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草乌甲素多泡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2750 阅读:2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草乌甲素多泡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①将包括中性磷脂、胆固醇和中性脂质的脂质成分溶于有机溶剂中,使中性磷脂含量为20~40mg/ml,以作为脂质相;②将草乌甲素溶于稀酸溶液中使其浓度为20μg/ml~5000μg/ml,以作为内水相;③将等体积的所述内水相加入脂质相上层,混合乳化制得油包水型初乳;④将含有渗透压调节物的外水相加入所述油包水型初乳的上层,搅拌形成水包油包水型复乳;⑤除去复乳中的有机溶剂而制得草乌甲素多泡脂质体。该草乌甲素多泡脂质体具有较高的包封率,并有较佳的缓释作用,而取得更佳的止痛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草乌甲素的缓释制剂,特别涉及。
技术介绍
草乌甲素(Bulleyaconitine A)是从我国云南乌头属植物滇西嘟拉(Aconitum bulleyanum Diels)中分离得到的一种具有显著镇痛作用的生物碱(即滇西嘟拉碱),其相对镇痛作用为吗啡的15倍,阿司匹林的1208倍,且连续用药不产生镇痛作用耐受,是一种不同于吗啡类的非成瘾性镇痛剂。该药现有片剂、口服液、胶囊和注射剂。其中片剂、口服液已为现行版中国药典收载。由于草乌甲素半衰期较短,因此现有制剂临床使用均需多次给药,患者依从性差,且镇痛作用短而影响疗效,开发其缓释制剂是临床所需。另一方面,Kim等人于1983年最先发现并研究了多泡(多囊)脂质体,他们通过复乳法,以磷脂、胆固醇和中性脂质为成膜材料,以氯仿和乙醚为有机溶剂,成功制备了多泡脂质体,并凭借光学显微镜和电镜观察了多泡脂质体的微观结构。在制备过程中,首先将药物溶液和油相在机械作用力下形成油包水(W/O)型初乳,再将初乳与外水相混合制得复乳,通过氮气吹干除去有机溶剂制得多泡脂质体混悬液。多泡脂质体颗粒的平均粒径在5~50μm之间。通过复乳法制备得多泡脂质体具有高包封率(20%~90%)、高载药量、高稳定性(4℃下可保存一年以上)、低渗漏、缓释作用(可延迟释放数天至数周)。因其非同心圆的拓朴结构,使得多泡脂质体在注射部位形成药物“储库”,随着磷脂双分子层的不断代谢,包封在囊泡中的药物逐步释放至血液或病变部位,发挥很好的延迟释放作用。通过调节制备过程中的参数和处方比例,可以轻松控制药物释放时间在几天到数周之间。然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由于不同的药物活性成分有不同的理化性质和作用机理,其制备包封率和药物释放有较大差异,因此针对具体药物及其释放要求,需研究采用特定的处方和工艺。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即为上述课题,提供一种具有缓释作用的草乌甲素多泡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包括一种草乌甲素多泡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其可以包括下列步骤①将脂质成分溶于有机溶剂中,以作为脂质相,其中该脂质成分包括重量比为2∶1~4∶1的中性磷脂和胆固醇,以及在脂质成分中占摩尔百分比为2~6%的中性脂质,该中性磷脂在脂质相中的浓度为20~40mg/ml;②将草乌甲素溶于稀酸溶液中使其浓度为20μg/ml~5000μg/ml,以作为内水相;③将等体积的所述内水相加入脂质相上层,混合乳化制得油包水型初乳;④将2~6倍体积的外水相加入所述油包水型初乳的上层,搅拌形成水包油包水型(W/O/W)复乳,其中外水相中含有40mM的氨基酸、以及3.2~6g/100ml的渗透压调节物;⑤除去步骤④得到的复乳中的有机溶剂而制得草乌甲素多泡脂质体。其中,上述中性磷脂及胆固醇为成膜材料。胆固醇为膜稳定剂,可通过改变磷脂相转变温度调节脂质体膜层的流动性,从而改善脂质体的稳定性,减小贮存过程中因脂质体膜层相变引起的药物渗漏。胆固醇用量过小,其调节作用甚微,当用量过大时难以形成脂质体的磷脂双分子层,研究表明当磷脂与胆固醇重量比在2∶1~4∶1之间时形成的脂质体最稳定。本专利技术步骤①中所述的中性磷脂是指处于其等电点时净电荷为零的磷脂,其选自卵磷脂、大豆磷脂、脑磷脂、鞘磷脂、氢化大豆磷脂、二肉豆蔻酰磷脂酰胆碱(DMPC)、二油酰磷脂酰胆碱(DOPC)、磷脂酰乙醇胺、二油酰磷脂酰乙醇胺(DOPE)等天然和合成磷脂中的一种或几种;本专利技术优选自卵磷脂、二油酰磷脂酰胆碱和二油酰磷脂酰乙醇胺。而本专利技术所说的中性脂质是指本身没有形成囊泡能力的,并且缺少带电荷的或亲水的“头部”基团的油或脂肪,如三油酸甘油酯、三月桂酸甘油酯、三癸酸甘油酯、三辛酸甘油酯、三己酸甘油酯、维生素E和角鲨烯中的一种或几种。中性脂质在脂质体中主要起支架作用,分布于非同心水性腔室磷脂双分子层节点处,支撑起多泡(多囊)脂质体的拓扑结构;其是形成多泡(多囊)脂质体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本专利技术优选三油酸甘油酯。该有机溶剂可为能溶解脂质成分的任何溶剂,通常选自乙醚、氯仿、二氯甲烷、异丙基乙醚、四氢呋喃、卤代醚和卤代酯中的一种或几种。本专利技术优选二氯甲烷或乙醚-氯仿混合物。更佳为二氯甲烷,因二氯甲烷可有效溶解磷脂和类脂,并且毒性低于氯仿,挥干速率更优。该步骤①的脂质成分中还可以含有带负电荷或正电荷的类脂,带电荷类脂可有效调节脂质体表面电荷,使脂质体带负电或正电,以增强制剂稳定性。该类脂与中性磷脂的重量比可为1∶5~1∶60,类脂用量太少作用不明显,太多则增加成本,本专利技术优选1∶5~1∶20。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带负电荷的类脂选自磷脂酰丝氨酸、二棕榈酰磷脂酰丝氨酸(DPPS)、二硬脂酰磷脂酰丝氨酸(DSPS)、磷脂酰甘油、二棕榈酰磷脂酰甘油(DPPG)、二硬脂酰磷脂酰甘油(DSPG)、磷脂酰肌醇、二棕榈酰磷脂酰肌醇(DPPZ)、二硬脂酰磷脂酰肌醇(DSPZ)、磷脂酸、二棕榈酰磷脂酸(DPPA)及二硬脂酰磷脂酸(DSPA)中的一种或几种;而所述带正电荷的类脂选自二酰基三甲胺丙烷、二酰基二甲胺丙烷、硬脂胺(SA)及胶原蛋白中的一种或几种。草乌甲素为生物碱类,其在水中溶解度较小,而易溶于氢卤酸(如盐酸等)、硫酸、乙酸等酸性溶液中,最常规使用的为0.1M的稀盐酸溶液。由于草乌甲素在酸性溶液中带正电,当脂质体表面带负电荷时更有利于草乌甲素的包封,从而提高草乌甲素脂质体的包封率。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类脂优选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甘油、磷脂酸和二棕榈酰磷脂酰甘油等带负电荷的类脂中的一种或几种。较佳地,步骤②的内水相中草乌甲素的浓度为500~1000μg/ml。步骤②的内水相中还可以加入不超过10g/100ml,一般不超过4g/100ml的渗透压调节物,以进一步增强制剂稳定性。步骤④中的氨基酸可选用赖氨酸、精氨酸等,可增加产品的稳定性。本专利技术所述渗透压调节物可为现有技术中常用于调节渗透压的物质,如葡萄糖、蔗糖、甘露醇、麦芽糖等碳水化合物类,以及氯化钠等。本专利技术优选葡萄糖和/或蔗糖。上述步骤③中所述混合乳化可采用现有技术,如通过搅拌、振荡、声处理、超声波、高速剪切匀浆机等装置和方法来处理;本专利技术优选采用高速剪切匀浆机。而上述步骤④中混合形成复乳和步骤⑤中的去除溶剂方法均可采用现有技术,其中去除溶剂方法包括但不仅限于气流吹干、减压蒸发等,通常选用氮气、氦气、氩气等惰性气体及氢气、二氧化碳等气体吹干溶剂,最常用且成本低的是氮气吹干。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草乌甲素多泡脂质体,其是由上述制备方法制得。本专利技术的草乌甲素多泡脂质体具有高的包封率,在体内、外试验中均显示有良好的缓释作用,从而较现有制剂有更佳的止痛效果,并由此降低了用药次数及总用药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草乌甲素多泡脂质体的体外释放-时间曲线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用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但本专利技术并不受其限制。下面实施例中草乌甲素多泡脂质体粒径采用显微镜检测;包封率测定方法为取0.5mL本专利技术草乌甲素多泡脂质体混悬液,加入4.5mL生理盐水,混和均匀,600×g离心5分钟,分离上清液和沉淀。依据已建立的分析方法(中国药典2005版二部)检测上清液中游离草乌甲素浓度;将沉淀用10%的Triton X-100溶液破膜溶解,依法测定包封的草乌甲素的浓度,用以下公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草乌甲素多泡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下列步骤:①将脂质成分溶于有机溶剂中,以作为脂质相,其中该脂质成分包括重量比为2∶1~4∶1的中性磷脂和胆固醇,以及在脂质成分中占摩尔百分比为2~6%的中性脂质,该中性磷脂在脂质相中的浓度为20~40mg/ml;②将草乌甲素溶于稀酸溶液中使其浓度为20μg/ml~5000μg/ml,以作为内水相;③将等体积的所述内水相加入脂质相上层,混合乳化制得油包水型初乳;④将2~6倍体积的外水相加入所述油包水型初乳的上层,混合形成水包油包水(W/O/W)型复乳,其中外水相中含有40mM的氨基酸、以及3.2~6g/100ml的渗透压调节物;⑤除去步骤④得到的复乳中的有机溶剂而制得草乌甲素多泡脂质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伟根任德权陈亭亭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