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器之缓冲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88079 阅读:1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显示器之缓冲结构,其内部容置有一显示面板,而缓冲结构包括有一壳体及一框体。框体固定于显示面板边缘,且框体两侧具有缓冲垫。显示面板与框体利用缓冲垫抵靠于壳体侧壁上,其中当显示器受外力撞击而使显示面板在壳体内瞬间移动时可藉由压缩缓冲垫而产生缓冲吸震作用,以避免在过大外力作用下导致显示面板之灯管遭受碰撞而损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与一种显示器之外壳结构有关,特别是关于一种显示器之缓冲结构
技术介绍
由于信息科技产业的日新月异,使个人电脑已经成为相当普及的设备。个 人电脑大致可区分为桌上型电脑及笔记型电脑,其中笔记型电脑因为具有轻巧 与携带方便的优势,已有逐渐取代桌上型电脑的趋势。 一般的笔记型电脑包含 有用来承载主要电子零组件之主机以及枢设于主机上之屏幕,其中屏幕是采用 液晶显示器。液晶显示器主要由易碎的玻璃基板及灯管所构成,虽然液晶显示 器外部都会包覆有塑料或金属制之外壳来保护,但是外壳的结构强度往往都比 玻璃基板及灯管来的高。所以,当个人电脑不慎受到外力撞击时,虽然外壳没 有损坏,但其实液晶显示器内部的玻璃基板或灯管早已经损坏。而且,由于液 晶显示器的单价相当高昂,常常使消费者蒙受重大的损失。因此,如何妥善地 保护液晶显示器一直都是相当重要的课题。为解决笔记型电脑中显示器内部组件容易损坏的问题,有人提出了在液晶 显示面板与外壳之间装填缓冲材之概念,例如泡绵、橡胶等等可被压縮而吸收 外力的缓冲垫体,以在液晶显示面板与外壳间形成缓冲。这种置入缓冲材的方 式对于一般的笔记型电脑已足够使用,且能有效缓冲外力透过坚硬外壳施加于液晶显示面板的冲击力道;然而,对于军工规格的笔记型电脑而言,仅在液晶 显示器周围包覆缓冲材还是不足以有效提供保护。军工规格的笔记型电脑所处 的操作环境相当恶劣,使其零组件所承受的震动或冲击远远大于一般规格的笔 记型电脑。因此,仅在液晶显示面板周围包覆缓冲材的配置下, 一但外在冲击 力道超过缓冲材所能承受的力道,缓冲材本身也就相当于坚硬的物体,而无法 再被压縮提供缓冲,使液晶显示器的边缘也就会跟着受损,其中又以设置在液 晶显示器边缘的灯管最容易发生上述的状况。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器之缓冲结构,以 解决先前技术中位于液晶显示面板边缘的灯管容易在过大外力冲击下损坏之问 题。为解决上述之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器之缓冲结构,用以容置一显示 面板,此种显示器之缓冲结构包括有一壳体及一框体。壳体具有一基框及自基 框周缘延伸出而两两相互对应之二第一侧壁与二第二侧壁,而且各第一侧壁之内缘具有至少一支撑部。框体固定于显示面板边缘,并与显示面板一起容置于壳体内。框体具有二分别对应各第二侧壁设置之第一侧板及二分别对应各第二侧壁设置之第二侧板。二第二侧板其中之一与其对应之第二侧壁间具有一缓冲距离,其中此一第二侧板设置于显示面板上放置灯管的边缘。各第一侧板具有至少一向其对应之第一侧壁延伸之定位板,其中定位板与支撑部间设置有一缓冲垫,且前述之缓冲距离大于缓冲垫之压縮距离。如此,当显示面板在壳体内朝缓冲距离方向瞬间移动时,可藉由压縮缓冲垫而产生缓冲吸震作用。本专利技术之功效在于,框架与显示面板承受外力作用时,缓冲垫先被框架压缩而提供缓冲,而显示面板之框架的第二侧板与壳体的第二侧壁之间预留有一缓冲距离,且此缓冲距离大于缓冲垫的最大压縮量,可有效避免显示面板边缘之框架因作用外力过大而撞击壳体,以防止位于显示面板边缘之灯管因撞击壳体而损坏。附图说明图l为本专利技术中壳体、盖体与显示面板之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显示面板与框体之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壳体之立体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显示面板与框体容置于壳体之立体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显示面板与框体容置于壳体之平面示意图。图6为图4中关于定位板与支撑部之局部立体示意图。图7为图4中关于定位板与支撑部之局部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使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请参阅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一种显示器之缓冲结构,用以容置一显示面板20,并在外力撞击下提供显示面板20适当的保护作用,其中显示器之缓冲结构包括有一壳体10及一框体30。显示面板20为一液晶显示模块,其具有一做为发光源之灯管21(如图2所示)。灯管21可为但不局限于一冷阴极管,其装设位置邻近显示面板20的一侧边缘。本专利技术中显示器之缓冲结构可应用在如液晶电视、桌上型电脑之液晶显示器、笔记型电脑之液晶显示器上盖等等配置有液晶显示模块之电子装置中,但是应用在军工规格笔记型电脑的液晶显示器上盖为最佳的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壳体10大致呈矩形,其具有相连接之一基框11及两两相互对应之二第一侧壁12与二第二侧壁13a、 13b。基框11大致呈矩形,其中央部位为镂空或是增设玻璃或压克力材质所制成之透明镜片,且可依实际4产品的需求来选择。基框11的四边内侧缘分别设置有一缓冲条17,而缓冲条17可以是泡棉、橡胶等等具有可被压縮而变形之软性材质。二第一侧壁12自基框11上相面对之两侧周缘延伸,使各第一侧壁12间大致互相平行。各第一侧壁12的内侧也设置有前述软性材质之缓冲条121,其中缓冲条121可以设置在第一侧壁12上,也可以设置在框体30上,只要能在壳体10与显示面板20之间发挥缓冲作用即可。第二侧壁13a与第二侧壁13b自基框11上另外两相面对之两侧边缘延伸出,使各第二侧壁13a、 13b间大致互相平行,而且各第二侧壁13a、 13b的两侧分别与各第一侧壁12连接。第二侧壁13a之内侧也具有二前述软性材质之缓冲条131,而第二侧壁13b之则没有配置。当显示面板20置入壳体10时,没有配置缓冲条131之第二侧壁13b对应于显示面板20之灯管21。两第一侧壁12沿一第一轴向相面对地设置,其中第一轴向指与各第一侧壁12平行之轴向,即图3中所标示之X轴,且第一轴向穿过第二侧壁13a、 13b。壳体IO与一盖体18相结合,即盖体18与各第一侧壁12及第二侧壁13a、 13b相结合而与壳体10 —同形成容置显示面板20与框体30之空间,并与壳体10—起包覆显示面板20。盖体18内侧也具有二缓冲条181,各缓冲条181大致对应于基框11上邻近第一侧壁12之缓冲条17,进而前后(即沿图3中所标示之Z轴)包夹住显示面板20。请参阅图3所示。壳体IO之各第一侧壁12之内缘具有二支撑部14,其中支撑部14指形成于各第一侧壁12内侧且面向具有第二侧壁13a的结构件。各第一侧壁12上还具有二开槽15,其中各开槽15邻接于各支撑部14。各第一侧壁12上还具有一嵌槽16,其中嵌槽16面对靠近第二侧壁13b的支撑部14,而且开槽15位于支撑部14与嵌槽16之间。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侧壁12也可以只设置一支撑部14及一开槽15,或是设置多个支撑部14及开槽15,此点并不会影响到本专利技术是否能具以实施。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侧壁12也可以不设置嵌槽16,此点亦不会影响到本专利技术是否能具以实施。请参阅图l、图2、图4及图5所示。框体30固定于显示面板20之边缘,并与显示面板20 —起容置于壳体10与盖体18内。框体30具有相连接之二第一侧板31及二第二侧板32,其中各第一侧板31分别对应于壳体10之各第一侧壁12设置,而各第二侧板32则分别对应于壳体10之各第一侧壁13a、 13b设置。各第一侧板31大致沿前述第一轴向(X轴)平行地设置,而各第二侧板32则是垂直于前述第一轴向设置(沿Y轴设置)。当框体30与显示面板20 —同置入壳体10时,各第一侧板31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显示器之缓冲结构,容置一显示面板,其特征是,包括有:    一壳体,具有一基框及自该基框周缘延伸出而两两相互对应之二第一侧壁与二第二侧壁,而各该第一侧壁之内缘具有至少一支撑部;及    一框体,固定于该显示面板边缘,并与该显示面板一起容置于该壳体内,该框体具有二分别对应各该第一侧壁设置之第一侧板及二分别对应各该第二侧壁设置之第二侧板,该等第二侧板其中之一与其对应之第二侧壁间具有一缓冲距离,各该第一侧板具有至少一向其对应之该第一侧壁延伸之定位板,该定位板与该支撑部间设置有一缓冲垫,藉以当显示面板在壳体内朝缓冲距离方向瞬间移动时,可藉由压缩该缓冲垫而产生缓冲吸震作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柽柏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顺德区汉达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