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碳酸酯树脂及使用它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30312 阅读:1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聚碳酸酯树脂和含有该聚碳酸酯树脂的电子照相感光体。聚碳酸酯树脂是通过如上通式(4)所示的[A]成分和[B]成分与碳酸酯形成性化合物反应而制造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导入特定结构的聚碳酸酯树脂及将这一聚碳酸酯树 脂用于感光层的电子照相感光体,更详细地讲就是涉及一种可以达成化学 稳定且低表面能的聚碳酸酯树脂以及使用这一聚碳酸酯树脂,清除性、滑 移性和耐磨损性优良的、适于在各种电子照相领域利用的电子照相感光 体。
技术介绍
聚碳酸酯树脂作为光学薄膜、光盘、透镜等光学材料或电气设备等的 外壳等的素材被应用在各个领域,随着应用领域的扩大,希望开发一种性 能更优良的聚碳酸酯树脂。另一方面,作为在导电性基体上设置了感光层的电子照相感光体,最 近提出并使用了至少具有通过曝光产生电荷的电荷发生层(CGL)和输送 电荷的电荷输送层(CTL) 二层作为感光层的层叠型有机电子照相感光体 (OPC)、感光层由将电荷发生物质和电荷输送物质分散于粘合剂树脂的 单一层形成、或只将电荷发生物质分散于粘合剂树脂的单一层形成的单层 型有机电子照相感光体。还有,为了提高电子照相感光体的耐久性和画面 质量,将聚四氟乙烯微粒分散于感光层或在感光层的最上层设置保护膜层 的OPC也已被实用化(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l)。对于这一有机电子照相感光体,根据所适用的电子照相工序,要求具 备规定的灵敏度和电特性、光学特性。这一电子照相感光体,由于在其感光层的表面反复进行电晕带电或使用辊或刷的接触带电、调色剂显影、向 纸张的转印、清除处理等操作,每当进行这些操作时,都要施加电的、机 械的外力。所以为了经过长时间还能维持电子照片的画面质量,要求电子 照相感光体的表面设置的感光层对这些外力的耐久性。具体地讲,即要求 对由摩擦而产生的表面磨损和擦伤、电晕带电和接触带电、转印时的臭氧 等活性气体和放电引起的表面劣化具有耐久性。为了适应这样的要求,作为有机电子照相感光体的粘合剂树脂,可以 使用与用于感光层的电荷输送物质的相溶性良好、光学特性也良好的聚碳 酸酯树脂。即作为这一聚碳酸酯树脂,可以使用2, 2 —双(4一羟基苯基)丙烷〔双酚(bisphenol) A)禾卩1, 1 —双(4 —羟基苯基)环己烷〔双酚 Z)等作为原料的物质。然而,即使具有以这一双酚A和双酚B作为原料 的聚碳酸酯树脂也不能充分满足上述要求。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手段,研究了含有硅氧垸共聚的聚碳酸酯树脂的 电子照相感光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l, 2和3)。但由于这些文献中公 开的共聚体是通过化学性不稳定的Si — 0—C键结合的,因此由分子链断 裂引起的机械特性的劣化或由分子末端残留的硅垸醇基引起的带(静)电 特性的劣化都成为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以化学性稳定的Si 一C键连接的共聚的聚碳酸酯树脂(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和5)。然而, 使用这些聚碳酸酯树脂的感光体,由于具有低的表面能,虽然清除特性提 高了,但耐磨损性的改善效果还不充分。非专利文献「第53次日本图像学会技术讲习会预备稿集」91页专利文献l:特开昭61 — 132954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平2 — 240655号公报专利文献3:专利第2989251号公报专利文献4:特开平5 —72753号公报专利文献5:特开平10 — 23250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由于上述情况,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使用以双酚A 和双酚Z为原料的聚碳酸酯树脂作为粘合剂树脂的电子照相感光体所存在的上述问题的聚碳酸酯树脂,以及使用这一聚碳酸酯树脂的、清除性、滑 移性和耐磨损性优良的电子照相感光体。本专利技术者们不断专心研究的结果,发现导入特定的硅氧烷结构的聚碳 酸酯树脂满足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基于相关见解而完成。即本专利技术的要点如下。[l].一种聚碳酸酯树脂,其特征在于,具有下述通式(1) [化l](式中,R表示碳原子数1 3的垸基,nl为2 4的整数,n2为l 200 的整数。)所示的重复单元。[2].根据上述[1]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 聚碳酸酯树脂还含有下述通式(2) [化2]~^~o— Ar — o-卩^~ (2)(式中,Ar表示二价的芳香族基。)所示的重复单元。 [3].根据上述[2]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 通式(2)中的Ar含有下述通式(3)所示的基团中的至少一种: [化3]c:::oHI[式中,R'和R2分别独立地表示从三氟甲基、卤原子、碳原子数1 10的烷基、碳原子数6 12的芳基、碳原子数3 12的环烷基、碳原子数1 6 的烷氧基及碳原子数6 12的芳氧基中选择的基团。X表示从单键、一O —、一S — 、 一SO—、 一S02—、 一CO—、 一CR3R4—(其中,113和114分 别独立地表示从氢原子、三氟甲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1 10的垸 基、以及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6 12的芳基中选择的基团。)、取代或 未取代的碳原子数5 11的亚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2 12的 a , co—亚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9, 9一亚芴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 数6 12的亚芳基、由下述通式 [化4](式中,R5 W表示与R'和W相同的基团)所示的由天然萜烯类衍生的二价基团、以及下述通式[化5](式中,R8 R表示与W和I^相同的基团)所示的碳原子数8 16的亚 烷基亚芳基亚垸基中选择的基团。][4].根据上述[3]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通式(3)中的X为从一CI^R4—、单键、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5 11的亚环烷基及取代或未取代的9, 9一亚芴基中选择的基团。 [5].根据上述[3]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通式(3)中的X为一CR3114—,且通式(1)所示的重复单元在聚碳 酸酯树脂全体中所占的比例为0.01 3.9质量% 。 [6].根据上述[3]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通式(3)所示的基团为,(a) X为单键的基团和X为单键以外的基 团的组合、(b) X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5 11的亚环烷基的基团和 X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5 11的亚环烷基以外的基团的组合、(c) X为取代或未取代的9, 9一亚芴基的基团和X为取代或未取代的9, 9一 亚芴基以外的基团的组合、(d) X为碳原子数8 16的亚垸基亚芳基亚烷 基的基团和X为碳原子数8 16的亚烷基亚芳基亚烷基以外的基团的组 合、(e) X为一SO—的基团和X为一SO—以外的基团的组合、(f) X为 一O—的基团和X为一O—以外的基团的组合或(g) X为一CO—的基团 和X为一CO—以外的基团的组合。[7].—种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在导电性基体上设置有感光层,其 特征在于,该感光层含有具有上述通式(1)(式中,R表示碳原子数l 3 的垸基,nl为2 4的整数、n2为1 200的整数。)所示的重复单元的聚 碳酸酯树脂。[8].根据上述[7]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 感光层所含聚碳酸酯树脂还含有上述通式(2)(式中,Ar表示二价的芳香 族基。)所示的重复单元。[9].根据上述[8]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 通式(2)中的Ar含有上述通式(3)所示的基团中的至少一种。[10].根据上述[9]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其中,通式(3)中的X为从一CR3114—、单键、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5 11的亚环烷基及取代或未取代的9, 9一亚芴基中选择的基团。[ll].根据上述[9]所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聚碳酸酯树脂,其是通过如下通式(4)所示的[A]成分和[B]成分与碳酸酯形成性化合物反应而制造的, *** (4) 式中,R表示碳原子数1~3的烷基;n1为2~4的整数;并且n2为1~200的整数, 其中[B]成分选 自:双(4-羟基苯基)甲烷、1,1-双(4-羟基苯基)乙烷、1,2-双(4-羟基苯基)乙烷、2,2-双(4-羟基苯基)丙烷、2,2-双(3-甲基-4-羟基苯基)丁烷、2,2-双(4-羟基苯基)丁烷、2,2-双(4-羟基苯基)辛烷、4,4-双(4-羟基苯基)庚烷、1,1-双(4-羟基苯基)-1,1-二苯基甲烷、1,1-双(4-羟基苯基)-1-苯基乙烷、1,1-双(4-羟基苯基)-1-苯基甲烷、双(4-羟基苯基)醚、双(4-羟基苯基)硫醚、双(4-羟基苯基)砜、1,1-双(4-羟基苯基)环戊烷、1,1-双(3-甲基-4-羟基苯基)环戊烷、1,1-双(4-羟基苯基)环己烷、2,2-双(3-甲基-4-羟基苯基)丙烷、2,2-双(3-苯基-4-羟基苯基)丙烷、2-(3-甲基-4-羟基苯基)-2-(4-羟基苯基)-1-苯基乙烷、双(3-甲基-4-羟基苯基)硫醚、双(3-甲基-4-羟基苯基)砜、双(3-甲基-4-羟基苯基)甲烷、1,1-双(3-甲基-4-羟基苯基)环己烷、4,4′-联苯二酚、3,3′-二甲基-4,4′-联苯二酚、3,3′-二苯基-4,4′-联苯二酚、3,3′-二氯-4,4′-联苯二酚、3,3′-二氟-4,4′-联苯二酚、3,3′,5,5′-四甲基-4,4′-联苯二酚、2,7-萘二酚、2,6-萘二酚、1,4-萘二酚、1,5-萘二酚、2,2-双(2-甲基-4-羟基苯基)丙烷、1,1-双(2-丁基-4-羟基-5-甲基苯基)丁烷、1,1-双(2-tert-丁基-4-羟基-3-甲基苯基)乙烷、1,1-双(2-tert-丁基-4-羟基-5-甲基苯基)丙烷、1,1-双(2-tert-丁基-4-羟基-5-甲基苯基)丁烷、1,1-双(2-tert-丁基-4-羟基-5-甲基苯基)异丁烷、1,1-双(2-tert-丁基-4-羟基-5-甲基苯基)庚烷、1,1-双(2-tert-丁基-4-羟基-5-甲基苯基)-1-苯基甲烷、1,1-双(2-tert-戊基-4-羟基-5-甲基苯基)丁烷、双(3-氯-4-羟基苯基)甲烷、双(3,5-二溴-4-羟基苯基)甲烷、2,2-双(3-氯-4-羟基苯基)丙烷、2,2...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4-5-20 2004-1502951.一种聚碳酸酯树脂,其是通过如下通式(4)所示的[A]成分和[B]成分与碳酸酯形成性化合物反应而制造的,式中,R表示碳原子数1~3的烷基;n1为2~4的整数;并且n2为1~200的整数,其中[B]成分选自双(4-羟基苯基)甲烷、1,1-双(4-羟基苯基)乙烷、1,2-双(4-羟基苯基)乙烷、2,2-双(4-羟基苯基)丙烷、2,2-双(3-甲基-4-羟基苯基)丁烷、2,2-双(4-羟基苯基)丁烷、2,2-双(4-羟基苯基)辛烷、4,4-双(4-羟基苯基)庚烷、1,1-双(4-羟基苯基)-1,1-二苯基甲烷、1,1-双(4-羟基苯基)-1-苯基乙烷、1,1-双(4-羟基苯基)-1-苯基甲烷、双(4-羟基苯基)醚、双(4-羟基苯基)硫醚、双(4-羟基苯基)砜、1,1-双(4-羟基苯基)环戊烷、1,1-双(3-甲基-4-羟基苯基)环戊烷、1,1-双(4-羟基苯基)环己烷、2,2-双(3-甲基-4-羟基苯基)丙烷、2,2-双(3-苯基-4-羟基苯基)丙烷、2-(3-甲基-4-羟基苯基)-2-(4-羟基苯基)-1-苯基乙烷、双(3-甲基-4-羟基苯基)硫醚、双(3-甲基-4-羟基苯基)砜、双(3-甲基-4-羟基苯基)甲烷、1,1-双(3-甲基-4-羟基苯基)环己烷、4,4′-联苯二酚、3,3′-二甲基-4,4′-联苯二酚、3,3′-二苯基-4,4′-联苯二酚、3,3′-二氯-4,4′-联苯二酚、3,3′-二氟-4,4′-联苯二酚、3,3′,5,5′-四甲基-4,4′-联苯二酚、2,7-萘二酚、2,6-萘二酚、1,4-萘二酚、1,5-萘二酚、2,2-双(2-甲基-4-羟基苯基)丙烷、1,1-双(2-丁基-4-羟基-5-甲基苯基)丁烷、1,1-双(2-tert-丁基-4-羟基-3-甲基苯基)乙烷、1,1-双(2-tert-丁基-4-羟基-5-甲基苯基)丙烷、1,1-双(2-tert-丁基-4-羟基-5-甲基苯基)丁烷、1,1-双(2-tert-丁基-4-羟基-5-甲基苯基)异丁烷、1,1-双(2-tert-丁基-4-羟基-5-甲基苯基)庚烷、1,1-双(2-tert-丁基-4-羟基-5-甲基苯基)-1-苯基甲烷、1,1-双(2-tert-戊基-4-羟基-5-甲基苯基)丁烷、双(3-氯-4-羟基苯基)甲烷、双(3,5-二溴-4-羟基苯基)甲烷、2,2-双(3-氯-4-羟基苯基)丙烷、2,2-双(3-氟-4-羟基苯基)丙烷、2,2-双(3-溴-4-羟基苯基)丙烷、2,2-双(3,5-二氟-4-羟基苯基)丙烷、2,2-双(3,5-二氯-4-羟基苯基)丙烷、2,2-双(3,5-二溴-4-羟基苯基)丙烷、2,2-双(3-溴-4-羟基-5-氯苯基)丙烷、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彦坂高明
申请(专利权)人:出光兴产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