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环保茯苓的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57493 阅读:2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效环保茯苓的栽培方法,属药(食)用菌栽培技术领域。本方法为:a.选用直径3-10厘米松树侧枝制成圆形或多边形的切片;水中浸泡12小时后取出沥干水分,控制含水量至70%:随后装入食用菌栽培袋中;常压灭菌12小时或在120℃温度下灭菌2小时,袋中温度降至25℃时,进行接种;在温度25℃条件下培养30天后备用;b.选择培养木段,挖窖、消毒;c.将培养木段放入消毒后窖中,取出a中制备好的茯苓栽培种,用不锈钢钉子将栽培种切片钉于培养木段侧面、截面;d.用降解塑料薄膜将已接种的培养木段盖严并覆土20厘米;e.按照常规茯苓栽培管理至收获。具有操作简便、发菌快、接种成活率高、土壤环境污染减少的优点。能广泛用于大规模茯苓生产栽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属药(食)用菌栽培

技术介绍
茯苳为担子菌纲多孔菌科,卧孔菌属,真菌茯苓的干 燥菌核,又名茯兔、云苳、安灵、白茯苓、松木薯、松苓等。茯苓的医药用途极广性平、 味甘淡、益脾、安神、利水渗湿,能治疗脾虚泄泻、心悸失眠、小便不畅、水肿等症, 茯夸中的齿孔酸,为合成脑体药物的重要原料。因其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社会需求量 较大,人工栽培规模也随之加大。现人工栽培茯苓过程中,使用的栽培种种类较多,如纯松木屑培养基、松木屑夹松木条培养基等,现在栽培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l.发菌慢。2.接种成活率低。3.在种植过程中栽培种的使用不够简洁方便。4.随着多年的 栽培,栽培过程中用到的塑料薄膜在土壤中的累计量越来越多,造成土壤环境的污染等 等。栽培种的优劣直接影响产量的高低,不仅如此,由于现栽培茯苓所用的培养料多是 松树椴木,投资较高, 一旦失败,将给生产者带來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开发一种高效 环保茯苓的栽培方法成为茯苓栽培生产中迫切解决的实际问题。 经文献检索,未见与本专利技术相同的公开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而提供。 本专利技术的高效环保茯苓的栽培方法,包括茯苓栽培种、茯苓种栽培坑消毒、茯苓种 栽培及日常管理。a.选用松树侧枝(直径3-10厘米)制成圆形或多边形的切片;置于清水中浸泡12 小时后,取出放在通风较好的地方沥干水分,控制含水量至70%:将沥干的圆形或多边 形的切片整齐的装入普通食用菌栽培袋中,尽可能少留空隙;常压灭菌12小时或在120 T温度下灭菌2小时,等栽培袋中切片温度降至25'C时,进行常规接种。接种后,在温3度25。C条件下培养30天,备用。b. 按常规茯苓栽培法,选择培养木段,挖窖、消毒;c. 待窖中消毒后,将培养木段放入窖中,取出a中制备好的茯苓栽培种,用不锈钢 钉子将栽培种切片钉于培养木段侧面、截面;d. 选用易降解塑料薄膜将已接种的培养木段盖严;e. 盖严后覆土,覆土厚度根据栽培季节和当地气候进行调节, 一般覆土20厘米;f. 覆土后,按照常规茯苓栽培管理至收获。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操作简便、土壤环境的污染减少、发菌快、接种成活 率高的优点。能够广泛用于大规模茯苓生产栽培。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l:选用健康无病虫害松树木段栽培茯苓a. 选用健康无病虫害松树侧枝(直径3-10厘米)制成圆形或多边形的切片;置于 清水中浸泡12小时后,取出放在通风较好的地方沥干水分,控制含水量至70%:将沥千 的圆形或多边形的切片整齐的装入普通食用菌栽培袋中,尽可能少留空隙;常压灭菌12小时或在12(TC温度下灭菌2小时,等栽培袋中切片温度降至25。C时,进行常规接种。 接种后,在温度25。C条件下培养30天,备用;b. 按常规茯苓栽培法,选择培养木段,挖窖、消毒;c. 待窖中消毒后,将培养木段放入窖中,取出a中制备好的茯苓栽培种,用不锈钢 钉子将栽培种切片钉于培养木段侧面、截面;d. 选用易降解塑料薄膜将已接种的培养木段盖严;e. 盖严后覆土,覆土厚度根据栽培季节和当地气候进行调节, 一般覆土20厘米;f. 覆土后,按照常规茯苓栽培管理至收获。实施例2:选用病虫害为害松树木段栽培茯苓a.选用病虫害为害的松树侧枝(直径3-IO厘米)制成圆形或多边形的切片;置于 清水中浸泡12小时后,取出放在通风较好的地方沥干水分,控制含水量至70%:将沥干 的圆形或多边形的切片整齐的装入普通食用菌栽培袋中,尽可能少留空隙;常压灭菌124小时或在12(TC温度灭菌2小时,等栽培袋中切片温度降至25'C时,进行常规接种。接 种后,在温度25"C条件下培养30天,备用;b. 按常规茯苓栽培法,选择培养木段,挖窖、消毒;c. 待窖中消毒后,将培养木段放入窖中,取出a中制备好的茯茶栽培种,用不锈钢 钉子将栽培种切片钉于培养木段侧面、截面;d. 选用易降解塑料薄膜将已接种的培养木段盖严;e. 盖严后覆土,覆土厚度根据栽培季节和当地气候进行调节, 一般覆土20厘米;f. 覆土后,按照常规茯苓栽培管理、收获。实际应用表明,本方法操作简便、发菌快、接种成活率高、土壤环境的污染减少。权利要求1、,包括茯苓栽培种、茯苓种栽培坑消毒、茯苓种栽培及日常管理,其特征在于本栽培方法的步骤如下a.选用直径3-10厘米松树侧枝制成圆形或多边形的切片;置于清水中浸泡12小时后,取出放在通风较好的地方沥干水分,控制含水量至70%将沥干的圆形或多边形的切片整齐的装入普通食用菌栽培袋中;常压灭菌12小时或在120℃温度下灭菌2小时,等栽培袋中切片温度降至25℃时,进行常规接种;接种后,在温度25℃条件下培养30天后备用;b.选择培养木段,挖窖、消毒;c.待窖中消毒后,将培养木段放入窖中,取出a中制备好的茯苓栽培种,用不锈钢钉子将栽培种切片钉于培养木段侧面、截面;d.选用易降解塑料薄膜将已接种的培养木段盖严并覆土,覆土厚度20厘米;e.覆土后,按照常规茯苓栽培管理至收获。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属药(食)用菌栽培
本方法为a.选用直径3-10厘米松树侧枝制成圆形或多边形的切片;水中浸泡12小时后取出沥干水分,控制含水量至70%随后装入食用菌栽培袋中;常压灭菌12小时或在120℃温度下灭菌2小时,袋中温度降至25℃时,进行接种;在温度25℃条件下培养30天后备用;b.选择培养木段,挖窖、消毒;c.将培养木段放入消毒后窖中,取出a中制备好的茯苓栽培种,用不锈钢钉子将栽培种切片钉于培养木段侧面、截面;d.用降解塑料薄膜将已接种的培养木段盖严并覆土20厘米;e.按照常规茯苓栽培管理至收获。具有操作简便、发菌快、接种成活率高、土壤环境污染减少的优点。能广泛用于大规模茯苓生产栽培。文档编号A01G1/04GK101491194SQ20091009413公开日2009年7月29日 申请日期2009年2月27日 优先权日2009年2月27日专利技术者喻盛甫, 姚茹瑜, 李维蛟, 扬 王, 裴卫华, 陈志星 申请人:云南农业大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效环保茯苓的栽培方法,包括茯苓栽培种、茯苓种栽培坑消毒、茯苓种栽培及日常管理,其特征在于本栽培方法的步骤如下: a.选用直径3-10厘米松树侧枝制成圆形或多边形的切片;置于清水中浸泡12小时后,取出放在通风较好的地方沥干水分,控 制含水量至70%:将沥干的圆形或多边形的切片整齐的装入普通食用菌栽培袋中;常压灭菌12小时或在120℃温度下灭菌2小时,等栽培袋中切片温度降至25℃时,进行常规接种;接种后,在温度25℃条件下培养30天后备用; b.选择培养木段,挖窖 、消毒; c.待窖中消毒后,将培养木段放入窖中,取出a中制备好的茯苓栽培种,用不锈钢钉子将栽培种切片钉于培养木段侧面、截面; d.选用易降解塑料薄膜将已接种的培养木段盖严并覆土,覆土厚度20厘米; e.覆土后,按照常规茯苓 栽培管理至收获。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志星王扬喻盛甫姚茹瑜裴卫华李维蛟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53[中国|云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