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式散热装置结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42562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改良式散热装置结构一其包含有一至少具有二散热器之散热单元一各散热器系具有多数呈放射状之鳍片体一使各散热器形成一弧形端面一且各散热器相对应一面上分别设有1凹槽;一以上分别具有受热部、冷却部、及连接受热部与冷却部之连接段之导热管一各导热管之冷却部系呈一曲弧状一并固设于二散热器相对应一面上之凹槽中;以及一设置于导热管受热部上之固定座。藉此一可减轻散热装置之重量一并达到较佳之散热效果及降低成本之功效。(*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可减轻散热装置之重量,并达到较佳之散热效果及降低成本功效之改良式散热装置结构
技术介绍
一般习用之散热器结构5如图6所示,其包含有呈圆柱状且中央处具有一穿孔52之基部51;多数鳍片体53呈绕基部51周围之排列状;一铜柱54穿设于基部51之穿孔52中,其底端界定形成接热端面,以搭接于热源上。藉此,可使铜柱54吸收热源传导至多数鳍片体53上,达到热源之散逸藉以协助热源散热降温之功效。虽然上述习用之散热器结构5可协助热源散热降温,但是由于该该散热器系以铝挤压成型之方式加以制造,因此使得其多数鳍片体53之薄度受限,而无法制成薄片状,容易累积热源,进而导致其有效散热面积较小,且与热源接触之部分系以铜柱54所制成,不但重量整体重量较重,以造成制作成本之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可减轻散热装置之重量,并达到较佳之散热效果及降低成本之功效改良式散热装置结构。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这种改良式散热装置结构,其特殊之处在于,它包括有一散热单元,该散热单元至少具有二散热器,各散热器系具有多数呈放射状之鳍片体,使各散热器形成一弧形端面,且各散热器相对应一面上分别设有一凹槽;一以上之导热管,各导热管系分别具有一受热部、一冷却部、及一连接受热部与冷却部之连接段,且各导热管之冷却部系呈一曲弧状,并固设于二散热器相对应一面上之凹槽中;以及一固定座,该固定座系设置于上述导热管之受热部上。本技术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各散热器系分别具有一弧形底座,该弧形底座之端面系设有多数接合部,且该弧形底座之端面系延伸多数呈放射状之鳍片体。各散热器系分别具有一弧形板体,该弧形板体之二端面系延伸有多数呈放射状之鳍片体。各散热器系以固定组件加以螺合。各散热器系以焊接加以结合。各导热管之受热部系直杆状,其连接段系方向不同之组合的多重曲弧状。该固定座至少具有二底板,各底板对应之一面具有多数可设置导热管之凹陷槽。各底板系配合多数固定组件或焊固进行结合。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可减轻散热装置之重量,并达到较佳之散热效果及降低成本之功效。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之立体外观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之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之使用状态剖面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之立体外观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之立体分解示意图。图6是习用之立体外观示意图。组件标号对照(本技术部分)散热单元1、1a散热器11、11a弧形底座111弧形板体111a接合部112鳍片体113、113a、113b凹槽114、114a固定组件115导热管2受热部21冷却部22连接段23固定座3底板31、32凹陷槽311、321主机板4中央处理器41(习用部分)散热器结构5基部51穿孔52 鳍片体53铜柱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下面将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详述请参阅图1、图2所示,本技术所涉及的改良式散热装置结构,其系由一散热单元1、一以上之导热管2及一固定座3所构成,可减轻散热装置之重量,并达到较佳之散热效果及降低成本之功效。上述所提之散热单元1至少具有二散热器11,各散热器11系分别具有一弧形底座111,该弧形底座111之端面系设有多数接合部112,且该弧形底座111之端面系延伸多数呈放射状之鳍片体113,各鳍片体113系可依实际状况之所需为不同尺寸之长度,使各散热器11形成一弧形端面,且各散热器11相对应一面上分别设有一凹槽114。各导热管2系分别具有一受热部21、一冷却部22、及一连接受热部21与冷却部22之连接段23,且各导热管2之冷却部22系呈一曲弧状,而各导热管2之受热部21及连接段23系可依实际使用之所需为不同之尺寸及形状,并使该冷却部22固设于二散热器11相对应一面上之凹槽114中,而各散热器11系以固定组件115加以螺合或以焊接之方式将各导热管2与散热器11加以结合。该固定座3系设置于上述导热管2之受热部21上,该固定座3至少具有二底板31、32,各底板31、32对应之一面具有多数可设置受热部21之凹陷槽311、321,且各底板31、32系配合多数固定组件或焊固进行结合。如是,藉由上述之结构构成一全新之改良式散热装置结构。请参阅图3所示,当本技术于使用时,系将该固定座3设置于计算机主机板4之中央处理器41(CPU)上,并利用固定架锁固于主机板4上(图中未示),藉以使该固定座3与中央处理器41稳固贴合,当该中央处理器41于运作产生热源时,该固定座3系直接吸收该中央处理器41之热源后,传导至多数导热管2之受热部21上,使各导热管2藉由其内部之工作流液,以毛细现象将热源传导至冷却部22,并配合散热单元1之各散热器11,以其上各鳍片体113及之各鳍片体113间之信道将热源进行散逸。请参阅图4、图5所示,本技术之散热单元1除可为上述之结构之外,该散热单元1a之各散热器11a亦可分别具有一弧形板体111a,而该弧形板体111a之二端面系分别延伸有多数呈放射状之鳍片体113a、113b,且各散热器11a相对应一面上分别设有一凹槽114a,如此,可将各导热管2之冷却部22固设于二散热器11a相对应一面上之凹槽114a中,而使各散热器11a以焊接之方式将各导热管2与散热器11a加以结合,同样可减轻散热装置之重量,并达到较佳之散热效果及降低成本之功效。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技术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技术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改良式散热装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有一散热单元,该散热单元至少具有二散热器,各散热器系具有多数呈放射状之鳍片体,使各散热器形成一弧形端面,且各散热器相对应一面上分别设有一凹槽;一以上之导热管,各导热管系分别具有一受热部、一冷却部、及一连接受热部与冷却部之连接段,且各导热管之冷却部系呈一曲弧状,并固设于二散热器相对应一面上之凹槽中;以及一固定座,该固定座系设置于上述导热管之受热部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式散热装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散热器系分别具有一弧形底座,该弧形底座之端面系设有多数接合部,且该弧形底座之端面系延伸多数呈放射状之鳍片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式散热装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散热器系分别具有一弧形板体,该弧形板体之二端面系延伸有多数呈放射状之鳍片体。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式散热装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散热器系以固定组件加以螺合。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式散热装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散热器系以焊接加以结合。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式散热装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各导热管之受热部系直杆状,其连接段系方向不同之组合的多重曲弧状。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式散热装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固定座至少具有二底板,各底板对应之一面具有多数可设置导热管之凹陷槽。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式散热装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各底板系配合多数固定组件或焊固进行结合。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改良式散热装置结构一其包含有一至少具有二散热器之散热单元一各散热器系具有多数呈放射状之鳍片体一使各散热器形成一弧形端面一且各散热器相对应一面上分别设有1凹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良式散热装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有:一散热单元,该散热单元至少具有二散热器,各散热器系具有多数呈放射状之鳍片体,使各散热器形成一弧形端面,且各散热器相对应一面上分别设有一凹槽;一以上之导热管,各导热管系分别具有一受热部、一冷却部、及一连接受热部与冷却部之连接段,且各导热管之冷却部系呈一曲弧状,并固设于二散热器相对应一面上之凹槽中;以及一固定座,该固定座系设置于上述导热管之受热部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振彬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东城柏洲边赐得利五金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