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冷却系统、汽车及发动机冷却控制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57997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4 17: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汽车及发动机冷却控制方法,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第一缸盖冷却通道、第二缸盖冷却通道与缸体冷却通道;还包括第一流量调节装置、第二流量调节装置、第三流量调节装置;第一流量调节装置设于第一缸盖冷却通道与冷却液泵之间,第二流量调节装置设于第二缸盖冷却通道与冷却液泵之间,第三流量调节装置设于缸体冷却通道与冷却液泵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通过第一流量调节装置、第二流量调节装置、第三流量调节装置单独控制进入各冷却通道的冷却液量,为控制各冷却通道(第一缸盖冷却通道、第二缸盖冷却通道与缸体冷却通道)的冷却液流量,从而匹配发动机不同工况下的冷却液流量需求提供了基础。工况下的冷却液流量需求提供了基础。工况下的冷却液流量需求提供了基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冷却系统、汽车及发动机冷却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冷却
,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汽车及发动机冷却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世界各国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以及对车辆节能、环保要求的提高,使得混合动力发动机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由于混合动力发动机对高热效率、高压缩比等有较高的要求,而高热效率与高压缩比会一定程度提高发动机产生异常燃烧现象的可能性,其中,异常燃烧现象包括早燃、爆震等现象。
[0003]为减少发动机早燃爆震等异常燃烧现象的发生,可以采用发动机冷却系统对发动机各部分进行冷却,现有技术中,发动机冷却系统主要有非分离冷却和分离冷却两种形式,非分离冷却系统中,缸体缸盖冷却通道采用串联形式,冷却液自冷却液泵流出后,先流入缸体冷却通道,再流入缸盖冷却通道;分离冷却系统中,缸体缸盖冷却通道采用并联形式,冷却液自冷却液泵流出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缸体冷却通道,一部分流入缸盖冷却通道。
[0004]然而,现有技术中,冷却液泵开启后,流经各通道的冷却液流量是一定的,若采用较大的冷却液流量,当发动机处于低工况时,易于造成冷却液的浪费,若采用较小的冷却液流量,当发动机处于高工况时,冷却效果差,容易使发动机因过热造成的异常燃烧现象(例如早燃、爆震等)。
[0005]可见,现有技术无法兼顾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经济性与冷却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兼顾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经济性与冷却效果的问题。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包括冷却液泵,还包括第一缸盖冷却通道、第二缸盖冷却通道与缸体冷却通道;
[0008]第一缸盖冷却通道与第二缸盖冷却通道均设于发动机缸盖内,缸体冷却通道设于发动机缸体内;第一缸盖冷却通道的进口连接冷却液泵的出口,用于通过第一缸盖冷却通道内的冷却液与位于第一缸盖冷却通道下侧的装置进行换热,以对该装置进行冷却;第二缸盖冷却通道的进口连接冷却液泵的出口,用于通过第二缸盖冷却通道内的冷却液与位于第二缸盖冷却通道上侧的装置以及发动机燃烧室进行换热,以对该装置以及发动机燃烧室进行冷却;缸体冷却通道的进口连接冷却液泵的出口,用于通过缸体冷却通道内的冷却液与发动机缸体进行换热,以对发动机缸体进行冷却;
[0009]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第一流量调节装置、第二流量调节装置、第三流量调节装置;第一流量调节装置设于第一缸盖冷却通道与冷却液泵之间,以通过调节第一流量调节装置的开度控制进入第一缸盖冷却通道内的冷却液的流量;第二流量调节装置设于第二缸盖冷却通道与冷却液泵之间,以通过调节第二流量调节装置的开度控制进入第二缸盖冷却
通道内的冷却液的流量;第三流量调节装置设于缸体冷却通道与冷却液泵之间,以通过调节第三流量调节装置的开度控制进入缸体冷却通道内的冷却液的流量。
[001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发动机冷却系统中,第一缸盖冷却通道、第二缸盖冷却通道缸体冷却通道能够分别连通冷却液泵,且通过第一流量调节装置能够调节进入第一缸盖冷却通道的冷却液的流量,通过第二流量调节装置能够调节进入第二缸盖冷却通道的冷却液的流量,通过第三流量调节装置能够调节进入缸体冷却通道的冷却液的流量,进而能够单独控制进入各冷却通道的冷却液量,为控制各冷却通道(第一缸盖冷却通道、第二缸盖冷却通道与缸体冷却通道)的冷却液流量,从而匹配发动机不同工况下的冷却液流量需求提供了基础。
[0011]可选的,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控制装置,第一流量调节装置、第二流量调节装置、第三流量调节装置分别电连接控制装置,控制装置用于调节第一流量调节装置的开度、第二流量调节装置的开度以及第三流量调节装置的开度。
[0012]可选的,沿重力方向,第一缸盖冷却通道位于第二缸盖冷却通道的上侧;第二缸盖冷却通道的进口与出口之间设有连接口,第一缸盖冷却通道的出口连通于连接口;
[0013]发动机缸体内设有回水腔,第二缸盖冷却通道的出口连通于回水腔的进口,回水腔的出口、缸体冷却通道的出口能够分别连通冷却液泵的进口。
[001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回水腔能够单独回收第一缸盖冷却通道与第二缸盖冷却通道内的冷却液,不仅能够简化第一缸盖冷却通道与第二缸盖冷却通道的结构,还能避免第一缸盖冷却通道、第二缸盖冷却通道内的冷却液进入缸体冷却通道影响缸体的冷却效果,同时,回水腔还能够对缸体进行冷却。
[0015]可选的,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热管理模块,回水腔的出口、缸体冷却通道的出口均通过热管理模块连通于冷却液泵的进口,热管理模块用于控制回水腔以及缸体冷却通道内的冷却液分流后回流至冷却液泵的进口。
[001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热管理模块能够控制第一缸盖冷却通道、第二缸盖冷却通道、缸体冷却通道流出的冷却液分流后再回流至冷却液泵的进口,为冷却液的多次利用提供了基础。
[0017]可选的,缸体冷却通道沿发动机缸体的周向环绕设置,缸体冷却通道的进口设于发动机缸体的排气侧,缸体冷却通道的出口设于发动机缸体的进气侧,且沿重力方向,缸体冷却通道的进口位于缸体冷却通道的出口的上方。
[001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缸体冷却通道沿发动机缸体的周向环绕,使得缸体冷却通道的结构简单,且能够增大缸体冷却通道与缸体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换热效率,使冷却效果更好,缸体冷却通道的进口位于缸体冷却通道的出口的上方,能够使冷却液在缸体冷却通道内从高位流向低位,减小系统阻力,使冷却效果更好。
[0019]可选的,第一缸盖冷却通道设有排气孔,用于排出换热过程中产生的气体。
[002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及其可选方案所涉及的发动机冷却系统。
[002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冷却控制方法,应用于控制装置,利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及其可选方案所涉及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对发动机进行冷却,该方法包括:
[0022]获取发动机的当前工况信息与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当前开度信息,发动机的当前工
况信息包括发动机当前水温信息、发动机当前排气温度信息、发动机当前转速信息、发动机当前节气门开度信息以及发动机震动信息,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当前开度信息包括第一流量调节装置的当前开度、第二流量调节装置的当前开度以及第三流量调节装置的当前开度;
[0023]根据发动机的当前工况信息、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当前开度信息、以及与发动机当前转速信息对应的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参考信息,调节第一流量调节装置的开度,第二流量调节装置的开度以及第三流量调节装置的开度,其中,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参考信息包括第一流量调节装置的参考开度、第二流量调节装置的参考开度、第三流量调节装置的参考开度。
[002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根据发动机的当前工况信息、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当前开度信息、以及与发动机当前转速信息对应的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参考信息,精确控制第一流量调节装置、第二流量调节装置与第三流量调节装置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冷却液泵,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缸盖冷却通道、第二缸盖冷却通道与缸体冷却通道;所述第一缸盖冷却通道与所述第二缸盖冷却通道均设于发动机缸盖内,所述缸体冷却通道设于发动机缸体内;所述第一缸盖冷却通道的进口连接所述冷却液泵的出口,用于通过所述第一缸盖冷却通道内的冷却液与发动机排气装置进行换热,以对所述发动机排气装置进行冷却;所述第二缸盖冷却通道的进口连接所述冷却液泵的出口,用于通过所述第二缸盖冷却通道内的冷却液与所述发动机排气装置以及发动机燃烧室进行换热,以对所述发动机排气装置以及所述发动机燃烧室进行冷却;所述缸体冷却通道的进口连接所述冷却液泵的出口,用于通过所述缸体冷却通道内的冷却液与所述发动机缸体进行换热,以对所述发动机缸体进行冷却;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第一流量调节装置、第二流量调节装置、第三流量调节装置;所述第一流量调节装置设于所述第一缸盖冷却通道与所述冷却液泵之间,以通过调节所述第一流量调节装置的开度控制进入所述第一缸盖冷却通道内的冷却液的流量;所述第二流量调节装置设于所述第二缸盖冷却通道与所述冷却液泵之间,以通过调节所述第二流量调节装置的开度控制进入所述第二缸盖冷却通道内的冷却液的流量;所述第三流量调节装置设于所述缸体冷却通道与所述冷却液泵之间,以通过调节所述第三流量调节装置的开度控制进入所述缸体冷却通道内的冷却液的流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第一流量调节装置、所述第二流量调节装置、所述第三流量调节装置分别电连接所述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用于调节所述第一流量调节装置的开度、所述第二流量调节装置的开度以及所述第三流量调节装置的开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沿重力方向,所述第一缸盖冷却通道位于所述第二缸盖冷却通道的上侧;所述第二缸盖冷却通道的进口与出口之间设有连接口,所述第一缸盖冷却通道的出口连通于所述连接口;所述发动机缸体内设有回水腔,所述第二缸盖冷却通道的出口连通于所述回水腔的进口,所述回水腔的出口、所述缸体冷却通道的出口能够分别连通所述冷却液泵的进口。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热管理模块,所述回水腔的出口、所述缸体冷却通道的出口均通过所述热管理模块连通于所述冷却液泵的进口,所述热管理模块用于控制所述回水腔以及所述缸体冷却通道内的冷却液分流后回流至所述冷却液泵的进口。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冷却通道沿所述发动机缸体的周向环绕设置,所述缸体冷却通道的进口设于所述发动机缸体的排气侧,所述缸体冷却通道的出口设于所述发动机缸体的进气侧,且沿重力方向,所述缸体冷却通道的进口位于所述缸体冷却通道的出口的上方。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缸盖冷却通道设有排气孔,用于排出换热过程中产生的气体。7.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8.一种发动机冷却控制方法,应用于控制装置,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艳军汪凯陈明徐政单婷婷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