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提升湿抓能力的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3616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31 18: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提升湿抓能力的轮胎,包含:一轮胎本体,设有一胎面部,该胎面部的中央定义有一胎面中心线,将该胎面部于一宽度方向区分成为一第一胎面及一第二胎面;复数主沟单元及复数副沟单元分别以该胎面中心线做为基准,于该宽度方向上以镜射方式连续性的排列设于该胎面部上,该副沟单元包含有一第一副沟及一第二副沟;利用该主沟单元及副沟单元分别呈现渐进式花纹设计,沟宽由细变宽可以增加轮胎排水性及湿地接地感的功效。胎排水性及湿地接地感的功效。胎排水性及湿地接地感的功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提升湿抓能力的轮胎


[0001]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可以增加排水性及湿地接地感的轮胎花纹构造。

技术介绍

[0002]为了使轮胎可适应湿滑路面,目前车辆所使用的常见轮胎是于轮胎的胎面上会形成有胎纹构造,并于胎肩部设有数个圆弧式沟纹,借以利用该沟纹构造来协助排水,以增加行驶时的操纵稳定性。而该习知轮胎在排水过程中未能有效先行破水,导致安定性不佳轮胎容易打滑。
[0003]又有2016年1月20日中国专利技术第CN102753363号公告「包括具有刀槽花纹的胎面的两轮车辆轮胎」专利案,其是揭露:轮胎包括胎面,该胎面包括多个刀槽花纹。所述刀槽花纹的长度为所述接触区域的表面的宽度的1.2倍以下,并且至少一个刀槽花纹具有至少一个通向以所述胎面中的宽度为2.5毫米以上且长度为2.5和10毫米之间的凹槽的末端。
[0004]而该专利前案利用的横跨刀槽花纹及凹槽皆具有良好的湿地破水能力,但横跨过多的胎面部分,可能造成胎面刚性不足,而会影响到行驶时的安全性,因此于使用上仍不尽理想。
[0005]又市面上所常见贩卖的轮胎,则是具有排水性不佳,导致湿抓能力降低,因而刹车距离长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6]因此,有鉴于部分现有的轮胎构造具有上述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具提升湿抓能力的轮胎。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提升湿抓能力的轮胎,包含有:一轮胎本体,其圆周上设有一胎面部,该胎面部的二侧分别设为一第一侧边及一第二侧边,该胎面部的中央定义有一胎面中心线,该胎面中心线将该胎面部于一宽度方向区分成为一第一胎面及一第二胎面;至少一主沟单元,是以该胎面中心线做为基准,复数该主沟单元是于该宽度方向上以镜射方式连续性的排列设于该第一胎面及该第二胎面上,该主沟单元横跨于该第一胎面或该第二胎面的区域,是分别介于60%至90%之间,该主沟单元的面积分别对于该第一胎面或该第二胎面的面积的占比,是分别介于海比4%至8%之间,该主沟单元的面积对于该胎面部的总面积的占比是介于2%至4%之间,又该主沟单元的一主沟延伸线是与该胎面中心线的一第一夹角,是介于50
°
至55
°
之间,该主沟单元的深度是介于2mm至5mm之间,又该主沟单元的周缘是由一第一边壁、一第二边壁、一第三边壁及一第四边壁依序连接所构成,该第一边壁的一第一圆角半径是介于75mm至94mm之间,该第二边壁的一第二圆角半径是介于60mm至75mm之间,该第三边壁的一第三圆角半径是介于7mm至10mm之间;至少一副沟单元,是以该胎面中心线做为基准,复数该副沟单元是于该宽度方向上以镜射方式连续性的排列设于该胎面部上,该副沟单元是相邻于该主沟单元设置,该副沟单元至少包含有一第一副沟及一第二副沟,该第一副沟于该宽度方向上,分别横跨于该第一胎面或该第二胎面的区域,是分别介
于60%至90%之间,该第一副沟的面积分别对于该第一胎面或该第二胎面的面积的占比,是分别介于海比4%至8%之间,该第一副沟的面积对于该胎面部的总面积的占比是介于2%至4%之间,该第一副沟的一第一副沟延伸线是与该胎面中心线的一第二夹角,是介于30
°
至60
°
之间,该第一副沟的深度是介于3mm至6mm之间,又该第一副沟的周缘是由一第五边壁、一第六边壁、一第七边壁及一第八边壁依序连接所构成,该第五边壁的一第五圆角半径为126mm至157mm之间,该第六边壁的一第六圆角半径是介于98mm至120mm之间,该第七边壁的一第七圆角半径是介于36mm至45mm之间,该第八边壁的一第八圆角半径是介于36mm至45mm之间,该第二副沟于该宽度方向上,是分别横跨于该第一胎面或该第二胎面的区域,是分别介于60%至90%之间,该第二副沟的面积分别对于该第一胎面或该第二胎面的面积的占比,是分别介于海比2%至4%之间,该第二副沟的面积对于该胎面部的总面积的占比是介于1至2%之间,该第二副沟的一第二副沟延伸线是与该胎面中心线的一第三夹角,是介于40
°
至55
°
之间,该第二副沟的深度是介于2mm至5mm之间,又该第二副沟的周缘是由一第九边壁、一第十边壁、一第十一边壁、一第十二边壁及一第十三边壁依序连接所构成,该第九边壁的一第九圆角半径为71mm至90mm之间,该第十边壁的一第十圆角半径是介于81mm至100mm之间,该第十一边壁的一第十一圆角半径是介于6mm至8mm之间,该第十二边壁的一第十二圆角半径是介于18mm至22mm之间,该第十三边壁的一第十三圆角半径是介于19mm至80mm之间。
[0008]上述主沟单元横跨于该第一胎面或该第二胎面的区域为75%,该主沟单元的面积分别对于该第一胎面或该第二胎面的面积的海比为8%,该主沟单元的面积对于该胎面部的总面积的占比为4%。
[0009]上述分别以四条等分线将该第一胎面划分成为五等分,另以四条等分线将该第二胎面划分成为五等分,又八条该等分线是由该胎面中心线分别朝向该第一侧边、该第二侧边依序定义为一第一等分线、一第二等分线、一第三等分线及一第四等分线,该主沟单元与该第二等分线相交的一第一截面深度为4.3mm或4.8mm,与该第三等分线相交的一第二截面深度为3.6mm、3.8mm或4.7mm,与该第四等分线相交的一第三截面深度为2.7mm、3.2mm或3.9mm。
[0010]上述第一圆角半径为83.5mm、75mm或94mm,该第二圆角半径为66mm、60mm或75mm,该第三圆角半径为8mm、7mm或10mm。
[0011]上述第一边壁与该第二边壁相连接的一第一交点,第一交点与该胎面中心线的一第一距离是介于20.2mm至24.8mm之间,该第一交点与一分隔线的一第二距离是介于49.5mm至51.6mm之间,该第二边壁与该第三边壁相连接的一第二交点,与该胎面中心线的一第三距离是介于42.5mm至47.5mm之间,该第二交点与该分隔线的一第四距离是介于12.5mm至16.5mm之间,该第三边壁与该第四边壁相连接的一第三交点,与该胎面中心线的一第五距离是介于49.8mm至63.4mm之间,该第三交点与该分隔线的一第六距离是介于10.1mm至12.7mm之间,该第四边壁与该第一边壁相连接的一第四交点,与该胎面中心线的一第七距离是介于56.8mm至70.7mm之间,该第四交点与该分隔线的一第八距离是介于12.6mm至15.4mm之间,该分隔线平行于该宽度方向,且垂直于该第一等分线、该第二等分线、该第三等分线及该第四等分线。
[0012]上述第一距离为20.5mm、20.2mm或24.8mm,该第二距离为49.5mm或51.6mm,该第三
距离为47.5mm、42.5mm或42.5mm,该第四距离为13.6mm或12.5mm,该第五距离为63.4m,该第六距离为11.2mm、10.3mm,该第七距离为70.7mm,该第八距离为13.6mm、12.6mm或15.4mm。
[0013]上述第一副沟横跨于该第一胎面或该第二胎面的区域为75%,该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提升湿抓能力的轮胎,其特征在于:一轮胎本体,其圆周上设有一胎面部,该胎面部的二侧分别设为一第一侧边及一第二侧边,该胎面部的中央定义有一胎面中心线,该胎面中心线将该胎面部于一宽度方向区分成为一第一胎面及一第二胎面;至少一主沟单元,是以该胎面中心线做为基准,复数组该主沟单元是于该宽度方向上以镜射方式连续性的排列设于该第一胎面及该第二胎面上,该主沟单元横跨于该第一胎面或该第二胎面的区域,是分别介于60%至90%之间,该主沟单元的面积分别对于该第一胎面或该第二胎面的面积的占比,是分别介于海比4%至8%之间,该主沟单元的面积对于该胎面部的总面积的占比是介于2%至4%之间,又该主沟单元的一主沟延伸线是与该胎面中心线的一第一夹角,是介于50
°
至55
°
之间,该主沟单元的深度是介于2mm至5mm之间,又该主沟单元的周缘是由一第一边壁、一第二边壁、一第三边壁及一第四边壁依序连接所构成,该第一边壁的一第一圆角半径为75mm至94mm之间,该第二边壁的一第二圆角半径是介于60mm至75mm之间,该第三边壁的一第三圆角半径是介于7mm至10mm之间;至少一副沟单元,是以该胎面中心线做为基准,复数组该副沟单元是于该宽度方向上以镜射方式连续性的排列设于该胎面部上,该副沟单元是相邻于该主沟单元设置,该副沟单元至少包含有一第一副沟及一第二副沟,该第一副沟于该宽度方向上,是分别横跨于该第一胎面或该第二胎面的区域,分别介于60%至90%之间,该第一副沟的面积分别对于该第一胎面或该第二胎面的面积的占比,是分别介于海比4%至8%之间,该第一副沟的面积对于该胎面部的总面积的占比是介于2%至4%之间,该第一副沟的一第一副沟延伸线是与该胎面中心线的一第二夹角是介于30
°
至60
°
之间,该第一副沟的深度是介于3mm至6mm之间,又该第一副沟的周缘是由一第五边壁、一第六边壁、一第七边壁及一第八边壁依序连接所构成,该第五边壁的一第五圆角半径为126mm至157mm之间,该第六边壁的一第六圆角半径是介于98mm至120mm之间,该第七边壁的一第七圆角半径是介于36mm至45mm之间,该第八边壁的一第八圆角半径是介于36mm至45mm之间,该第二副沟于该宽度方向上,是分别横跨于该第一胎面或该第二胎面的区域,是分别介于60%至90%之间,该第二副沟的面积分别对于该第一胎面或该第二胎面的面积的占比,是分别介于海比2%至4%之间,该第二副沟的面积对于该胎面部的总面积的占比是介于1至2%之间,该第二副沟的一第二副沟延伸线是与该胎面中心线的一第三夹角,是介于40
°
至55
°
之间,该第二副沟的深度是介于2mm至5mm之间,又该第二副沟的周缘是由一第九边壁、一第十边壁、一第十一边壁、一第十二边壁及一第十三边壁依序连接所构成,该第九边壁的一第九圆角半径为71mm至90mm之间,该第十边壁的一第十圆角半径是介于81mm至100mm之间,该第十一边壁的一第十一圆角半径是介于6mm至8mm之间,该第十二边壁的一第十二圆角半径是介于18mm至22mm之间,该第十三边壁的一第十三圆角半径是介于19mm至80mm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提升湿抓能力的轮胎,其特征在于:该主沟单元横跨于该第一胎面或该第二胎面的区域为75%,该主沟单元的面积分别对于该第一胎面或该第二胎面的面积的海比为8%,该主沟单元的面积对于该胎面部的总面积的占比为4%。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提升湿抓能力的轮胎,其特征在于:以四条等分线将该第一胎面划分成为五等分,另以四条等分线将该第二胎面划分成为五等分,又八条该等分线是由该胎面中心线分别朝向该第一侧边、该第二侧边依序定义为一第一等分线、一第二等分线、
一第三等分线及一第四等分线,该主沟单元与该第二等分线相交的一第一截面深度为4.3mm或4.8mm,与该第三等分线相交的一第二截面深度为3.6mm、3.8mm或4.7mm,与该第四等分线相交的一第三截面深度为2.7mm、3.2mm或3.9mm。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提升湿抓能力的轮胎,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圆角半径为83.5mm、75mm或94mm,该第二圆角半径为66mm、60mm或75mm,该第三圆角半径为8mm、7mm或10mm。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提升湿抓能力的轮胎,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边壁与该第二边壁相连接的一第一交点,第一交点与该胎面中心线的一第一距离是介于20.2mm至24.8mm之间,该第一交点与一分隔线的一第二距离是介于49.5mm至51.6mm之间,该第二边壁与该第三边壁相连接的一第二交点,与该胎面中心线的一第三距离是介于42.5mm至47.5mm之间,该第二交点与该分隔线的一第四距离是介于12.5mm至16.5mm之间,该第三边壁与该第四边壁相连接的一第三交点,与该胎面中心线的一第五距离是介于49.8mm至63.4mm之间,该第三交点与该分隔线的一第六距离是介于10.1mm至12.7mm之间,该第四边壁与该第一边壁相连接的一第四交点,与该胎面中心线的一第七距离是介于56.8mm至70.7mm之间,该第四交点与该分隔线的一第八距离是介于12.6mm至15.4mm之间,该分隔线平行于该宽度方向,且垂直于该第一等分线、该第二等分线、该第三等分线及该第四等分线。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提升湿抓能力的轮胎,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距离为20.5mm、20.2mm或24.8mm,该第二距离为49.5mm或51.6mm,该第三距离为47.5mm、42.5mm或42.5mm,该第四距离为13.6mm或12.5mm,该第五距离为63.4m,该第六距离为11.2mm、10.3mm,该第七距离为70.7mm,该第八距离为13.6mm、12.6mm或15.4mm。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提升湿抓能力的轮胎,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副沟横跨于该第一胎面或该第二胎面的区域为75%,该第一副沟的面积分别对于该第一胎面或该第二胎面的面积的海比为8%,该第一副沟的面积对于该胎面部的总面积的占比为4%,该第二副沟横跨于该第一胎面或该第二胎面的区域为75%,该第二副沟的面积分别对于该第一胎面或该第二胎面的面积的海比为4%,该第二副沟的面积对于该胎面部的总面积的占比为2%。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提升湿抓能力的轮胎,其特征在于:以四条等分线将该第一胎面划分成为五等分,另以四条等分线将该第二胎面划分成为五等分,又八条该等分线是由该胎面中心线分别朝向该第一侧边、该第二侧边依序定义为一第一等分线、一第二等分线、一第三等分线及一第四等分线,该第一副沟与该第一等分线相交的一第四截面深度为5.1mm、4.5mm或4.8mm,与该第二等分线相交的一第五截面深度为4.8mm、4.3mm或4.8mm,与该第三等分线相交的一第六截面深度为4.3mm、3.8mm或4.7mm,与该第四等分线相交的一第七截面深度为3.6mm、3.2mm或3.9mm。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提升湿抓能力的轮胎,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副沟的该第五圆角半径为140mm、126mm或157mm,该第六圆角半径为108.5mm、98mm或120mm,该第七圆角半径为40mm、36mm或45mm,该第八圆角半径为8mm、7mm或9mm。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提升湿抓能力的轮胎,其特征在于:该第五边壁与该第六边壁相连接的一第五交点,该第五交点与该胎面中心线的一第九距离是介于9.6mm至11.9mm之间,该第五交点与一分隔线的一第十距离是介于79.8mm至100.2mm之间,该第六边壁与该第七边壁相连接的一第六交点,与该胎面中心线的一第十一距离是介于48.2mm至59.6mm之
间,该第六交点与该分隔线的一第十二距离是介于42mm至52.4mm之间,该第七边壁与该第八边壁相连接的一第七交点,与该胎面中心线的一第十三距离是介于61.1mm至75.7mm之间,该第七交点与该分隔线的一第十四距离是介于29mm至35.1mm之间,该第八边壁与该第五边壁相连接的一第八交点,与该胎面中心线的一第十五距离是介于57.2mm至70.7mm之间,该第八交点与该分隔线的一第十六距离是介于41mm至52.4mm之间,该分隔线平行于该宽度方向,且垂直于该第一等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家宏詹佳勳
申请(专利权)人:正新橡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