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转向限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82032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车辆的转向限制装置,该车辆包含一车架、一设置于该车架上的倾斜单元,及二设置于该倾斜单元下方的悬吊单元,该车架包括一头管,及一穿伸于该头管的主转向杆,该倾斜单元包括二位于该头管两侧的侧管,每一悬吊单元包括一穿伸于对应侧管内的副转向杆,及一设置于该副转向杆下方的支撑臂,该转向限制装置包含至少一限制单元,该限制单元包括一设置于其中一侧管上的转向挡片,及二设置于与前述侧管同侧的支撑臂上的挡块,所述挡块是位于该转向挡片两侧且互相对称。借由将该限制单元设置于侧管及支撑臂上,可以提升所述悬吊单元的配置空间,也能避免影响该倾斜单元的倾斜作动范围。(*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转向限制装置
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限制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车辆的转向限制装置。
技术介绍
参阅图1,现有具有两前轮的车辆,包含一车架11、一设置于该车架11上的倾斜单 元12、二间隔设置于该倾斜单元12下方的悬吊单元13,及二分别连接于该二悬吊单元13 的前轮14,该车架11包括一头管111、一穿伸于该头管111的主转向杆112、一设置于该主 转向杆112底端的固定盘113,及一设置于该主转向杆112上的转向把手114,而该车辆还 包含一设置于该车架11上的转向限制单元15,该转向限制单元15包括二间隔设置于该头 管111底侧的转向挡块151,及二间隔设置于该固定盘113上且分别对应所述转向挡块151 的转向凸块152。该把手114带动该主转向杆112转动时,该固定盘113会随该主转向杆112转动, 当该固定盘113转动至使其中一转向凸块152触抵于对应的转向挡块151时,该主转向杆 112就不能再往更大的角度转动,而达到限制转向角度的目的。然而,为了要设置所述转向凸块152,势必要加大该固定盘113的面积,但如此一 来,如图2所示,该固定盘113会占用该二悬吊单元13之间的空间,而影响所述悬吊单元13 的配置,且当该倾斜单元12要进行倾斜动作时,也可能会因为该固定盘113过大的体积而 影响倾斜作动范围。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的目的,即在提供一种可以提高空间配置运用度的车辆的转向 限制装置。于是,本技术车辆的转向限制装置,该车辆包含一车架、一设置于该车架上 的倾斜单元、二间隔设置于该倾斜单元下方的悬吊单元,及二分别连接于该二悬吊单元的 前轮,该车架包括一头管、一穿伸于该头管的主转向杆,及一设置于该主转向杆上的转向把 手,该倾斜单元包括二位于该头管两侧的侧管,每一悬吊单元包括一穿伸于对应的侧管内 的副转向杆、一设置于该副转向杆下方的支撑臂,及一枢设于该支撑臂与前轮上的避震器, 其特征在于该转向限制装置包含至少一限制单元,该限制单元包括一设置于其中一侧管上的 转向挡片,及二设置于与前述侧管同侧的支撑臂上的挡块,所述挡块是位于该转向挡片两 侧且互相对称。所述车辆的转向限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转向限制装置包含二限制单元,每一限 制单元包括一设置于相对应的侧管上的转向挡片,及二设置于与前述侧管同侧的支撑臂上 的挡块,所述挡块是位于该转向挡片两侧且互相对称。所述车辆的转向限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倾斜单元还包括二分别横向枢接于该 头管与每一侧管间的上连杆、二分别横向枢接于该头管与每一侧管间且间隔于所述上连杆的下连杆,及一横向枢接于该头管与所述侧管上且位于所述上、下连杆之间的连动杆。所述车辆的转向限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倾斜单元还包括二分别横向枢接于该 头管与每一侧管间的上连杆、二分别横向枢接于该头管与每一侧管间且间隔于所述上连杆 的下连杆,及二分别横向枢接于该头管与每一侧管间且位于所述上、下连杆之间的连动杆。所述车辆的转向限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悬吊单元还包括一连接于该主转向 杆与副转向杆之间的转向连杆,该主转向杆是借由所述转向连杆带动所述副转向杆转动。所述车辆的转向限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车架还包括一设置于该主转向杆底端 的第一接头,而每一悬吊单元还包括一设置于副转向杆底端的第二接头,每一转向连杆是 连接于该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之间。所述车辆的转向限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接头与所述第二接头为球接头。所述车辆的转向限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接头与所述第二接头为万向接头。本技术的功效在于借由将该限制单元设置于侧管及支撑臂上,可以提升所 述悬吊单元的配置空间,也能避免影响该倾斜单元的倾斜作动范围,而能避免干涉的情形。附图说明图1是一前视图,说明现有具有两前轮的车辆;图2是一前视图,说明图1的车辆倾斜时,转向限制单元会影响悬吊单元的配置;图3是一前视图,说明本技术车辆的转向限制装置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图4是一局部俯视图,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限制单元的设置位置,于图中省 略倾斜单元的部分;图5是一俯视图,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中,转向限制装置的作动态样,于图中省 略倾斜单元的部分;及图6是一俯视图,说明本技术车辆的转向限制装置的第二较佳实施例,于图 中省略倾斜单元的部分。2 车架21 头管22主转向杆23转向把手24第一接头3倾斜单元31 侧管32上连杆33下连杆34连动杆4悬吊单元41副转向杆42支撑臂43避震器44第二接头45转向连杆5 前轮6转向限制装置61限制单元611转向挡片612 挡块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技术的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两 个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在本技术被详细描述的前,要注意的是,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元件是 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参阅图3,为本技术车辆的转向限制装置6的第一较佳实施例,该车辆包含一 车架2、一设置于该车架2上的倾斜单元3、二间隔设置于该倾斜单元3下方的悬吊单元4, 及二分别连接于该二悬吊单元4的前轮5。该车架2包括一头管21、一穿伸于该头管21的主转向杆22、一设置于该主转向杆 22上的转向把手23,及一设置于该主转向杆22底端的第一接头24。该倾斜单元3包括二位于该头管21两侧的侧管31、二分别横向枢接于该头管21 与每一侧管31间的上连杆32、二分别横向枢接于该头管21与每一侧管31间且间隔于所述 上连杆32的下连杆33,及一横向枢接于该头管21与所述侧管31上且位于所述上、下连杆 32,33之间的连动杆34。当然该倾斜单元3也可以设置两支连动杆34,而使每一连动杆34 横向枢接于该头管21与相应的侧管31之间,不以此为限。每一悬吊单元4包括一穿伸于对应的侧管31内的副转向杆41、一固设于该副转向 杆41下方的支撑臂42、一枢设于该支撑臂42与前轮5上的避震器43、一设置于副转向杆 41底端的第二接头44,及一连接于该第一接头24与第二接头44之间的转向连杆45,该主 转向杆22是借由所述转向连杆45带动所述副转向杆41转动。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接头 24与所述第二接头44为球接头,当然也可以使用万向接头或其他结构的接头,不以本实施 例所揭露的内容为限。参阅图3与图4,为了便于说明,于图4中省略部分构件,该转向限制装置6包含一 限制单元61,该限制单元61包括一设置于其中一侧管31上的转向挡片611,及二设置于与 前述侧管31同侧的支撑臂42上的挡块612,所述挡块612是位于该转向挡片611两侧且互 相对称。参阅图3与图5,为了便于说明,于图5中省略部分构件,进行转向动作时,该主转 向杆22借由所述转向连杆45带动所述副转向杆41转动,并带动所述支撑臂42及前轮5转 动,当所述支撑臂42转动至一角度时,设置于其中一支撑臂42上的其中一挡块612就会顶 抵于该转向挡片611上,而达到限制转向角度的作用。由于所述挡块612是对称式的设计, 因此该主转向杆22往另一方向转向时,同样也能依上述方式达到限制转向角度的作用。而 所述挡块612在支撑臂42上的设置位置,可依据转向角度的大小进行调整,不以本实施所 揭露的内容为限。借由上述设计,将该限制单元61设置于侧管31及支撑臂4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的转向限制装置,该车辆包含一车架、一设置于该车架上的倾斜单元、二间隔设置于该倾斜单元下方的悬吊单元,及二分别连接于该二悬吊单元的前轮,该车架包括一头管、一穿伸于该头管的主转向杆,及一设置于该主转向杆上的转向把手,该倾斜单元包括二位于该头管两侧的侧管,每一悬吊单元包括一穿伸于对应的侧管内的副转向杆、一设置于该副转向杆下方的支撑臂,及一枢设于该支撑臂与前轮上的避震器,其特征在于:该转向限制装置包含至少一限制单元,该限制单元包括一设置于其中一侧管上的转向挡片,及二设置于与前述侧管同侧的支撑臂上的挡块,所述挡块是位于该转向挡片两侧且互相对称。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车辆的转向限制装置,该车辆包含一车架、一设置于该车架上的倾斜单元、二间隔设置于该倾斜单元下方的悬吊单元,及二分别连接于该二悬吊单元的前轮,该车架包括一头管、一穿伸于该头管的主转向杆,及一设置于该主转向杆上的转向把手,该倾斜单元包括二位于该头管两侧的侧管,每一悬吊单元包括一穿伸于对应的侧管内的副转向杆、一设置于该副转向杆下方的支撑臂,及一枢设于该支撑臂与前轮上的避震器,其特征在于该转向限制装置包含至少一限制单元,该限制单元包括一设置于其中一侧管上的转向挡片,及二设置于与前述侧管同侧的支撑臂上的挡块,所述挡块是位于该转向挡片两侧且互相对称。2.如权利要求1所述车辆的转向限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转向限制装置包含二限制 单元,每一限制单元包括一设置于相对应的侧管上的转向挡片,及二设置于与前述侧管同 侧的支撑臂上的挡块,所述挡块是位于该转向挡片两侧且互相对称。3.如权利要求1所述车辆的转向限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倾斜单元还包括二分别横 向枢接于该头管与每一侧管间的上连杆、二分别横向枢接于该头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信志李炎修黄俊豪
申请(专利权)人: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