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的冷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6969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6 09:48
一种内燃机的冷却结构,具备:水套,其围绕内燃机的缸径的周围并形成于缸体和缸盖的内部;间隔件,其配置于水套的内部;以及第一导入口,其向缸体侧的水套导入制冷剂。间隔件具有位于第一导入口的缸盖侧的堰部和竖立设置于堰部的肋。堰部的肋。堰部的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内燃机的冷却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缸体和缸盖的内部形成有水套的内燃机的冷却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以往,一种已知的技术是向形成于内燃机的缸径周围的水套内部插入间隔件来控制制冷剂(例如,发动机冷却液)的流动。例如,提出了一种冷却结构,其利用间隔件调节水套内的制冷剂的流通方向和流速,并均匀地冷却多个缸径(参考专利文献1、2)。
[0003]专利文献
[0004]【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315022号公报
[0005]【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605213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7]一方面,根据用于向水套内导入制冷剂的导入口的位置和水套的形状,制冷剂的流动可能发生偏差。例如,向缸体侧的水套导入的制冷剂的大部分直接流出到缸盖侧,这可能会降低缸径的冷却效率。
[0008]本案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冷却结构,其针对上述问题而设计,并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改善制冷剂的冷却效率。需要说明的是,不限于该目的,后述的“实施方式”中所示的各结构导出的作用和效果即发挥现有技术中不能够获得的作用和效果,也可以作为本案的其他目的。
[0009]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0010]公开的内燃机的冷却结构具备:水套,其围绕内燃机的缸径的周围并形成于缸体和缸盖的内部;间隔件,其配置于水套的内部;以及第一导入口,其向缸体侧的水套导入制冷剂。间隔件上设有位于第一导入口的缸盖侧的堰部和竖立设置于堰部的肋。
[0011]专利技术效果
[0012]根据公开的内燃机的冷却结构,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改善制冷剂的冷却效率。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应用作为实施例的冷却结构的内燃机的分解透视图。
[0014]图2是图1所示的间隔件的俯视图。
[0015]图3是放大显示图2所示的间隔件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
[0016]图4是图1所示的间隔件的透视图。
[0017]图5是图1所示的间隔件的透视图。
[0018]【符号说明】
[0019]1:内燃机
[0020]2:缸体
[0021]2a:顶面
[0022]3:缸盖
[0023]4:缸径
[0024]5:吊顶面部
[0025]6:水套
[0026]7:水套
[0027]8:垫片
[0028]9:入口部
[0029]10:间隔件
[0030]11:排气侧间隔件
[0031]12:吸气侧间隔件
[0032]13:堰部
[0033]14:肋
[0034]15:壁部
[0035]16:平台部
[0036]21:第一导入口
[0037]22:第二导入口
[0038]31:贯通孔
[0039]32:连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40][1.构成][0041]图1是用于说明应用作为实施例的冷却结构的内燃机1的构成的示意性分解透视图。该内燃机1为例如汽油发动机或柴油发动机等发动机(在本示例中为四缸发动机),并安装在车辆的发动机室内。
[0042]内燃机1具备缸体2和固定于缸体2上的缸盖3。缸体2上并列形成有多个(在本示例中为4个)其内部为燃烧室的筒状缸径4。缸盖3上形成有构成燃烧室的上表面的吊顶面部5。缸径4的形状为例如圆柱形,吊顶面部5的形状为例如圆锥形。吊顶面部5上连接有未图示的吸气端口和排气端口。缸体2和缸盖3之间夹有垫片8。
[0043]垫片8具有确保各气筒的气密以及冷却液和润滑油的液密的功能。垫片8上设有在与各缸径4对应的位置穿孔的多个贯通孔31以及在各贯通孔31的周围穿孔并且比贯通孔31小的多个连通孔32。多个贯通孔31连通缸径4和吊顶面部5。如下文所述,多个连通孔32连通设于缸体2的水套6和设于缸盖3的水套7。
[0044]缸体2上形成有围绕缸径4的周围的水套6。该水套6为向缸体2的上表面侧(配置有缸盖3的一侧)开放的形状。
[0045]另外,缸盖3上形成有围绕吊顶面部5和未图示的吸气端口、排气端口等的周围的水套7。该水套7为向缸盖3的下表面侧(配置于缸体2的一侧)开放的形状。
[0046]水套6、7的内部流通制冷剂(例如,发动机冷却液),缸体2和缸盖3通过制冷剂进行冷却。另外,缸体2侧的水套6通过在垫片8上穿孔的多个连通孔32与缸盖3侧的水套7连通。
[0047]如图2所示,缸体2的吸气侧设有作为水套6的制冷剂流入口的入口部9。需要说明的是,吸气侧为从上方观察时配置有吸气端口和吸气歧管的一侧,在图1和图2中为用符号A表示的一侧。另外,排气侧为从上方观察时配置有排气端口和排气歧管的一侧,在图1和图2中为用符号B表示的一侧。
[0048]入口部9是形成为水套6在缸径4的扩展方向上放大的形状的部分。如图2所示,入口部9的位置配置于缸径4的吸气侧A,吸气侧A位于排列设置的多个缸径4的端部。
[0049]缸体2上设有连接其外圆周面和入口部9的第一导入口21。第一导入口21是作为用于向缸体2侧的水套6导入制冷剂的通路的部分。如图1所示,第一导入口21的位置设于比缸体2的顶面2a向下方隔离的位置。另外,在垫片8上穿孔的连通孔32中,配置于入口部9的正上方的连通孔32称为第二导入口22。第二导入口22是使缸体2侧的水套6与缸盖3侧的水套7连通的连通孔32,从上方观察时,设于与入口部9重叠的位置。
[0050]需要说明的是,使缸体2侧的水套6与缸盖3侧的水套7连通的第二导入口22包含有在垫片8上穿孔的连通孔32以外的孔或开口部。例如,在缸体2和缸盖3上形成使这些连通的通路,该通路的结合部位也称为第二导入口22。因此,第二导入口22未必形成于垫片8上,换而言之,在没有垫片8的内燃机1中也可能存在第二导入口22。
[0051]水套6的内部配置有作为用于控制制冷剂流动的部件的间隔件10。图1所示的内燃机1上设有具有排气侧间隔件11和吸气侧间隔件12的间隔件10。排气侧间隔件11是插入在比缸径4更靠近排气侧B的水套6内的间隔件。吸气侧间隔件12是插入在比缸径4更靠近吸气侧A的水套6内的间隔件。排气侧间隔件11和吸气侧间隔件12的大致形状为与水套6的内部形状对应的曲面形状,从上方观察时,符合使多个筒面连接成波浪形的形状。图2中的黑色箭头为水套6内部中的制冷剂的流通方向。
[0052]排气侧间隔件11形成为高度朝向水套6内部中的制冷剂的流通方向上游侧、即朝向入口部9(图1中从右上到左下)减小。由此,制冷剂易于向排气侧间隔件11的缸盖3侧(上方)流动。需要说明的是,排气侧间隔件11的水套6内部中的制冷剂的流通方向下游侧(图1中的右上侧)与吸气侧间隔件12的高度大致相同,设定得比水套6的深度低。
[0053]吸气侧间隔件12形成为从水套6进入到入口部9内部的形状。如图3~图5所示,吸气侧间隔件12上设有堰部13、肋1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内燃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水套,其围绕内燃机的缸径的周围并形成于缸体和缸盖的内部;间隔件,其配置于所述水套的内部;以及第一导入口,其向所述缸体侧的所述水套导入制冷剂,其中,所述间隔件具有位于所述第一导入口的所述缸盖侧的堰部和竖立设置于所述堰部的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二导入口,其使所述缸体侧的所述水套和所述缸盖侧的所述水套连通,所述堰部配置于所述第一导入口和所述第二导入口之间,以抑制从所述第一导入口流入的制冷剂直接从所述第二导入口流出,所述肋竖立设置于所述堰部中的所述第二导入口侧的面,以对所述第二导入口侧的制冷剂进行整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入口位于所述堰部的所述缸盖侧,所述堰部向沿着所述缸径的圆周面的方向引导从所述第一导入口流入的制冷剂,所述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谷航松井知史中野隼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