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梁电动葫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992492 阅读:1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梁电动葫芦,包括第一卷筒部(1)、第二卷筒部(2)和架体,驱动电机(6)通过减速器(5)带动卷筒工作,所述的架体为设置在电动葫芦本体上部的平行的三根箱形梁和设置在下部的平行的两根下部箱形梁,第一卷筒部1和第二卷筒部2通过上部箱形梁(9)与卷筒两端的外壳支撑板(10)连接,卷筒外壳两端的支撑板(10)向下延伸,与下部箱形梁连接,两根下部箱形梁的端部分别设置有移动车轮,第一卷筒部(1)和第二卷筒部(2)的驱动电机(6)固接于卷筒一端端部设置的减速器(5)的一侧,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少移动机构的构成件,维修方便。(*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起重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双梁电动葫芦。技术背景现有技术的双梁电动葫芦是将两个葫芦通过连接结构将其安装在焊接的小 车上,小车由四根箱式梁固接而成,与巻筒端部平行的两根主梁,及连接主梁 的两根横梁构成,主梁端部设置有移动车轮,对角线设置两个主动轮,另外 两个轮子为从动轮,由设置在主梁的电动机驱动,电动葫芦设置连接装置, 通过连接装置与小车连接,使用双梁电动葫芦起吊的大都是体积较大重量较重 的物品,当其中一台电动葫芦不能制动,另一台电动葫芦很难继续使用,将导 致重物中途脱落,发生物品摔坏后伤人的事故发生;这种结构维修必须全部拆 卸,维修难度较大,时间较长,由四根箱式梁焊接而成的小车整体重量增加, 本身就增加了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双梁电动葫芦,目的是减少移动机 构的构成件,维修方便。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所提供的一种双梁电 动葫芦,包括第一巻筒部、第二巻筒部和架体,驱动电机通过减速器带动巻筒 工作,所述的架体为设置在电动葫芦上部的平行的三根箱形梁和设置在下部的 平行的两根下部箱形梁,第一巻筒部和第二巻筒部通过上部箱形梁与巻筒两端 的外壳支撑板连接,电动葫芦本体的巻筒外壳两端的支撑板向下延伸,与下部 箱形梁连接,两根下部箱形梁的端部分别设置有移动车轮,第一巻筒部和第二 巻筒部的驱动电机固接于电动葫芦巻筒一端端部设置的减速器的一侧。所述的第二巻筒部下部箱形梁的端部分别设置有两个主动轮,设有主动轮 的下部箱形梁底部设置有两个行走电机,行走电机通过减速箱驱动主动轮,第 一巻筒部下部箱形梁的端部分别设置有两个从动轮。所述的两个电动葫芦巻筒外壳的一端分别设置有减速器,另一端分别设置 有配重块,减速器外端设置有第一制动器,配重块的外端设置有第二制动器。本技术一种双梁电动葫芦,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将 两个电动葫芦本体用上下五根箱形梁连接为一体,整体驱动更加平稳,保证了 设备的使用安全,这种连接结构使用了少量的材料,节约了制造成本,连接结 构简单,设备维修方便,为设备的正常使用提供了保障。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为本技术一种双梁电动葫芦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双梁电动葫芦的俯视图。图中标记为1、第一巻筒部;2、第二巻筒部;3、主动轮;4、从动轮;5、 减速器;6、驱动电机;7、减速箱;8、行走电机;9、上部箱形梁;10、巻筒 外壳支撑板;11、配重块;12、下部箱形梁;13、第一制动器;14、第二制动器o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 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双梁电动葫芦示意图,图2所示的本技术一种 双梁电动葫芦俯视图,包括第一巻筒部1和第二巻筒部2和架体,架体分别将第一巻筒部1和第二巻筒部2连接为一体,设置在巻筒部上部的相互平行的三 根箱形梁9和设置在下部的相互平行的两根箱形梁12,第一巻筒部1和第二巻 筒部2通过上部的箱形梁9与巻筒两端的外壳支撑板10连接,第一巻筒部1和 第二巻筒部2的驱动电机6固接于巻筒一端端部设置的减速器5的一侧,第一 巻筒部1和第二巻筒部2巻筒外壳两端的支撑板10向下延伸,与下部箱形梁12 连接,下部两根箱形梁12的端部分别设置有移动车轮,其中第二巻筒部2下部 箱形梁12的端部分别设置有两个主动轮3,设有主动轮的下部箱形梁12底部设 置有两个行走电机8,行走电机8通过减速箱7驱动主动轮3,第一巻筒部1下 部箱形梁12的端部分别设置有两个从动轮4,使用五根箱形梁将第一巻筒部1 和第二巻筒部2连接为一体,简化了移动设备,方便了设备维修,减轻了设备 的重量,节约了成本;第一巻筒部1和第二巻筒部2的同一端分别设置有减速 器5,另一端设置有配重块ll,减速器5的外端设置有第一制动器13,配重块 11的外端设置有第二制动器14,驱动电机6输出齿轮与电动机减速器5的第一 齿轮啮合,第一齿轮通过高速轴驱动第二齿轮,第二齿轮通过中速轴驱动第三 齿轮,第三齿轮通过巻筒输出轴带动巻筒转动,驱动电机6为制动电机,多级 制动,保障了设备使用安全,使用时由行走电机8驱动主动轮3在工作钢主梁 上移动,起吊物品,当电动葫卢的驱动电机6出现问题不能工作时,设置在第 一巻筒部1和第二巻筒部2两端的制动器13和14可独立制动,保证了起吊物 品的安全,避免了重物下落造成伤人或摔坏物品的事故发生。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技术具体实现 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技术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 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技术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 其它场合的,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双梁电动葫芦,包括第一卷筒部(1)、第二卷筒部(2)和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架体为设置在第一卷筒部(1)和第二卷筒部(2)上部的平行的三根箱形梁和设置在下部的平行的两根下部箱形梁,第一卷筒部(1)和第二卷筒部(2)通过上部箱形梁(9)与卷筒两端的外壳支撑板(10)连接,卷筒外壳两端的支撑板(10)向下延伸,与下部箱形梁连接,两根下部箱形梁的端部分别设置有移动车轮,第一卷筒部(1)和第二卷筒部(2)的驱动电机(6)固接于卷筒一端端部设置的减速器(5)的一侧。2、 按照权利要求l所述的一种双梁电动葫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巻 筒部(2)下部箱形梁(12)的端部分别设置有两个主动轮(3)和下部箱形梁(12)底部的两个行走电机(8),第一巻筒部(1)下部箱形梁(12)的端部分 别设置有两个从动轮(4)。3、 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双梁电动葫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 个电动葫芦巻筒外壳的一端分别设置有减速器(5),另一端分别设置有配重块(11),减速器(5)外端设置有第一制动器(13),配重块(11)的外端设置有 第二制动器(14)。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双梁电动葫芦,包括第一卷筒部(1)、第二卷筒部(2)和架体,驱动电机(6)通过减速器(5)带动卷筒工作,所述的架体为设置在电动葫芦本体上部的平行的三根箱形梁和设置在下部的平行的两根下部箱形梁,第一卷筒部1和第二卷筒部2通过上部箱形梁(9)与卷筒两端的外壳支撑板(10)连接,卷筒外壳两端的支撑板(10)向下延伸,与下部箱形梁连接,两根下部箱形梁的端部分别设置有移动车轮,第一卷筒部(1)和第二卷筒部(2)的驱动电机(6)固接于卷筒一端端部设置的减速器(5)的一侧,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少移动机构的构成件,维修方便。文档编号B66D5/00GK201343384SQ20092014300公开日2009年11月11日 申请日期2009年2月10日 优先权日2009年2月10日专利技术者马宜海 申请人:芜湖南起起重机械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梁电动葫芦,包括第一卷筒部(1)、第二卷筒部(2)和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架体为设置在第一卷筒部(1)和第二卷筒部(2)上部的平行的三根箱形梁和设置在下部的平行的两根下部箱形梁,第一卷筒部(1)和第二卷筒部(2)通过上部箱形梁(9)与卷筒两端的外壳支撑板(10)连接,卷筒外壳两端的支撑板(10)向下延伸,与下部箱形梁连接,两根下部箱形梁的端部分别设置有移动车轮,第一卷筒部(1)和第二卷筒部(2)的驱动电机(6)固接于卷筒一端端部设置的减速器(5)的一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宜海
申请(专利权)人:芜湖南起起重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4[中国|安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