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冷却系统、发动机系统及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066933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19:44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发动机系统及车辆,该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第一水套、第二水套、第三水套、第四水套、散热器和水泵,第一水套设置于缸体的排气侧,第二水套设置于缸体的进气侧,第三水套设置于缸盖的排气侧,且第三水套与第一水套连接,第四水套设置于缸盖的进气侧,且第四水套与第三水套及第二水套分别连接,散热器的进水端与第二水套的出水端连接,水泵的出水端与第一水套的进水端连接,水泵的进水端与散热器的出水端连接。本申请采用横流式的冷却方式,从而有利于减小缸体进气侧、排气侧的温差,且实现了冷却液对各气缸由排气侧到进气侧的独立冷却,使各气缸的冷却更加的均匀。加的均匀。加的均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冷却系统、发动机系统及车辆


[0001]本申请涉及车辆
,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发动机系统及包括该发动机系统的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发动机在设计的过程中,通常是将进水口设置在第一缸,出水口设置在第四缸,并使冷却液从第一缸流动至第四缸,以逐个冷却各缸体及缸盖,但是上述的这种冷却方式,四个缸的总体冷却均匀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均匀冷却各缸体及缸盖的发动机冷却系统。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应用于发动机系统,所述发动机系统包括缸体和缸盖,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气缸冷却回路,所述气缸冷却回路包括:
[0006]第一水套,所述第一水套设置于所述缸体的排气侧;
[0007]第二水套,所述第二水套设置于所述缸体的进气侧;
[0008]第三水套,,所述第三水套设置于所述缸盖的排气侧,且所述第三水套与所述第一水套连接;
[0009]第四水套,所述第四水套设置于所述缸盖的进气侧,且所述第四水套与所述第三水套及第二水套分别连接;
[0010]散热器,所述散热器的进水端与所述第二水套的出水端连接;
[0011]水泵,所述水泵的出水端与所述第一水套的进水端连接,所述水泵的进水端与所述散热器的出水端连接,
[0012]在进行热交换时,经所述散热器冷却后的冷却液依次流经所述水泵、所述第一水套、所述第三水套、所述第四水套和所述第二水套后流回至所述散热器内,使所述冷却液与所述缸体、所述缸盖进行热交换。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缸冷却回路还包括节温器,所述节温器的出水端与所述水泵的进水端连接,所述节温器的进水端与所述散热器的出水端连接,所述第二水套的出水端与所述节温器的进水端及所述散热器的进水端分别连接。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进出水支座,所述进出水支座设置于所述缸体的排气侧,所述水泵和所述节温器分别安装于所述进出水支座。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暖风冷却回路,所述暖风冷却回路包括暖风机,所述暖风机的进水端与所述第四水套的出水端连接,所述暖风机的出水端与所述节温器的进水端连接;
[0016]在进行热交换时,由所述第四水套流出的冷却液流经所述暖风机后流回所述节温器,使所述冷却液在所述暖风机中进行热交换。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冷却液排气回路,所述冷却液排气回路包括膨胀箱,所述膨胀箱的进水端与所述第四水套连接,所述膨胀箱的出水端与所述节温器进水端连接。
[00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EGR冷却回路,所述EGR冷却回路包括EGR冷却器,所述EGR冷却器的进水端与所述水泵的出水端连接,所述EGR冷却器的出水端与所述节温器的进水端连接;
[0019]在进行热交换时,由所述水泵流出的冷却液在所述EGR冷却器,中进行热交换。
[00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增压器冷却回路,所述增压器冷却回路包括增压器中间体,所述增压器中间体的进水端与所述水泵的出水端连接,所述增压器中间体的出水端与所述节温器及所述散热器分别连接;
[0021]在进行热交换时,由所述水泵流出的冷却液流经增压器中间体,使所述冷却液与所述增压器中间体进行热交换。
[00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机油冷却回路,所述机油冷却回路包括机油冷却器,所述机油冷却器安装于所述进出水支座,且所述机油冷却器的进水端与所述水泵的出水端连接,所述机油冷却器的出水端与所述水泵的进水端连接;
[0023]在进行热交换时,由所述水泵流出冷却液在机油冷却器中进行热交换。
[0024]相应地,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发动系统,所述发动机系统包括缸体、缸盖和如以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用于冷却所述缸体和所述缸盖。
[0025]相应地,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车身和如以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发动机系统,所述发动机系统设置于所述车身。
[0026]相比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第一水套、第二水套、第三水套、第四水套、散热器和水泵,第一水套设置于缸体的排气侧,第二水套设置于缸体的进气侧,第三水套设置于缸盖的排气侧,且第三水套与第一水套连接,第四水套设置于缸盖的进气侧,且第四水套与第三水套及第二水套分别连接,散热器的进水端与第二水套的出水端连接,水泵的出水端与第一水套的进水端连接,水泵的进水端与散热器的出水端连接。在进行热交换时,经散热器冷却后的冷却液依次流经水泵、第一水套、第三水套、第四水套和第二水套后流回至散热器内,使冷却液与缸体、缸盖进行热交换。可见,本申请采用横流式的冷却方式,使冷却液从气缸的排气侧进入,先冷却燃烧室,再冷却缸盖的排气通道,最后流到气缸的进气侧,从而有利于减小缸体进气侧、排气侧的温差,且实现了冷却液对各气缸由排气侧到进气侧的独立冷却,使各气缸的冷却更加的均匀。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进出水支座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进出水支座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密封圈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密封圈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密封圈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密封圈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五密封圈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六密封圈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暖通出水管总成结构示意图。
[0037]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暖通进水管总成结构示意图。
[0038]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EGR进水管总成结构示意图。
[0039]附图标识:
[0040]1、气缸冷却回路;11、第一水套;12、第二水套;13、第三水套;14、第四水套;15、水泵;16、散热器;17、节温器;2、暖风冷却回路;21、暖风机;22、第一金属管;23、第二金属管;24、第一胶管;25、第二胶管;26、暖通出水管总成;27、暖通进水管总成;3、冷却液排气回路;31、膨胀箱;32、第三胶管;33、第四胶管;4、EGR冷却回路;41、EGR冷却器;42、第三金属管;43、第五胶管;44、第六胶管;45、EGR进水管总成;5、增压器冷却回路;51、增压器中间体;52、第七胶管;53、第八胶管;6、机油冷却回路;61、机油冷却器;7、进出水支座;71、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应用于发动机系统,所述发动机系统包括缸体和缸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气缸冷却回路,所述气缸冷却回路包括:第一水套,所述第一水套设置于所述缸体的排气侧;第二水套,所述第二水套设置于所述缸体的进气侧;第三水套,所述第三水套设置于所述缸盖的排气侧,且所述第三水套与所述第一水套连接;第四水套,所述第四水套设置于所述缸盖的进气侧,且所述第四水套与所述第三水套及第二水套分别连接;散热器,所述散热器的进水端与所述第二水套的出水端连接;水泵,所述水泵的出水端与所述第一水套的进水端连接,所述水泵的进水端与所述散热器的出水端连接,在进行热交换时,经所述散热器冷却后的冷却液依次流经所述水泵、所述第一水套、所述第三水套、所述第四水套和所述第二水套后流回至所述散热器内,使所述冷却液与所述缸体、所述缸盖进行热交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冷却回路还包括节温器,所述节温器的出水端与所述水泵的进水端连接,所述节温器的进水端与所述散热器的出水端连接,所述第二水套的出水端与所述节温器的进水端及所述散热器的进水端分别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进出水支座,所述进出水支座设置于所述缸体的排气侧,所述水泵和所述节温器分别安装于所述进出水支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暖风冷却回路,所述暖风冷却回路包括暖风机,所述暖风机的进水端与所述第四水套的出水端连接,所述暖风机的出水端与所述节温器的进水端连接;在进行热交换时,由所述第四水套流出的冷却液流经所述暖风机后流回所述节温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文贞蓝必忠李红双梁称邦穆建华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