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鼓泡类吸收塔体内的上升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967394 阅读:1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介绍了一种鼓泡类吸收塔体内的上升管,连通吸收塔体内的一上隔板和一下隔板,该上升管的背风侧形状为防涡流的流线形,所述上升管的横截面的背风侧长度大于等于向风侧长度,并且以流线形弧线延伸;所述上升管的横截面可以是椭圆形、水滴流线形或火炬形中的一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了流线形结构,有效推迟了上升管背部的附面层脱落情况,减小或消除了上升管背部由于附面层脱落形成的旋涡区,优化了气流组织,有效地提高了烟气在吸收塔上下隔板间的气流分布效果。(*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脱硫吸收塔的技术,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电力、冶金或化工行业所需的鼓泡类脱硫吸收塔内的烟气上升管。
技术介绍
电力、冶金和化工企业排放的烟气中含有较高浓度的S02,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直接危害。当前,世界各国采用的烟气脱硫技术中以湿法脱硫技术占主导地位,其中以喷淋塔和鼓泡类吸收塔的应用最为广泛。鼓泡类塔内(如附图1所示)安装有若干根喷气管2,管下端开有一定数量的排气孔,并浸没在吸收塔浆液池l中。鼓泡类吸收塔内的烟气洗涤过程为烟气经增压风机加压后由烟气进口 5进入吸收塔,并冲入悬吊于下隔板3下方的喷气管2中,喷气管2内的烟气克服浆液的液位高差后,以气泡的形式由下部排气孔喷入浆液中,洗涤后的净烟气再通过上升管4进入吸收塔上部,并最终从烟气出口7排出吸收塔,完成整个烟气净化过程。目前烟气脱硫鼓泡类吸收塔最常见的上升管结构为圆柱形上升管(见图1),但其存在以下缺点(如附图1, 2所示)当气流通过烟气进口 5进入吸收塔后,会发生沿圆柱型上升管的绕流效应;而绕流效应则会导致旋涡区的产生、绕流物体背侧结垢及流动阻力增大等一系列问题。根据流体力学绕流运动和附面层原理,在紧贴绕流物体表面有一称为附面层的薄层,流体速度变化最剧烈(速度梯度最大)的区域即在该附面层内。当流体绕圆柱体流动时(如附图3所示),在腿'断面前,产生的附面层为减压加速区域,流体质点一方面受到粘性力的阻滞作用,另一方面受到压差的推动,即部分势能转为流体的动能,故附面层内的流动可以维持。当流体质点进入薩'断面之后,进入了增压减速区,情况就不同了流体质点不仅受到粘性力的阻滞作用,压差也阻滞了流体的前进,愈是靠近壁面的流体,受粘性力的阻滞作用越大。在这两个力的阻滞下,靠近壁面的流速就趋近于零。s点以后的流体质点在与主流方向相反的压差作用下,将产生反方向的回流。但是离物体壁面较远的流体,由于附面层外部流体对它的带动作用,仍能保持前进的速度。这样,回流和前进这两部分运动方向相反的流体相接触,就形成了旋涡。旋涡的出现必定使附面层与壁面分离。附面层分离之后的流动图形取决于雷诺数Re,当Re〈40时,附面层对称地在SS'断面的S点处分离,形成两个旋转方向相对的对称旋涡(如附图4所示)。随着Re的增大,分离点不断向前移;Re再升高,则旋涡的位置已不稳定。在Re为40 70时,尾流中即产生周期性的震荡(如附图5所示)。待Re〉90以后,旋涡从柱体后部交替释放出来,形成有规则的交错排列的旋涡组合,即卡门涡街(如附图6所示)。由此带来的问题依据上升管受风的不同部位,将上升管分为向风侧和背风侧。由于柱体后侧的旋涡,导致烟气中的灰尘在柱体背风侧沉积,在旋涡区附近壁面上渐渐形成硬垢。特别是当脱硫反应前的烟气先经过增湿冷却过程时,即进入吸收塔的烟气湿度较高(含有水滴或浆液),呈湿态的烟尘和浆液滴更容易在圆柱型上升管的背风侧较快地形成垢体。并且,由于旋涡是以一定频率释放,柱体表面上的压强和切应力也以一定频率发生有规则的变化,因而产生噪声和振动。随着脱硫系统运行时间的增加,结垢情况会不断恶化,并且随着振动会大量脱落在下隔板3上(如附图l所示),损坏下隔板,严重时系统被迫停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鼓泡类吸收塔体内的上升管,以解决现有技术在圆柱型上升管背风侧较快地形成垢体的问题,改变烟气上升管的截面,使附面层分离点靠后,减少或者消除旋涡,防止上升管背面结指及上升管振动。本技术的技术构思如下针对现有技术,圆柱形上升管背部容易形成大范围的旋涡区,使灰尘在柱体背风侧沉积,造成结垢和磨损。其主要原因是圆柱形上升管背风侧形状造成了流体流通截面的突然扩大,从而使贴壁面的附面层内的流体受到的压力梯度陡增,导致流体在背风侧较快地进入减速增压区,分离点前移,旋涡区范围很大。且背风侧沿流线长度较短,即前一根上升管后部离后一根上升管的迎风面之间的距离较大,旋涡区范围较大。专利技术人设想使纵轴线后半部分——背风侧部分的形状与流线吻合或接近,即通过改变绕流物体背风侧的形状,使流体附面层的减速增压区消失、减小或者推后,达到消除、减小旋涡的作用。专利技术人设法研制椭圆形、水滴流线形、火炬形横截面的上升管,当流体流经其背风侧部分,流体流通截面的扩大都是一个渐扩过程;也就是说,附面层进入减速增压区的过程是比较平缓的。根据流体运动的伯努利方程,渐扩形的流通截面,使流体速度的降低相对平缓,压力的增加过程亦相对平缓,从根本上缓和、减小了附面层内部流体质点受到的不断增加的逆向压差(即与普通圆柱形绕流相比,渐扩形背风侧形状使得流动过程中,流体质点受到的逆向压力梯度大大减小),使得该逆向压差的增加过程趋于缓和。同时靠近壁面的流体质点受到的阻滞力缓慢增加,从而使附面层分离的临界点延后,即旋涡区位置后移或者消失。采用椭圆形、水滴流线形和火炬形横截面的上升管,由于旋涡区后移或者消失,与圆柱形绕流比较,旋涡区的范围也会减小。与传统的圆柱形型上升管相比,本技术的上升管,其背风侧沿流线长度明显加长,即前一根上升管后部离后一根上升管的迎风面更近,倘有少量旋涡, 一旦接触后一根上升管的迎风面,旋涡也随即破碎。因此,这种上升管形状有利于旋涡区的减小。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一种鼓泡类吸收塔体内的上升管,连通吸收塔体内的一上隔板和一下隔板,该上升管的背风侧形状为防涡流的流线形。优选地,所述上升管的横截面的背风侧长度大于等于向风侧长度,并且以流线形弧线延伸。优选地,所述上升管的横截面是椭圆形。优选地,所述上升管的椭圆形横截面的短轴a及长轴b之间的长度比值满足条件1.2《b/a《2。优选地,所述上升管的横截面是水滴流线形。优选地,所述上升管由一圆柱形上升管和一与上升管切向连接的流线形弧板构成。优选地,所述圆柱形上升管的半径为r,所述流线形弧板的横截面是抛述距离c与半径r 之间的长度比值满足条件1.2《c/r《2。 优选地,所述上升管的横截面是火炬形。优选地,所述上升管由一圆柱形上升管和两块与上升管切向连接且形成 一夹角e的面板构成。优选地,所述圆柱形上升管的半径为r;所述两块面板的夹角6为10° 60° ,所述圆柱形上升管的圆心到两块面板顶角的距离为d,所述截面板切 点连线与上升管的圆心之间的垂直距离为e,所述r、 d、 e之间的长度关系 满足条件1.2《d/r《2, 1/16r《e《l/4r。本技术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1. 当烟气进入鼓泡塔上下隔板之间绕上升管流动时,上升管采用流线形 结构,有效推迟了上升管背部的附面层脱落情况,减小或消除了上升管背部 由于附面层脱落形成的旋涡区,优化了气流组织,有效地提高了烟气在吸收 塔上下隔板间的气流分布效果。2. 由于上升管背侧旋涡减小或消失,从而缓解甚至避免了旋涡区处壁面 的结垢沉积情况,克服了传统鼓泡塔采用的圆柱形上升管的缺陷,确保了鼓 泡类吸收塔的长期、稳定运行。3. 旋涡减小或消失,则由旋涡脱离所产生的噪声和振动也相应减小或消 失。原先在上升管背侧逐渐加剧的积灰结垢、并最终因重力作用砸落在下隔 板的情况也得以避免,从而保护了下隔板,确保了吸收塔的长期、稳定运行。4. 上升管的流线形结构,减小或消除了上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鼓泡类吸收塔体内的上升管,连通吸收塔体内的一上隔板(6)和一下隔板(3),其特征在于:该上升管(4)的背风侧形状为防涡流的流线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鼓泡类吸收塔体内的上升管,连通吸收塔体内的一上隔板(6)和一下隔板(3),其特征在于该上升管(4)的背风侧形状为防涡流的流线形。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鼓泡类吸收塔体内的上升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升管(4)的横截面的背风侧长度大于等于向风侧长度,并且以流线形弧线延伸。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鼓泡类吸收塔体内的上升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升管(4)的横截面是椭圆形。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鼓泡类吸收塔体内的上升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升管(4)的椭圆形横截面的短轴a及长轴b之间的长度比值满足条件1.2《b/a《2。5.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鼓泡类吸收塔体内的上升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升管(4)的横截面是水滴流线形。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鼓泡类吸收塔体内的上升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升管(4)由一圆柱形上升管(4)和一与上升管(4)切向连接的流线形弧板(11)构成。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鼓泡类吸收塔体内的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燕燕沈晓林林瑜顾德仁
申请(专利权)人: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