与隧道通风塔(2)底部连接,所述隧道通风竖井(3)和隧道通风塔(2)的宽度均小于隧道通风层(4),所述无动力通风器(1)均匀安装在隧道通风塔(2)的顶部外侧;所述通风口(5)均匀设置在隧道高度方向的靠上1/3内壁上和拱顶内壁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通风层(4)的顶部内壁边缘,为与隧道形状相适应的拱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口(5)均匀设置在隧道通风层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隧道的宽度方向上,所述隧道通风竖井(3)和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易亮栗亚超魏然王一筱符慧艾
申请(专利权)人:中南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