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2647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1 23: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发动机包括机体和多个气缸,机体的周向设有冷却腔,气缸包括缸体和缸盖,多个缸体间隔设于机体内,缸体与机体之间设有缸体冷却腔,缸盖内设有缸盖冷却腔,缸体冷却腔的上部开设有与冷却腔连通的进液口和与缸盖冷却腔连通的出液口。缸体冷却腔的下部设有与冷却腔连通的引流孔。该引流孔能明显提高缸体冷却腔下部的冷却液流速,减小缸体冷却腔上部和下部的流速差异,从而避免了缸体振动引起冷却液析出气泡穴蚀缸体冷却腔和冷却液中的杂质聚集激励缸体冷却腔穴蚀。同时缸体冷却腔底部的冷却液可经引流孔和冷却腔排出,避免了缸体冷却腔底部留存冷却液,节约成本。节约成本。节约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


[0001]本技术涉及发动机
,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

技术介绍

[0002]发动机顶置缸体冷却腔的高位冷却方式是将缸体冷却腔的进液口设置在距离机体顶面较近的高度,该方式可以及时带走缸体头部温度,但同时会造成缸体冷却腔底部的流速明显减小,与缸体冷却腔上部流速的差异明显。活塞在缸体内部做往复周期运动,与缸体之间存在一定间隙,因此活塞侧向推力会导致缸体产生高频振动。振动会使冷却液中析出气泡穴蚀缸体。对于高位冷却,缸体冷却腔下部流速缓慢,冷却液存在杂质时,会沉积在缸体冷却腔底部,这些杂质聚集缩小了缸体冷却腔的空间,成为缸体冷却腔穴蚀的又一激励,加速缸体冷却腔穴蚀。同时,高位冷却的方式使得缸体冷却腔内下部冷却液无法排出,导致发动机出厂时机体内残留有大量冷却液,造成成本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发动机,该发动机能够避免缸体冷却腔穴蚀,同时避免冷却液浪费。
[0004]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发动机,包括:
[0006]机体,所述机体的周向设有冷却腔,
[0007]多个气缸,所述气缸包括缸体和缸盖,多个所述缸体间隔设于所述机体内,所述缸体与所述机体之间设有缸体冷却腔,所述缸盖内设有缸盖冷却腔,所述缸体冷却腔的上部开设有与所述冷却腔连通的进液口和与所述缸盖冷却腔连通的出液口;
[0008]所述缸体冷却腔的下部设有与所述冷却腔连通的引流孔。
[0009]作为发动机的一个可选方案,多个所述气缸的中心所在的直线为第一基准线,所述冷却腔位于所述第一基准线的一侧,所述进液口位于靠近所述冷却腔的一侧;所述进液口的中心和所述气缸的中心的连线与所述第一基准线之间呈预设夹角设置,且所述预设夹角小于90
°

[0010]作为发动机的一个可选方案,所述引流孔设置有一个或两个,当所述引流孔设置为一个时,该所述引流孔和所述进液口的连线平行于所述缸体的轴线;当所述引流孔设置为两个时,第一个所述引流孔和和所述进液口的连线平行于所述缸体的轴线,第二个所述引流孔和第一个所述引流孔相对垂直于所述第一基准线的平面对称设置。
[0011]作为发动机的一个可选方案,所述预设夹角为40
°
~55
°

[0012]作为发动机的一个可选方案,所述引流孔的直径为7mm~12mm。
[0013]作为发动机的一个可选方案,所述引流孔靠近所述缸体冷却腔的一侧设置有倒角。
[0014]作为发动机的一个可选方案,所述冷却腔的底部和所述缸体冷却腔的底部位于同
一水平面。
[0015]作为发动机的一个可选方案,所述引流孔与所述缸体冷却腔的底部间隔预设距离。
[0016]作为发动机的一个可选方案,所述预设距离为小于1mm。
[0017]作为发动机的一个可选方案,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分别位于所述缸体的相对两侧。
[001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9]本技术提供的发动机,在机体的周向设有冷却腔,多个缸体间隔设置于机体内,缸体与机体之间设有缸体冷却腔,缸盖内设有缸盖冷却腔。冷却液自冷却腔经缸体冷却腔上部的进液口进入缸体冷却腔,绕缸体冷却腔流转一圈经出液口进入缸盖冷却腔,能带走缸体内大部分热量,实现高位冷却。同时,在缸体冷却腔的下部的冷却液通过引流孔与冷却腔连通,该引流孔能明显提高缸体冷却腔下部的冷却液流速,减小缸体冷却腔上部和下部的流速差异,从而避免了缸体振动引起冷却液析出气泡穴蚀缸体和冷却液中的杂质聚集激励缸体冷却腔穴蚀。同时缸体冷却腔底部的冷却液可经引流孔和冷却腔排出,避免了缸体冷却腔底部留存冷却液,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发动机的横向剖视图;
[0021]图2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发动机的纵向剖视图。
[0022]图中:
[0023]1、机体;2、缸体;3、冷却腔;4、进液口;5、出液口;6、引流孔;7、缸体冷却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使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
[00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6]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27]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
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0028]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包括机体1和多个气缸,机体1的周向设有冷却腔3,气缸包括缸体2和缸盖,多个缸体2间隔设于机体1内,缸体2与机体1之间设有缸体冷却腔7,缸盖内设有缸盖冷却腔,缸体冷却腔7的上部开设有与冷却腔3连通的进液口4和与缸盖冷却腔连通的出液口5。缸体冷却腔7的下部设有与冷却腔3连通的引流孔6。
[0029]缸盖冷却腔的一端与出液口5连通,另一端与外界连通,通过水泵将进入缸盖冷却腔的冷却液排出。
[0030]在机体1的周向设有冷却腔3,多个缸体2间隔设置于机体1内,缸体2与机体1之间设有缸体冷却腔7,缸盖内设有缸盖冷却腔。冷却液自冷却腔3经缸体冷却腔7上部的进液口4进入缸体冷却腔7,绕缸体冷却腔7流转一圈经出液口5进入缸盖冷却腔,能带走缸体2内大部分热量,实现高位冷却。同时,在缸体冷却腔7的下部的冷却液通过引流孔6与冷却腔3连通,该引流孔6能明显提高缸体冷却腔7下部的冷却液流速,减小缸体冷却腔7上部和下部的流速差异,从而避免了缸体2振动引起冷却液析出气泡穴蚀缸体2和冷却液中的杂质聚集激励缸体冷却腔7穴蚀。同时缸体冷却腔7底部的冷却液可经引流孔6和冷却腔3排出,避免了缸体冷却腔7底部留存冷却液,节约成本。
[0031]为了使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体(1),所述机体(1)的周向设有冷却腔(3),多个气缸,所述气缸包括缸体(2)和缸盖,多个所述缸体(2)间隔设于所述机体(1)内,所述缸体(2)与所述机体(1)之间设有缸体冷却腔(7),所述缸盖内设有缸盖冷却腔,所述缸体冷却腔(7)的上部开设有与所述冷却腔(3)连通的进液口(4)和与所述缸盖冷却腔连通的出液口(5);所述缸体冷却腔(7)的下部设有与所述冷却腔(3)连通的引流孔(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气缸的中心所在的直线为第一基准线,所述冷却腔(3)位于所述第一基准线的一侧,所述进液口(4)位于靠近所述冷却腔(3)的一侧;所述进液口(4)的中心和所述气缸的中心的连线与所述第一基准线之间呈预设夹角设置,且所述预设夹角小于90
°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孔(6)设置有一个或两个,当所述引流孔(6)设置为一个时,该所述引流孔(6)和所述进液口(4)的连线平行于所述缸体(2)的轴线;当所述引流孔(6)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雨华李文涛王有治霍翠英李玉强
申请(专利权)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