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节客车车厢之间的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029929 阅读:3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两节客车车厢之间的连接结构,该车厢之间的连接结构包括铰接盘、随动器、伸缩式柔性车棚,所述铰接盘分为动盘与定盘两部分,所述随动器的一端与所述动盘连接,所述随动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定盘连接,所述铰接盘与随动器用于驱动并控制车厢转弯时车厢的前段与后段之间的相对转动,所述动盘与车厢的前段底盘相连接,所述定盘与车厢后段底盘相连接,所述随动器为缸体内腔与活塞相配合的结构,在所述铰接盘上设有控制两节车厢相对旋转角度的控制装置。该两节客车车厢之间的连接结构可使大型车辆、较长车体的车辆进行灵活的转向,而且该两节客车车厢之间的连接结构还应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制造,整体结构减轻,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特点。(*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结构领域,具体是一种两节客车车厢之间的 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两节客车车厢之间的连接结构是汽车中重要的连接部件,在两节 客车车厢下面装有前轴、中轴、后轴及车轮,在车辆底盘的上面装有 汽车发动机车厢以及运载的人员和/或货物等,因此汽车两节客车车 厢之间的连接结构及车辆的底盘是一种承上启下承载重任的部件,同 时又是保证车辆灵活转弯的重要部件。在现有技术中汽车底盘都是采 用整体的钢架结构,这种底盘适只用于中小型车辆,且在现有技术中, 车辆底盘中的大部分构件为铸件。这些汽车底盘不能适用于大型的、 较长的车辆。当车辆较长时,如釆用上述整体汽车底盘,势必会使车 辆的转弯半径增大,这样就会造成较大、较长的车辆在许多道路上都 不能正常转弯。而且这种车辆还会增加驾驶的难度,再有由于铸件的 重量较大,不利于节省能减排。同时这种车辆底盘也会增加加工、制 造的难度,因此有必要对现有底盘的机构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设计两节客车车 厢之间的连接结构,该结构可使大型车辆、较长车体进行灵活转向的 汽车底盘结构,而且该汽车底盘还应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制造, 整体结构减轻,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特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两节客车车厢之 间的连接结构,该车厢之间的连接结构包括铰接盘、随动器、伸缩式 柔性车棚,所述铰接盘分为动盘与定盘两部分,所述随动器的一端与所述动盘连接,所述随动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定盘连接,所述铰接盘与 随动器用于驱动并控制车厢转弯时车厢的前段与后段之间的相对转动,所述动盘与车厢的前段底盘相连接,所述定盘与车厢后段底盘相 连接,所述随动器为缸体内腔与活塞相配合的结构,在所述铰接盘上 设有控制两节车厢相对旋转角度的控制装置。其中,所述随动器的一端通过所述定盘对称地安装在所述车厢后 段底盘上,另一端安装在所述定盘上,所述动盘安装在所述车厢前段 底盘上。其中,在所述动盘与所述定盘上分别设有设有连杆,所述动盘与 所述定盘通过所述连杆与所述车厢的前段底盘、后段底盘相连接。其中,所述随动器为汽缸与活塞,所述汽缸的端部与所述车厢后 段底盘通过铰链相连接,所述活塞的活塞杆与所述动盘铰链连接。其中,在所述脚链连接处设有球状铰接内表面和球状铰接外表 面,所述球状铰接内表面和球状铰接外表面用于允许车辆在转弯时, 车厢后段底盘相对于车厢前段底盘绕水平面扭动一定范围。其中,在所述动盘与定盘之间装有滚动轴承。其中,在所述铰接盘上安装有限定车厢前段与车厢后段之间相对 转角范围的终端位置传感器,所述传感器通过控制电路及控制执行机 构,控制发动机驱动轴在转弯时输出转速降至怠速,在车辆直行时所 述发动机重新获得动力。其中,所述伸缩式柔性车棚的前端通过车棚架与所述车厢的前段 底盘相连接,所述伸缩式柔性车棚的后端通过车棚架与所述车厢的后 段底盘相,所述伸缩式柔性车棚的中部通过车棚架与所述定盘的两端 相连接。本技术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该两节客车车厢之间的连接 结构可使大型车辆、较长车体的车辆进行灵活的转向,而且该两节客 车车厢之间的连接结构还应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制造,整体结构减轻,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特点。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两节客车车厢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2是本技术两节客车车厢之间的连接结构与车厢前段底盘、车厢后段底盘连接在一起的结构示意图3是本技术两节客车车厢之间的连接结构的侧视图。 图中1、铰接盘;1-1、动盘;1-2、定盘;2、随动器;3、伸缩式柔性车棚;4、前段;5、后段;6、连杆;7、铰链;8、传感器;9、汽缸;10、活塞杆;11、车棚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实 施范围。实施例1:如图1 2所示,本技术是一种两节客车车厢之间的连接结构, 该车厢之间的连接结构包括铰接盘l、随动器2、伸缩式柔性车棚3, 所述铰接盘l分为动盘l-l与定盘l-2两部分,所述随动器2的一端与所 述动盘l-l连接,所述随动器2的另一端与所述定盘l-2连接,所述铰接 盘1与随动器2用于驱动并控制车厢转弯时车厢的前段4与后段5之间 的相对转动,所述动盘1-1与车厢的前段4底盘相连接,所述定盘l-2 与车厢后段5底盘相连接,所述随动器2为缸体内腔与活塞相配合的结 构,在所述铰接盘l上设有控制两节车厢相对旋转角度的控制装置。实施例2:在实施例l的基础上,本技术机一步以所述随动器2的一端通 过所述定盘l-2对称地安装在所述车厢后段5底盘上,另 一端安装在所 述动盘l-l上,所述定盘l-2安装在所述车厢前段4底盘上。实施例3: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本技术机一步在所述动盘l-l与所述定盘l-2上分别设有设有连杆6,所述动盘l-l与所述定盘l-2通过所述连 杆6与所述车厢的前段4底盘、后段5底盘相连接。 实施例4: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本技术机一步设定所述随动器2为汽 缸9与活塞结构,将所述汽缸9的端部与所述车厢后段5底盘通过铰 链7相连接,所述活塞的活塞杆IO与所述动盘1-1铰链连接。实施例5: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本技术机一步在所述铰链7连接处设 有球状铰7接内表面和球状铰接外表面,所述球状铰接内表面和球状 铰接外表面用于允许车辆在转弯时,车厢后段5底盘相对于车厢前段 4底盘绕水平面扭动一定范围。实施例6: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技术机一步在所述动盘1-1与定盘 l-2之间装有滚动轴承。 实施例7: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技术机一步在所述铰接盘1上安装 有限定车厢前段4与车厢后段5之间相对转角范围的终端位置传感器 8,所述传感器8通过控制电路及控制执行机构,控制发动机驱动轴 在转弯时输出转速降至怠速,在车辆直行时所述发动机重新获得动 力。实施例8: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技术机一步以所述伸缩式柔性车棚 3的前端通过车棚架11与所述车厢的前段4底盘相连接,所述伸缩 式柔性车棚3的后端通过车棚架11与所述车厢的后段5底盘相,所 述伸缩式柔性车棚3的中部通过车棚架11与所述定盘1-2的两端相 连接。本技术的优点在于,该两节客车车厢之间的连接结构可使大型车辆、较长车体的车辆进行灵活的转向,而且该两节客车车厢之间 的连接结构还应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制造,整体结构减轻,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特点。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 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原理的前提 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 型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两节客车车厢之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车厢之间的连接结构包括铰接盘、随动器、伸缩式柔性车棚,所述铰接盘分为动盘与定盘两部分,所述随动器的一端与所述动盘连接,所述随动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定盘连接,所述铰接盘与随动器用于驱动并控制车厢转弯时车厢的前段与后段之间的相对转动,所述动盘与车厢的前段底盘相连接,所述定盘与车厢后段底盘相连接,所述随动器为缸体内腔与活塞相配合的结构,在所述铰接盘上设有控制两节车厢相对旋转角度的控制装置。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两节客车车厢之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随动器的一端通过所述定盘对称地安装在所述车厢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两节客车车厢之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车厢之间的连接结构包括铰接盘、随动器、伸缩式柔性车棚,所述铰接盘分为动盘与定盘两部分,所述随动器的一端与所述动盘连接,所述随动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定盘连接,所述铰接盘与随动器用于驱动并控制车厢转弯时车厢的前段与后段之间的相对转动,所述动盘与车厢的前段底盘相连接,所述定盘与车厢后段底盘相连接,所述随动器为缸体内腔与活塞相配合的结构,在所述铰接盘上设有控制两节车厢相对旋转角度的控制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坤达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常隆客车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