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机器人防撞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837124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7 09: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机器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移动机器人防撞结构,包括装置主体,装置主体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八组支撑柱,八组支撑柱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托板,装置主体的外侧四周设置有缓冲机构,装置主体的内侧四周设置有固定机构,托板的底端设置有限制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计缓冲机构,有利于使用不同方式多次缓冲,提高缓冲效果,避免安装在装置主体内部的移动机构人受到损坏,并且可以配合限制机构,进一步提高防撞效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计限制机构配合缓冲机构,有利于增大滚珠摩擦力来限制滚珠滚动,从而进一步提高与地面的摩擦力来降低冲撞力,并且可以与缓冲机构配合,在碰撞时自动启动。时自动启动。时自动启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移动机器人防撞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机器人
,尤其涉及一种移动机器人防撞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移动机器人是一种由传感器、遥控操作器和自动控制器等机构组成的具有移动功能的机器人系统。能代替人在危险或恶劣环境下进行作业,比一般机器人有更大的机动性和灵活性。移动机器人可以在复杂的车间布局行走,但是容易与未知的障碍物进行碰撞,机器人的造价成本较高,往往局部零件的损坏将会导致整个机器人系统的报废,所以需要为移动机器人设置防撞结构。
[0003]申请号为CN202122876276.4的中国技术专利,提出了一种移动机器人防撞机构,通过第二连接腿与墙面发生碰撞之后会向内收缩,因为第二连接腿的转轴与第一减震器的转轴不是同心,所以当第二连接腿转动时,第一减震器的伸缩杆会收缩压动弹簧,从而达到减震效果,由于受到的撞击力方向不同,第一连接腿会向左或右转动,这样减震块就会挤压簧组,簧组为其提供方向作用力,从而减震。
[0004]该一种移动机器人防撞机构,虽然可以缓冲和减震,提供防撞效果,但是该防撞装置较为复杂,所需材料及零部件结构较多,且各个结构之间需要配合紧密才能达到防撞效果,其灵活性也较低,并且缓冲方式单一,过于依赖弹簧,没有设置其它保障,防撞效果较差。
[0005]为此,提出一种移动机器人防撞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机器人防撞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移动机器人防撞结构,包括装置主体,装置主体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八组支撑柱,八组支撑柱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托板,装置主体的外侧四周设置有缓冲机构,装置主体的内侧四周设置有固定机构,托板的底端设置有限制机构。
[0008]优选的,缓冲机构包括套设在装置主体外侧的环形气囊,环形气囊的外侧四周均匀固定连接有定位件,且定位件卡设在装置主体上。
[0009]优选的,定位件的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且第一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件。
[0010]优选的,限位件卡设在装置主体上并且设置在定位件内,限位件的外侧内部转动连接有滚轮。
[0011]优选的,固定机构包括均匀固定连接在装置主体内侧四周的四组第二弹簧,四组第二弹簧的另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卡板,卡板的上端外侧固定连接有把手。
[0012]优选的,限制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装置主体底端的八组辅助腿,辅助腿的底端卡
设有滚珠,滚珠呈球形设置。
[0013]优选的,辅助腿的内部开设有凹槽,且凹槽设置在滚珠的上方,凹槽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方形气囊。
[0014]优选的,方形气囊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输气管,且输气管的另一端贯穿装置主体和托板以及辅助腿并且固定连接有环形气囊。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6]1.本技术通过设计缓冲机构,使用滚轮转换力的方向进行第一次缓冲,使用第一弹簧的恢复力反作用进行第二次缓冲,使用环形气囊内部的气体进行第三次缓冲,有利于使用不同方式多次缓冲,提高缓冲效果,避免安装在装置主体内部的移动机构人受到损坏,并且可以配合限制机构,进一步提高防撞效果。
[0017]2.本技术通过设计限制机构配合缓冲机构,冲撞力作用在环形气囊上,使环形气囊内气体进入到方形气囊挤压滚珠,有利于增大滚珠摩擦力来限制滚珠滚动,从而进一步提高与地面的摩擦力来降低冲撞力,并且可以与缓冲机构配合,在碰撞时自动启动。
[0018]3.本技术通过设计固定机构,拉动把手,使第二弹簧的恢复力带动卡板固定在外界移动机器人上,有利于快速将装置主体安装到移动机器人外侧,便于进行拆装,方便进行更换维修。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移动机器人防撞结构的整体立体图一;
[0021]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移动机器人防撞结构的整体立体图二;
[002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移动机器人防撞结构的图1中A

A处剖视图;
[0023]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移动机器人防撞结构的图1中B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0024]图中标记为:1、装置主体;2、支撑柱;3、托板;4、环形气囊;5、定位件;6、第一弹簧;7、限位件;8、滚轮;9、辅助腿;10、滚珠;11、凹槽;12、方形气囊;13、输气管;14、第二弹簧;15、卡板;16、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6]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外定义,本技术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技术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
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0027]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机器人防撞结构,包括装置主体1,装置主体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八组支撑柱2,八组支撑柱2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托板3,装置主体1的外侧四周设置有缓冲机构,装置主体1的内侧四周设置有固定机构,托板3的底端设置有限制机构。
[002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设计有,。
[0029]具体的,如图1和图4所示,缓冲机构包括套设在装置主体1外侧的环形气囊4,环形气囊4的外侧四周均匀固定连接有定位件5,且定位件5卡设在装置主体1上,定位件5的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6,且第一弹簧6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件7,限位件7卡设在装置主体1上并且设置在定位件5内,限位件7的外侧内部转动连接有滚轮8。
[003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碰撞时,首先滚轮8接触到碰撞位置受到施加的作用力,接着因为滚轮8转动连接在限位件7上,所以滚轮8通过限位件7发生转动,进而改变力的方向,进行第一缓冲,然后剩余作用力带动限位件7压缩第一弹簧6,第一弹簧6的恢复力反作用在限位件7上,进行第二次缓冲,最后剩余作用力通过第一弹簧6和限位件7施加在定位件5上,限位件7内部气体缓冲定位件5上的作用力,提供第三次缓冲,有利于利用多次进行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机器人防撞结构,包括装置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主体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八组支撑柱,八组所述支撑柱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托板,所述装置主体的外侧四周设置有缓冲机构,所述装置主体的内侧四周设置有固定机构,所述托板的底端设置有限制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机器人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机构包括套设在装置主体外侧的环形气囊,所述环形气囊的外侧四周均匀固定连接有定位件,且定位件卡设在装置主体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移动机器人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的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且第一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移动机器人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卡设在装置主体上并且设置在定位件内,所述限位件的外侧内部转动连接有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向磊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述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