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条放电路径的静电防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288080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多条放电路径的静电防护装置,包含一导线,一放电部与若干个接地部。其导线乃用以提供一静电电流通过,而放电部则耦接于导线;其接地部环绕放电部而设置,每一个接地部与放电部之间分别形成一放电路径,用以提供静电放电,且每一个放电路径之距离皆相等。当放电路径增加时,便进而提高静电诱发放电的成功机率,使得静电电流更容易藉由多条的放电路径而消散。更可进一步提高放电尖端与接地尖端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静电防护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多条放电路径的静电防护装置
技术介绍
静电放电(Electro Static Discharge, ESD )是造成大多数电子组件或电子系统破坏的主因之一,而此种静电的破坏会造成半导体组件的损坏,因而影响集成电路的功能,使得电子产品失去功效。传统上释放静电的装置多采用尖端放电的原理来实现,电子装置内采用尖端放电的静电防护方法,其作法为将两个导体尖端对应设置,利用该结构而产生尖端放电效应,将急剧之静电流导入装置中的接地位置,而防止静电敏感组件或者微电路遭到静电之破坏而失效。然而,现有技术上利用尖端放电,来诱发静电放电使静电流消散的作法,于实际操作上经常会出现诱发放电失败的情形产生。原因大致可归类为(l)两导体尖端距离配置不当;(2)出现其它放电路径静电电弧通常不走直线,而位于导体尖端前方三度空间、特定距离之范围内,只要有其它的导体,皆可能形成新的放电路径;(3)连续放电多次;(4)导体尖端在放电多次后,会使尖端部分氧化或碳化,产生尖端变圆而造成放电效果变差等原因。因此,如何解决现有技术上静电防护装置所衍生的问题,为一亟待解决的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多条放电路径的静电防护装置。利用本专利技术所提出的装置,使得一个放电尖端可对应多个接地尖端,因而产生多条的放电路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多条放电路径的静电防护装置,包含 一导线,用以提供一静电电流通过; 一放电部,耦接于导线;若干个接地部,环绕放电部而设置,每一个接地部与放电部间之一放电路径彼此等距,用以提供静电电流经由导线、放电部与放电路径、任意的放电至其中一个接地部。本专利技术亦提出一种多条放电路径的静电防护装置,包含 一导线,用以提供一静电电流通过,并于导线上形成一放电尖端;若干个接地线,每一个接地在线分别形成一接地尖端并环绕导线之放电尖端而设置,每一个接地尖端与放电尖端之一间隔距离皆相同,且每一个接地尖端与放电尖端之间分别形成一放电路径,用以提供静电电流任意的放电至其中一个接地尖端。与现有技术相比,当放电路径增加时,便进而提高静电诱发放电的成功机率,使得静电电流更容易藉由多条的放电路径而消散。更可进一歩提高放电尖端与接地尖端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多条放电路径的静电防护装置之第一实施例示意图;图2为多条放电路径的静电防护装置之第二实施例示意图;图3为图2之电路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照图1,该图所示为多条放电路径的静电防护装置之第一实施例示意图。多条放电路径的静电防护装置包含导线IO、放电部20、接地部30。导线10为一般电路中用以传输数据、电流、电压等,同时静电也透过导线IO而传导。因此,导线IO提供静电电流通过,也因为急剧的静电可能在一瞬间于导线10上产生,因此在可能发生静电放电的导线10上皆可设置放电部20。放电部20耦接于导线10,而若干个接地部30环绕放电部10而设置。每一个接地部30与放电部20之间分别形成一条放电路径40,用以提供静电放电,且每一条放电路径40之距离皆相等。为了避免静电损坏内部电路,因此须能够适时的释放静电,而本专利技术采用尖端放电来释放静电。于此,先简单介绍尖端放电的原理尖端放电的产生主要取决于电场强度,当某一导体内具有电荷时,由于导体内部的电场为零,因此这些电荷将分布在导体的表面。当达到平衡状态时,导体表面为一等位面,而物体表面曲率越大者电荷密度越高;相对的,物体表面曲率越小者,电荷密度越低。在强电场作用下,物体表面曲率大的地方(如尖锐、细小物的顶端),由于电荷密度高,等电位面密,电场强度剧增,会使物体附近的空气被电离并游离为正负离子,且尖端吸引异性离子,产生放电现象,此即称之为尖端放电。于此,本专利技术所提出之放电部20具有至少一个放电尖端,而每一个接地部30也分别具有至少一个接地尖端。请续参照图1,由图中所示可知,放电部20之形状为三角形,而接地部30之形状可同样为三角形,其中,放电部20与接地部30所构成的三角形之边长可约略为7密耳(mils),但不以此为限。以图1为例作说明,于第一实施例中一个放电部20对应设置二个接地部30,而接地部30会平均设置于放电部20前方180度的范围内。因此,以接地部30之数量为二个的情况来说,其中一个放电效果较佳的角度配置状况,为该两个接地部30分别与放电部20的夹角间隔为150度加减5度范围内,而该两个接地部30彼此之夹角间隔为60度加减5度范围内。于此,接地部30之接地尖端与放电部20之放电尖端间共形成两条放电路径40。且每一个接地尖端与放电尖端的间隔距离皆相同。其中,间隔距离即所谓放电路径40的距离,而间隔距离5可略为3密耳(mils),但不以此为限。当导线10不经意的产生静电或受到静电攻击时,此时静电便经由导线10导入放电部20,并藉由相对应的接地部30产生尖端放电,以便将静电導入系统的接地层或主地,而释放出静电电荷。如此,可防止静电累积而攻击电路内部组件,进而造成组件的损坏。本专利技术提出每一个放电部20同时对应若干个接地部30,如此可提供多条放电路径40,让静电电流「任意的」经由放电路径40、放电至其中一个接地部30,进而提高尖端放电诱发静电放电的成功机率。因为,现有技术中, 一般的作法是在放电尖端的正前方对应设置一个接地尖端,然而,由于静电电弧所走的路径并非全部为直线,所以经常使得放电尖端与正前方的接地尖端所构成的放电路径失效,而导致无法顺地将静电导入接地端而消散静电,因而导致电路组件的损坏。由于在放电尖端前方180度的范围内,皆可能为静电电弧的放电路径,因此本专利技术提出在每一个放电部20之放电尖端的前方180度范围内,尽可能的设置多个接地部30,而形成多条放电路径。由于放电路径的距离攸关静电放电的成功与否(通常距离越小,静电放电的成功机率越高),因此每个接地部30之接地尖端与放电尖端的间隔距离皆相同,也就是说每条放电路径的距离皆相同,而不会造成某些接地尖端距离放电尖端较远,而形成静电电弧根本不可能通过的放电路径,而使得该些接地尖端形同虚设。再者,由于现有技术只有单一条放电路径,因此放电尖端与接地尖端的耗损情形较为严重,容易因静电放电多次而造成尖端氧化(碳化),导致静电放电失效的情形产生。而本专利技术所提出之多条放电路径的静电防护装置,由于一个放电部20具有多条放电路径可提供静电放电(实际的静电放电情形,可能一次的静电放电只藉由其中一条放电路径而放电,或者一次的静电放电同时藉由多条放电路径而放电),因此放电尖端与接地尖端的使用寿命较现有技术来的长。因此,在同样的静电放电次数下,现有技术可能己因为尖端氧化(碳化),导致无法继续诱发静电放电,而本专利技术却仍然可提供有效的静电放电之运作。请参照图2,该图所示为多条放电路径的静电防护装置之第二实施例示意图。于第二实施例中,举出电路中任意两条导线做说明。 一般电路中通常具有正极与负极,藉由正极与负极而完整的传输讯号。于图2中导线12与导线14分别代表正极与负极,用以完整的传输讯号。导线12与导线14于正常状态下用以传输讯号,而当静电发生时也分别透过导线12与导线14而传导。由于导线IO与导线14提供静电电流通过,因此为了避免静电透过导线12与导线14而流入内部组件50,而毁损内部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条放电路径的静电防护装置,其特征是,包含:  一导线,用以提供一静电电流通过;  一放电部,耦接于该导线;及  若干个接地部,环绕该放电部而设置,每一该接地部与该放电部之间之一放电路径彼此等距,用以提供该静电电流经由该导线、该放电部与该放电路径、任意的放电至其中一个该若干接地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鸿荣林达远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顺德区汉达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