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马建平专利>正文

自补零间隙滑动轴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3743 阅读:2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补零间隙滑动轴承,包括在内轴套的上下两端设置有端盖,在内轴套和外轴套之间沿圆周均匀设置有六组滑动组合,每组滑动组合包括外轴瓦、滑块、内轴瓦和定位连接柱,其中的外轴瓦、滑块、内轴瓦依次设置在外轴套到内轴套之间;滑块为拐角型的锲型结构,在每个滑块的宽底一端设置有一弹簧;移动面和斜面均为两面夹一角的光滑折面,共同构成带拐角的导轨形状,每组滑块的拐角与该组对应的移动面和斜面的棱角贴合,实现轴向的移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滑动轴承为一次性使用件,通过选择单面或双面滑动面进行多种形式的组合,能够保证滑动轴承整个工作寿命内的零间隙工作状态,不用进行间隙的修补、调整,安装使用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机械设备
,涉及一种自补零间隙滑动轴承
技术介绍
传统滑动轴承在工作运行过程中,其滑动面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间隙,由 于轴承的运转自然的磨损,这个磨损间隙会不断扩大,且不均匀,造成传统 滑动轴承工作运行质量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使得部件转动震动加大,出现 传动精度條低、工作噪音大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通常采用更换、补修 滑动面,或调整间隙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磨损间隙不 断扩大的问题,且费工费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补零间隙滑动轴承,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 的轴承磨损后间隙不断增大,难以控制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自补零间隙滑动轴承,包括内轴套和 外轴套,在内轴套的上下两端设置有端盖,在内轴套和外轴套之间沿圆周均 匀设置有六组滑动组合,每组滑动组合包括外轴瓦、滑块、弹簧、内轴瓦和定位连接柱,其中的外轴瓦、滑块、内轴瓦依次设置在外轴套到内轴套之间; 外轴套与外轴瓦的接触面是外滑动面,外轴瓦与滑块的接触面为斜面,滑块与内轴瓦的接触面为垂直立面的移动面,内轴瓦与内轴套之间的接触面是内 滑动面;各组滑动组合依次以斜面的角度方向相反的规律分布;所述滑块为 拐角型的锲型结构,在每个滑块的宽底一端设置有一弹簧,弹簧的另一端顶在端盖上;所述移动面和斜面均为两面夹一角的光滑折面共同构成带拐角 的导轨形状,每组滑块的拐角与该组对应的移动面和斜面的棱角贴合,-^现轴向的移动。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是, 一种自补零间隙滑动轴承,包括内轴 套和外轴套,在内轴套的上下两端设置有端盖,在内轴套和外轴套之间沿圆 周均匀设置有六组滑动组合,每组滑动组合包括外轴瓦和滑块,外轴瓦和滑 块设置在外轴套与内轴套之间,滑块为拐角型的锲型结构,在每个滑块的宽 底一端设置有一弹簧,弹簧的另一端顶在端盖上;所述内轴套为内圆外六方 形结构,滑块与内轴套的六个外六方形接触面为垂直立面的移动面,外绅瓦 与内轴套对应设置有内六方形面,外轴瓦的每个内六方形立面沿轴线分为两 个方向相'反的半斜面,相邻半斜面方向相同构成一个带折角的斜面,斜面为 清块与外轴瓦之间的接触面,'外轴瓦与外轴套的接触面为外滑动面,滑块的 拐角与内轴套的六个棱角贴合,六组滑动组合依次以斜面的角度方向相反的 规律分布。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第三种技术方案是, 一种自补零间隙滑动轴承,包括内 轴套和外轴套,在外轴套的上下两端设置有端盖,在内轴套和外轴套之间沿 圆周均匀设置有六组滑动组合,每组滑动组合包括内轴瓦和滑块,内轴瓦和 滑块设置在内轴套与外轴套之间,滑块为拐角型的锲型结构,在每个滑块的 宽底一端设置有一弹簧,弹黉的另一端顶在端盖上;所述外轴套为外圆内六 方形结构,外轴套的六个内六方形立面与滑块之间的接触面为垂直立面的移 动面,内轴瓦与内轴套对应设置有外六方形面,内轴瓦的每个外六方形立面 沿轴线分为两个方向相反的半斜面,相邻半斜面方向相同构成一个带折角的 斜面,斜面为滑块与内轴瓦之间的接触面,内轴瓦与内轴套之间的接触面为内滑动面,滑块的拐角与外轴套内六方形的六个棱角贴合,六组滑动组合依 次以斜面的角度方向相反的规律分布。本专利技术的滑动轴承由于采用了上述设置,使用寿命显著增长,在铀承运 转寿命期内,其滑动面之间始终保持除油膜厚度外的零间隙运行状态,传动 .精度高、不会产生振动,工作噪音显著减低,经济效益显著。 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轴承为双锥形双滑动面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其中图a为轴向沿直径截面示意图,图b为图a中的A-A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轴承为圆柱形双滑动面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专利技术轴承为球形与圆柱形组合双滑动面的实施例结构示i图; 图4是本专利技术轴承为球形与双锥形组合双滑动面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轴承为圆柱形单滑动面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其中图a是单滑动面为外滑动面的结构示意图,图b是图a中B-B截面示意图6是本专利技术轴承为圆柱形单滑动面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其中图a是单滑动面为内滑动面的结构示意图,图b是图a中C-C截面示意图; 图7是本专利技术滑动轴承为双锥形单滑动面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专利技术轴承为双锥形单滑动面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专利技术轴承为球形单滑动面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IO是本专利技术轴承为球形单滑动面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中,l.内轴套,2.外轴套,3.外轴瓦,4.内轴瓦,5.滑块,6.弹簧,7.端盖,8.定位连接柱,9.移动面,IO.斜面,ll.外滑动面,12.内滑动面。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自补零间隙滑动轴承以滑动面的数量区分为双滑动面和单滑动面。本专利技术双滑动面的滑动轴承参照图1 图4。参照图l,是本专利技术滑动轴承双滑动面为双锥形的实施例结构,其中图 la为轴向沿直径的截面示意图,图lb为图a中的A-A截面结构示意图。包 括内轴套.1和外轴套2,在内轴套1的上下两端设置有端盖7,_在内轴套1 '和外轴套2之间沿圆周均匀设置有六组滑动组合,每组滑动组合包括外轴瓦 3、滑块5、弹簧6、内轴瓦4和定位连接柱8,其中的外轴瓦3、滑块5、内 轴瓦4依次设置在外轴套2到内轴套1之间,外轴套2与外轴瓦3的接触面 是外滑动面ll,外滑动面11为上下对称的双锥面结构,这只能钢结构可以 保证外轴套2与外轴瓦3不会发生轴向移动;外轴瓦3与滑块5的接触面为 斜面IO,滑块5与内轴瓦4的接触面为垂直立面的移动面9,内轴瓦4与内 轴套1之间的接触面是内滑动面12,内滑动面12同样也为上下对称的双锥 '面结构;滑块5为梯形结构,.在每个滑块5的宽底一端设置有一弹簧6,弹 簧6的另一端顶在端盖7上,弹簧6向滑块5提供移动所需的动能,使得滑 块5始终保持轴向移动的功能,当滑块5移动压迫时,移动面9和斜面10 产生水平作用力同时移动,内轴瓦4、外轴瓦3也就可以始终保持径向移动 的功能,上述各组滑动组合依次以斜面10的角度方向相反的规律均匀,布, 这种分布方式可平衡各个方向的受力,从而使外滑动面11与内滑动面12上 始终保持在预紧状态下,及时补偿外滑动面11与内滑动面12因磨损产生的 7司隙,实现了滑动面上除油膜厚度外的零间隙运行状态。定位连接柱8与端 盖7采用过盈配合铆接的方法连接,两端端盖7之间的距离与内轴瓦4、外 轴瓦3、内轴套l的轴向尺寸保持间隙配合关系。六个定位连接柱8将所有 的内轴瓦4、外轴瓦3、滑块5、弹簧6、端盖7连接成一个滑动组件,当工作运行时,内轴套l作快速转动,该滑动组件作同向的慢速转动,从而调节各内轴瓦4、外轴瓦3上的磨损量,使其磨损均衡,因此这种结构不受径向 力影响,运行平稳,适用于多种工作场合。斜面10的角度限制在自锁角度范围内,当受到径向力后斜面10上的滑 块5处于良好的自锁状态,滑块5、外轴瓦3和内轴瓦4都不会反向后退。本发朋双滑动面形式的滑动轴承中的移动面9和斜面10均为两面夹一 角的光滑折面,共同构成带拐角的导轨形状,与之相配的滑块5也是拐角型 的锲型结构,每组滑块5的拐角与该组对应的移动面9和斜面10的棱角贴 合,这种结构可以约束滑块5与外轴瓦3、内轴瓦4的左右移动,使得滑块 5只能沿轴线方向移动,使得外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补零间隙滑动轴承,包括内轴套(1)和外轴套(2),在内轴套(1)的上下两端设置有端盖(7),其特征在于: 在内轴套(1)和外轴套(2)之间沿圆周均匀设置有六组滑动组合,每组滑动组合包括外轴瓦(3)、滑块(5)、弹簧(6)、内轴瓦 (4)和定位连接柱(8),其中的外轴瓦(3)、滑块(5)、内轴瓦(4)依次设置在外轴套(2)到内轴套(1)之间;外轴套(2)与外轴瓦(3)的接触面是外滑动面(11),外轴瓦(3)与滑块(5)的接触面为斜面(10),滑块(5)与内轴瓦(4)的接触面为垂直立面的移动面(9),内轴瓦(4)与内轴套(1)之间的接触面是内滑动面(12);各组滑动组合依次以斜面(10)的角度方向相反的规律分布; 所述滑块(5)为拐角型的锲型结构,在每个滑块(5)的宽底一端设置有一弹簧(6),弹簧( 6)的另一端顶在端盖(7)上; 所述移动面(9)和斜面(10)均为两面夹一角的光滑折面,共同构成带拐角的导轨形状,每组滑块(5)的拐角与该组对应的移动面(9)和斜面(10)的棱角贴合,实现轴向的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建平
申请(专利权)人:马建平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7[中国|西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