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NTN株式会社专利>正文

用于控制车轮轴承装置的轴承间隙的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439521 阅读: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04 02:16
提供了一种用于控制车轮轴轴承装置中的轴承间隙的方法,使得可以精确地且稳定地控制轴承间隙。在将内圈(5)压配合至轮毂(4)的小直径台阶部(4b)中时,在轴承间隙为正的状态下,暂时停止压配合,并且测量此状态下轮毂(4)和内圈(5)的基准面之间的轴向距离(T0)和初始轴向间隙(δ0);在继续并完成压配合之后,测量轮毂(4)和内圈(5)的基准面之间的轴向距离(T1),并且基于公式(δ1=δ0-(T0-T1))确定此状态下的轴向间隙(δ1);这些值(δ1和T1)连同印刷在各个产品基座上的标识码一起传送并存储到折边装置,并且刚好在折边操作之前通过匹配标识码被反馈回来;以及基于公式(T2=δ2-δ1-T1)确定折边之后轮毂(4)和内圈(5)的基准面之间的轴向距离(T2),使得实现目标轴向间隙(δ2),并且改变通过折边装置要完成折边的端部的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控制用于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车辆(诸如汽车)的车轮的车轮轴承装置的轴承间隙的方法,更具体地,涉及用于控制如下的车轮轴承装置的轴承间隙的方法,在该车轮轴承装置中,在给所述车轮轴承装置施加预载荷的情况下将所述轴承间隙设定为预定的负间隙。
技术介绍
以前,将预定的轴承预载荷施加至车轮轴承装置以确保期望的轴承刚性。这种车轮轴承装置的代表性实施例在图13中示出。在本说明书的说明部分,术语“外侧”是指位于车体的外侧的那侧(例如图13的左侧),而术语“内侧”是指当车轮轴承装置安装在车辆时位于车体的内侧的那侧(例如图13的右侧)。该车轮轴承装置为用于驱动轮的第三代类型,并且包括内构件51、外构件52和以可滚动的方式容纳在内构件51和外构件52之间的双列球53。内构件51包括毂轮54和压配合在毂轮54上的内圈55。毂轮54在其外侧端一体地形成有车轮安装凸缘56,并且用于紧固车轮的毂螺栓56a沿车轮安装凸缘56的周边等距地布置在车轮安装凸缘56上。另外,毂轮54在其外周面上形成有内滚道表面54a并且在其内周面上形成有用于传递转矩的齿(或花键)54c,并且具有从内滚道表面54a轴向延伸的筒状部54b。另一方面,在其外周面上形成有内滚道表面55a的内圈55压配合到毂轮54的筒状部54b上,并且借助于敛缝部54d而被固定,以防止内圈55从毂轮54轴向滑落,敛缝部54d是通过使筒状部54b的端部径向向外塑性变形而形成的。外构件52在其外周面上一体地形成有待被安装到车体(未示出)上的车体安装凸缘52b,并且在其内周面上一体地形成有双列外滚道表面52a、52a。容纳在内滚道表面54a、55a和外滚道表面52a、52a之间的双列球53、53由保持架57、57以可自由滚动的方式保持。另外,密封件58、59安装在外构件52的两端上以防止容纳在轴承内的润滑脂渗漏并且防止雨水或灰尘从外面进入轴承。由于该车轮轴承装置采取了所谓的自保持结构(在该结构中,内圈55由通过使毂轮54的筒状部54b的端部径向向外塑性变形而形成的敛缝部54d固定),所以对于以前的车轮轴承装置不必通过用大力拧紧螺母等来控制预载量,并且因而可以简化将车轮轴承装置装配到车辆并且长期保持预载量。然而,由于轴承间隙会例如因由于敛缝操作而导致的内圈55的变形或敛缝载荷的变化而改变,所以难于精确地控制车轮轴承装置中的预载量。因此,已执行了车轮轴承装置的以下组装过程。S卩,首先将内圈55压配合在毂轮54的筒状部54b上,如图14所示,并且就在内圈55的较小端面60抵靠毂轮54的肩部61之前立即停止压配合操作。此时在内圈55的较小端面60和毂轮54的肩部61之间保留预定距离S,因此,轴承的轴向间隙是正的。在此状态下,测量从内圈55的基准表面(较大端面)62到毂轮54的基准表面(凸缘侧表面)63的轴向距离t0,并且此外,根据外构件52相对于内构件51的轴向移动量测量轴承的初始轴向间隙δ Oο然后,继续将内圈55压配合到毂轮54上,直到内圈55的较小端面60抵靠毂轮54的肩部61,如图15所示;并且测量从内圈55的基准表面62到毂轮54的基准表面63的轴向距离tl。然后,从公式δ? = 5 0-(t0-tl)获得将内圈55压配合到毂轮54上之后的轴向轴承间隙δ I。然后,执行敛缝操作,并且测量在敛缝之后从内圈55的基准表面62到毂轮54的基准表面63的轴向距离t2,如图13所示。虽然预载量因为敛缝导致的轴承间隙减小而增加,但是间隙减小量(预载荷增大量)可以被表达为(tl-t2)。因此,在敛缝之后最终组装的车轮轴承装置的轴承间隙(预载量)δ 2可以从公式δ 2 = δ l+(tl-t2)获得。根据现有技术的这种轴承间隙控制方法,可能提供如下的车轮轴承装置,在该设备中,适当的预载量可以通过基于车轮轴承装置的组装过程中的测量值控制组装车轮轴承装置之后的负的轴承间隙来保证(参见例如以下的专利文献I)。现有技术中的专利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JP2001_225606A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然而,在现有技术的这种轴承间隙控制方法中,虽然可能从已完成敛缝的最终组装的轴承装置的轴承间隙(预载量)S 2获得轴承的预载量,但是因为敛缝之前的轴承间隙δ I的变化或者由于敛缝操作而导致的轴承间隙的减量(tl_t2)的变化,所以在真正的组装过程中非常难于精确地并稳定地控制最终轴承间隙δ 2。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该方法可以通过如下步骤精确地并稳定地控制轴承间隙:将在敛缝之前预先测量的各个车轮轴承装置的轴承间隙和组件宽度的测量值输入到计算机和操作处理;以及校正敛缝设备的敛缝操作完成时的端部位置以使得敛缝操作之后的轴承间隙变得恒定。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为了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根据权利要求1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所述车轮轴承装置包括:外构件,所述外构件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待被安装在车体上的车体安装凸缘,并且所述外构件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双列外滚道表面;内构件,所述内构件包括毂轮以及内圈,或者所述内构件包括毂轮以及等速万向接头的外接头构件,所述毂轮的一端形成有车轮安装凸缘并且具有从所述车轮安装凸缘轴向延伸的筒状部,并且所述内圈压配合在所述毂轮的所述筒状部上或者所述外接头构件压配合在所述毂轮的所述筒状部中,所述内构件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与所述双列外滚道表面对置的双列内滚道表面;以及以可自由滚动的方式容纳在所述外构件的所述外滚道表面和所述内构件的所述内滚道表面之间的双列滚动元件;并且所述内圈或者所述外接头构件借助于敛缝部而被固定在所述毂轮上,所述敛缝部通过使所述毂轮的所述筒状部的端部或者所述外接头构件的端部径向向外塑性变形而形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将所述内圈压配合在所述毂轮的所述筒状部上或者将所述外接头构件压配合在所述毂轮的所述筒状部中期间,在正的轴承间隙状态中暂时停止压配合操作的情况下,测量所述毂轮的基准表面和所述内圈的基准表面之间的轴向距离TO和初始轴向间隙δ0,或者测量所述毂轮的基准表面和所述外接头构件的基准表面之间的轴向距离TO和初始轴向间隙δ O ;在进一步继续并完成所述压配合操作之后,测量所述毂轮的所述基准表面和所述内圈的所述基准表面之间的轴向距离Tl,或者测量所述毂轮的所述基准表面和所述外接头构件的所述基准表面之间的轴向距离Tl,并且然后根据公式δ I = δ O-(TO-Tl)获得该状态下的轴向间隙δ I;以及根据公式Τ2 = δ 2-δ 1-Τ1,获得所述毂轮的所述基准表面和所述内圈的所述基准表面之间在敛缝操作之后的轴向距离Τ2,或者获得所述毂轮的所述基准表面和所述外接头构件的所述基准表面之间在敛缝操作之后的轴向距离Τ2,使得所述轴向距离Τ2成为轴承间隙S 2在所述敛缝操作之后的目标值,并且然后改变敛缝设备的敛缝操作的完成端位置。根据权利要求1的本专利技术,由于内圈或外接头构件通过敛缝部固定在毂轮上(所述敛缝部通过使毂轮的筒状部的端部或者外接头构件的端部径向向外塑性变形而形成)并且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将所述内圈压配合在所述毂轮的所述筒状部上或者将所述外接头构件压配合在所述毂轮的所述筒状部中期间,在正的轴承间隙状态中暂时停止压配合操作的情况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控制车轮轴承装置的轴承间隙的方法,所述车轮轴承装置包括:外构件,所述外构件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待被安装在车体上的车体安装凸缘,并且所述外构件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双列外滚道表面;内构件,所述内构件包括毂轮以及内圈,或者所述内构件包括毂轮以及等速万向接头的外接头构件,所述毂轮的一端形成有车轮安装凸缘并且具有从所述车轮安装凸缘轴向延伸的筒状部,并且所述内圈压配合在所述毂轮的所述筒状部上或者所述外接头构件压配合在所述毂轮的所述筒状部中,所述内构件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与所述双列外滚道表面对置的双列内滚道表面;以及以可自由滚动的方式容纳在所述外构件的所述外滚道表面和所述内构件的所述内滚道表面之间的双列滚动元件;并且所述内圈或者所述外接头构件借助于敛缝部而被固定在所述毂轮上,所述敛缝部通过使所述毂轮的所述筒状部的端部或者所述外接头构件的端部径向向外塑性变形而形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将所述内圈压配合在所述毂轮的所述筒状部上或者将所述外接头构件压配合在所述毂轮的所述筒状部中期间,在正的轴承间隙状态中暂时停止压配合操作的情况下,测量所述毂轮的基准表面和所述内圈的基准表面之间的轴向距离T0和初始轴向间隙δ0,或者测量所述毂轮的基准表面和所述外接头构件的基准表面之间的轴向距离T0和初始轴向间隙δ0;在进一步继续并完成所述压配合操作之后,测量所述毂轮的所述基准表面和所述内圈的所述基准表面之间的轴向距离T1,或者测量所述毂轮的所述基准表面和所述外接头构件的所述基准表面之间的轴向距离T1,并且然后根据公式δ1=δ0‑(T0‑T1)获得该状态下的轴向间隙δ1;以及根据公式T2=δ2‑δ1‑T1,获得所述毂轮的所述基准表面和所述内圈的所述基准表面之间在敛缝操作之后的轴向距离T2,或者获得所述毂轮的所述基准表面和所述外接头构件的所述基准表面之间在敛缝操作之后的轴向距离T2,使得所述轴向距离T2成为轴承间隙δ2在所述敛缝操作之后的目标值,并且然后改变敛缝设备的敛缝操作的完成端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绪方祐贵
申请(专利权)人:NTN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