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38959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散热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相互连接的散热器,每个散热器包括:基座,用于与热源接触,吸收热源的热量,该基座内部具有空腔,并且该基座设有两个通孔,该通孔与所述基座的空腔相连通;用于传导和散发基座传导的热量的回形散热管,该回形散热管的管口与所述基座上的通孔相连接,该回形散热管内的空腔与所述基座的空腔相导通;散热鳍片,连接在所述回形散热管的管壁外侧,用于增加散热面积强化换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克服了热量在回形管内传递时因管内较高压力造成的管变形缺陷,工艺性强,工质蒸发回流更加顺畅,有利于热量传递,并避免出现导热死角,改善了导散热效果。而且由于是由散热器拼装而成,因此组合方便,较好的适应了工作环境。(*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散热装置,尤其是一种利用散热器拼装的适合大功 率发热元件散热的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电力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大幅度 提高,各种电子元器件的运行速度及输出功率正在大幅度增长,但是其发热 量也在随之增加。以计算机为例,CPU芯片三十年内其集成度提高了近两万倍,其产生的 热流量已经达到了 70W/cm2的程度,同样,显卡芯片的发热量也呈阶梯状增长。 对于广泛使用的台式计算机的CPU芯片和显卡芯片,普通的翅片型散热器已出功率的重要问题之一。众所周知,计算机工作的可靠性及寿命与其核心芯片工作温度有着密切 的关系,而芯片的集成度越高,功率越大,其产生的热量就越高,如果不能 及时将这些热量散去,计算机工作的可靠性就会大幅度降低,甚至出现无法 正常工作运行的现象。对于计算机开发研究机构来说,如果不能有效的解决 芯片以及其他电子元器件在工作中产生的热量,就无法研制出速度更快、功 率更高、体积更小的数据处理设备。目前,已经有一些技术方案将热管引入电子元件的散热器中,但是现有 的散热器的技术方案往往存在一些缺陷1、无法真正实现热源与热管之间热量的传导,通常会在热源和热管之间设置安装热管的基座,热量先传递给基座,基座再二次传递热管,这种技术 方案增大了热源和热管间的热阻,热量并不能直接由热管传导出去,热管良好的导热功能没有发挥出来;2、热管的排列形式使热管中存在液体工作介质无法循环的死角,则该热 管死角处的导热效果受到极大的限制,也会影响到热管的整体导热效果;3、 热管所承受的工质相变内部挤压力大,且因为热管传导管壁较薄,所以热管 传导管内部尺寸空间较大时,其强度差,易变形,热管传导管外侧设置的支 撑结构难以满足热管所需的支撑要求,所以限制了热管散热器的尺寸,无法 适应散热量较大而导热面积较小热源的散热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装置,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散热器 导热能力差,热管传导管易变形,存在导热循环死角,致使散热效果差的问 题,提高热管散热器的散热效果,而且可以由散热器随意拼接。为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提供了一种热管散热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相 互连接的散热器,每个散热器包括基座,用于与热源接触,吸收热源的热量,该基座内部具有空腔,并且 该基座设有两个通孔,该通孔与所述基座的空腔相连通;用于传导和散发基座传导的热量的回形散热管,该回形散热管的管口与 所述基座上的通孔相连接,该回形散热管内的空腔与所述基座的空腔相导通;散热鳍片,连接在所述回形散热管的管壁外侧,用于增加散热面积强化 换热。所述散热器的基座外侧具有吸热端面,用于贴附热源。所述散热器的吸 热端面对应的基座的空腔内侧具有翅片或凸凹筋。所述散热器的基座的纵向 截面形状为矩形或梯形或三角形或多边形。所述散热器的基座的空腔内充有 遇热蒸发的液态或固态传热工质。所述散热器的回形散热管的空腔内设有加强筋。所述散热器的回形散热管4黄向截面的形状为矩形或圓形或类矩形。所 述散热器的通孔的形状为矩形或圓形或类矩形。所述散热器的回形散热管 一体成型。所述散热器的散热鳍片为金属箔片 连续折弯或冲压形成的波浪形散热鳍片,该波浪形散热鳍片的纵截面呈连续的"u"形或"v"形或圓弧形或直线形。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采用在基座内设置空腔,并且将散热 管的形状设置为回形的技术手段,克服了现有热管散热器的导热能力低,导 热纵向延展效果差,且存在导热循环死角的技术问题,从而提高了热管散热 器的散热效果,并且可适用于发热元件的热源面积小、热流密度高且散热空 间狭长的散热情况。并且由于是由散热器拼装而成,因此组合方便,随意的 适应工作环境。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散热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2本技术散热装置中的散热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3本技术散热装置中的散热器侧面剖视图4为本技术散热装置中的散热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散热装置中的散热器回形散热管的截面示意图之一;图6为本技术散热装置中的散热器回形散热管的截面示意图之二;图7为本技术散热装置中的散热器回形散热管的截面示意图之三;图8为本技术散热装置中的散热器回形散热管的截面示意图之四。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散热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该散热装置包 括相互连接的数个散热器9,当然不限于此。再如图2和图3所示,分别为本技术散热装置中的散热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和该散热器的侧面剖视图,每个散热器包括基座l,用于与热源接触,吸收热源的热量,该基座l 内部具有空腔IO,并且该基座1上设有两个通孔11,通孔ll与基座l的空 腔10相连通; 一个回形散热管2,回形散热管2的每一个管口分别与基座1 上的一个通孔11的孔口相连接,该回形散热管2内的空腔20与基座1的空 腔10相导通,用于传导和散发基座l传导的热量;散热鳍片3,连接在回形 散热管2的管壁外侧,用于增加散热面积强化换热。基座1可以采用导热性能良好的金属材料,例如铝或者铜或铁等金属或 合金制成,基座1的外侧具有吸热端面12,用于与热源贴附,在吸热端面12 对应的基座1的空腔10内侧可以设置有翅片或者凸凹筋。基座1的空腔10 内充有遇热蒸发的液态或固态传热工质14。而如图4所示,为本技术散热装置中的散热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在回形散热管2的空腔20内设有加强筋21,用于增加回形散热管2的机械 强度,防止回形散热管2在高压下形变,从而克服了热量在回形散热管2内 传递时因管内较高压力造成的回形散热管2的变形缺陷,这样在回形散热 管2内部形成了单独的导热通路,如图5-图8所示,为本技术散热装置 中的散热器回形散热管的截面示意图,这样加设有加强筋的回形管的截面可 以是各种形状,当然不限于此。并且回形散热管3横向截面的形状可以为矩形或圓形或类矩形,由此通 孔的形状也为矩形或圆形或类矩形。而散热鳍片5是金属箔片连续折弯或冲压形成的波浪形散热鳍片,波浪 形散热鳍片的纵截面可以呈连续的"U"形或"V"形或圆弧形或直线形,本 实施例为直线形,当然不限于此。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基座l为立方体,空腔10的形状为与基座1 相适应的立方体;通孔ll在基座l表面上的孔口形状为矩形,且矩形轴线相 互平行;回形散热管2竖直设置在基座1上,回形散热管2的横向截面形状为矩形,与通孔11的形状相同,而且回形散热管2的纵向截面形状为倒U型, 有两段管体相互平行。本实施例散热器的具体工作过程是首先,将基座1的空腔10内抽成真 空,然后充入遇热汽化、遇冷凝结的液体工质或固态工质14。在使用时,将 基座1的吸热端面12贴合安装在热源上,热源所产生的热量通过吸热端面 12传导到基座1,因为基座1内有空腔10,而且空腔10内填充有工质14, 因此基座1将热能横向拉伸,基座1将热源的热量传导给空腔10内的工质 14,工质14汽化蒸发进入回形散热管2,由回形散热管2将热能纵向拉伸, 回形散热管2与周围介质(例如空气)进行热交换,而且回形散热管2将大 部分热量传导给与其壁面连接的散热鳍片3上,通过散热鳍片3与周围介质 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后,回形散热管2内的工质冷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相互连接的散热器,每个散热器包括:    基座,用于与热源接触,吸收热源的热量,该基座内部具有空腔,并且该基座设有两个通孔,该通孔与所述基座的空腔相连通;    用于传导和散发基座传导的热量的回形散热管,该回形散热管的管口与所述基座上的通孔相连接,该回形散热管内的空腔与所述基座的空腔相导通;    散热鳍片,连接在所述回形散热管的管壁外侧,用于增加散热面积强化换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福良高俊岭王兆元朱斌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天宁换热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