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自润滑滑动轴承的高带油量的新型油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126822 阅读:1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10 04: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自润滑滑动轴承的高带油量的新型油环,包括油环本体,油环本体的内壁周向均布油槽,油槽包括梯形槽和直槽,直槽上设导通的上挡板和下挡板,上挡板和下挡板之间形成方形空间,方形空间内设可移动的吸油毡,吸油毡的相对的两个角上设有沿其宽度方向的弧形缺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用于自润滑滑动轴承的高带油量的新型油环的带油量大,降低了摩擦产生的温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滑动轴承的零部件
,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自润滑滑动轴承的高带油量的新型油环
技术介绍
使用自润滑滑动轴承的电机因不需要外界循环油系统,具有初期设备资金投入少,安装维护方便,操作及运行状态监控简便的优点,因此在现代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公知的技术中,电机使用的自润滑滑动轴承依靠和转轴一起旋转的油环将轴承箱内自身储存的润滑油带入转轴与轴瓦之间的间隙起润滑作用,常规的油环为截面呈梯形的圆环,仅依靠油的黏度吸附在油环上,再随着转轴的转动带到相对运动表面,所带的油量有限,效果不理想,现有市面上也出现了内设T型油槽的油环,除了增加油吸附在油环上的接触面以外,T型油槽还是一种油的容器,当油环转动时像水车一样将油带起,T型油槽随着油环的转动到达转轴的顶部时,T型油槽内的润滑油注入转轴与轴瓦之间的间隙,然而T型油槽在油环转到其中间高度时就会导致大部分的油直接倾泻回入油箱,T型油槽从油环的中间高度上升到顶端时又会有不少油泄露,真正注入转轴与轴瓦之间的油已非常少,因此急需对油环的油槽结构进行改进,使其在从油环底端到中间高度到顶端逐渐旋转升高的过程中油不会大量流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自润滑滑动轴承的高带油量的新型油环,带油量大,降低了摩擦产生的温升。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用于自润滑滑动轴承的高带油量的新型油环,包括油环本体,所述油环本体的内壁周向均布油槽,所述油槽包括连通的梯形槽和直槽,所述直槽连通油环本体的内壁,所述梯形槽的上底上设有对称的两个方形的直槽,两个直槽均倾斜设置且形成V字形结构,直槽上设有上下分布的封堵住直槽的相同的方形的上挡板和下挡板,所述上挡板和下挡板平行设置且上挡板和下挡板均与直槽垂直分布,上挡板的靠近直槽外侧的上端面设有上喇叭口槽,所述上喇叭口槽的大径端位于上挡板的上端面,上喇叭口槽的小径端连通位于上挡板的靠近直槽外侧的下端面的多个上通孔,所述下挡板的靠近直槽内侧的下端面设有下喇叭口槽,所述下喇叭口槽的大径端位于下挡板的下端面,下喇叭口槽的小径端连通位于下挡板的靠近直槽内侧的上端面的多个下通孔,所述上挡板和下挡板之间形成长a、宽b、高c的方形空间,所述方形空间内设有长d、宽e、高f的方形的吸油毡,所述吸油毡的长度d小于下通孔和下挡板的外侧端之间的最小距离g,吸油毡的宽度e大于边缘处的上通孔和在方形空间的宽度方向与该上通孔距离较远侧的最大距离h且小于方形空间的宽度b,吸油毡的高度f小于方形空间的高度c,吸油毡的相对的两个角上设有沿其宽度方向的弧形缺口,靠近上通孔的弧形缺口位于直槽内侧,靠近下通孔的弧形缺口位于直槽外侧,所述弧形缺口的半径r为吸油毡的长度d的1/4~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油环本体通过梯形槽和直槽配合可以存储大量的油,且直槽内的可随油环本体转动而移位的吸油毡在吸油的基础上起到隔绝油的流通线路的作用,使得油环本体在从底端到顶端的旋转过程中油不会大量泄漏,可以有效降低摩擦产生的温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油环本体的安装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油槽位于油环本体底端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图;图5为图3中B-B向的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的油槽位于油环本体中间高度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油槽位于油环本体顶端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轴承箱1、轴瓦2、转轴3、油环本体4、中间油室5、左油室6、右油室61、回油孔62、油槽7、梯形槽71、直槽72、上挡板73、下挡板74、吸油毡75、上喇叭口槽76、上通孔77、弧形缺口78、下喇叭口槽79、下通孔71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如图1~图7所示,用于自润滑滑动轴承的高带油量的新型油环,包括油环本体4,油环本体4位于轴承箱1内,轴承箱1内还设有轴瓦2,轴承箱1内穿设转轴3,轴瓦2和伸入轴承箱1内的转轴3为间隙配合,轴瓦2中间设有油环本体4,油环本体4挂在转轴3上跟着转轴3转动,油环本体4的底端伸入轴承箱1内的中间油室5的润滑油内,中间油室5两边分别为左油室6和右油室61,左油室6和右油室61均通过回油孔62和中间油室5连通。所述油环本体4的内壁周向均布油槽7,本技术中的油槽7的数量为12个,相当于日常使用的时钟上的12个大刻度,所述油槽7包括连通的梯形槽71和直槽72,所述直槽72连通油环本体4的内壁,所述梯形槽71的上底上设有对称的两个方形的直槽72,两个直槽72均倾斜设置且形成V字形结构,直槽72上设有上下分布的封堵住直槽72的相同的方形的上挡板73和下挡板74,所述上挡板73和下挡板74平行设置且上挡板73和下挡板74均与直槽72垂直分布,上挡板73的靠近直槽72外侧的上端面设有上喇叭口槽76,所述上喇叭口槽76的大径端位于上挡板73的上端面,上喇叭口槽76的小径端连通位于上挡板73的靠近直槽72外侧的下端面的多个上通孔77,所述下挡板74的靠近直槽72内侧的下端面设有下喇叭口槽79,所述下喇叭口槽79的大径端位于下挡板74的下端面,下喇叭口槽79的小径端连通位于下挡板74的靠近直槽72内侧的上端面的多个下通孔710,本技术的上通孔77和下通孔710的数量均为5个,沿着上挡板73或下挡板74的宽度方向等间隔分布,上喇叭口槽76、上通孔77、方形空间和吸油毡75之间的间隙、下通孔710、下喇叭口槽79配合形成进油出油的流道,进油时先从上喇叭口槽76的大径端进入,出油时先从下喇叭口槽79的大径端流入,整个进油和出油过程顺畅、效率高。所述上挡板73和下挡板74之间形成长a、宽b、高c的方形空间,所述方形空间内设有长d、宽e、高f的方形的吸油毡75,所述吸油毡75的长度d小于下通孔710和下挡板74的外侧端之间的最小距离g,使得吸油毡75的上下端面在油槽7处于底端和顶端位置时不足以挡住上通孔77和下通孔710,使得底端位置储油和顶端位置出油更加顺畅(本技术中的底端位置可以称为6点位置,即时钟上的6点,顶端位置可以称为0点或12点位置,以下出现此种叫法于此类似),同时为了使得吸油毡75可以移动但不能翻转,吸油毡75的长度不过太小,本技术的吸油毡75的长度d只需稍微小于g的值即可。吸油毡75的宽度e大于边缘处的上通孔77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用于自润滑滑动轴承的高带油量的新型油环,包括油环本体(4),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环本体(4)的内壁周向均布油槽(7),所述油槽(7)包括连通的梯形槽(71)和直槽(72),所述直槽(72)连通油环本体(4)的内壁,所述梯形槽(71)的上底上设有对称的两个方形的直槽(72),两个直槽(72)均倾斜设置且形成V字形结构,直槽(72)上设有上下分布的封堵住直槽(72)的相同的方形的上挡板(73)和下挡板(74),所述上挡板(73)和下挡板(74)平行设置且上挡板(73)和下挡板(74)均与直槽(72)垂直分布,上挡板(73)的靠近直槽(72)外侧的上端面设有上喇叭口槽(76),所述上喇叭口槽(76)的大径端位于上挡板(73)的上端面,上喇叭口槽(76)的小径端连通位于上挡板(73)的靠近直槽(72)外侧的下端面的多个上通孔(77),所述下挡板(74)的靠近直槽(72)内侧的下端面设有下喇叭口槽(79),所述下喇叭口槽(79)的大径端位于下挡板(74)的下端面,下喇叭口槽(79)的小径端连通位于下挡板(74)的靠近直槽(72)内侧的上端面的多个下通孔(710),所述上挡板(73)和下挡板(74)之间形成长a、宽b、高c的方形空间,所述方形空间内设有长d、宽e、高f的方形的吸油毡(75),所述吸油毡(75)的长度d小于下通孔(710)和下挡板(74)的外侧端之间的最小距离g,吸油毡(75)的宽度e大于边缘处的上通孔(77)和在方形空间的宽度方向与该上通孔(77)距离较远侧的最大距离h且小于方形空间的宽度b,吸油毡(75)的高度f小于方形空间的高度c,吸油毡(75)的相对的两个角上设有沿其宽度方向的弧形缺口(78),靠近上通孔(77)的弧形缺口(78)位于直槽(72)内侧,靠近下通孔(710)的弧形缺口(78)位于直槽(72)外侧,所述弧形缺口(78)的半径r为吸油毡(75)的长度d的1/4~1/3。...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自润滑滑动轴承的高带油量的新型油环,包括油环本体(4),其特
征在于:所述油环本体(4)的内壁周向均布油槽(7),所述油槽(7)包括连
通的梯形槽(71)和直槽(72),所述直槽(72)连通油环本体(4)的内壁,
所述梯形槽(71)的上底上设有对称的两个方形的直槽(72),两个直槽(72)
均倾斜设置且形成V字形结构,直槽(72)上设有上下分布的封堵住直槽(72)
的相同的方形的上挡板(73)和下挡板(74),所述上挡板(73)和下挡板(74)
平行设置且上挡板(73)和下挡板(74)均与直槽(72)垂直分布,上挡板(73)
的靠近直槽(72)外侧的上端面设有上喇叭口槽(76),所述上喇叭口槽(76)
的大径端位于上挡板(73)的上端面,上喇叭口槽(76)的小径端连通位于上
挡板(73)的靠近直槽(72)外侧的下端面的多个上通孔(77),所述下挡板(74)
的靠近直槽(72)内侧的下端面设有下喇叭口槽(79),所述下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苏敏张新华鲁志康沈红卫何绍木卢丽娟陈小萍
申请(专利权)人:绍兴文理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