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冷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6625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7 07: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机冷却技领域,具体为一种电机冷却结构,包括电机壳体内设有电机定子,所述电机壳体上设有沿周向分布的冷却水道,所述冷却水道环形设置在电机定子的外侧且冷却水道靠近电机定子,冷却水道上设有沿径向布置的分隔筋,分隔筋用于分隔冷却水道,所述电机壳体上还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沿径向与冷却水道连通位于靠近分隔筋周向的一侧,出水口沿径向与冷却水道连通位于靠近分隔筋周向的另一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冷却水道环形设置在机壳内,使得整体的结构更加紧凑,加工冷却水道直接一体化铸造机壳,加工方便,成本低。低。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机冷却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电机冷却
,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机冷却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汽车的电驱动化已是大势所趋,随着混合动力技术的发展,电机已由简单的启停介入,实现了目前长时间驱动行驶工况,这就要求车载电机需同时具备结构紧凑、效率高、功率密度大等特点;也必然会带来电机温度攀升、过热等问题,电机过热会引起内部电阻升高,降低输出功率,影响经济性;同时电机长时间在过热的环境下工作会导致内部绝缘材料的老化,降低耐久性能,甚至烧毁失效。在此背景下,变速器壳体上就需要一个良好的冷却结构,来保证电机工作在一个适宜的温度下。
[0003]现有大多数的电机冷却结构都采用水冷却,为了防止冷却水进入电机运行腔体而导致短路烧毁,泄漏到外部环境,导致冷却水流失的情况出现,要求冷却水在一个密闭且独立的环境下循环,为此箱体就需要一个密封可靠、结构简单,加工和装配方便的冷却结构。
[0004]例如申请号为CN200920208917.5的中国技术专利,专利名称为混合动力汽车动力合成箱电机冷却系统,包括电机外壳、定子、转子以及传动轴,所述电机外壳由主壳体和设于主壳体两端的前壳体和后壳体组成,在主壳体和前壳体以及后壳体的连接处分别设有定子冷却油道,在电机外壳的外侧面和内侧面上分别设有与定子冷却油道相通的进油孔和喷油孔;所述传动轴中心设有冷却油孔,并与径向地设置在传动轴上的径向通孔连通;在转子骨架的辐板内设有穿透辐板两侧面的转子冷却油道,所述转子冷却油道和传动轴上的径向通孔相连通。该技术虽然可对电机的定子和转子进行直接冷却,改善了冷却效果,但冷却水路占用空间大,结构上使得电机整体臃肿,使得制造成本增加,并且不利于变速箱体内其他部件的布局和安装。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电机冷却结构,通过将冷却水道环形设置在机壳内,使得整体的结构更加紧凑,加工冷却水道直接一体化铸造机壳,加工方便,成本低。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机冷却结构,包括电机壳体内设有电机定子,所述电机壳体上设有沿周向分布的冷却水道,所述冷却水道环形设置在电机定子的外侧且冷却水道靠近电机定子,冷却水道上设有沿径向布置的分隔筋,分隔筋用于分隔冷却水道,使冷却水道形成一条单向的冷却通道,所述电机壳体上还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沿径向与冷却水道连通位于靠近分隔筋周向的一侧,出水口沿径向与冷却水道连通位于靠近分隔筋周向的另一侧。通过将冷却水道直接设置在电机壳体内,方便对电机壳体进行一体化铸造直接加工出冷却水道,降低加工工艺难度,节约加工成本,同时冷却水道更加靠近电机定子,冷却效率提高的同时,使得整体的结构更加紧凑。冷却时,冷却液从进水口进入,并且在轴向方向尽可能大范围布置,使得冷却覆盖更加全面,从出水口出去,形成循环,完成冷却。
[0007]作为优选,一种电机冷却结构包括端盖,所述冷却水道沿轴向的上端连通冷却水道内部与外界,所述端盖盖设在冷却水道的上端并通过螺栓与电机壳体固定连接。将端盖用于密封冷却水道,使得冷却水道之间上端开口,进一步增加冷却覆盖面积的同时,使得加工更为简便。
[0008]作为优选,端盖包括塞块,所述塞块堵设在冷却水道的上端,塞块上设有内密封圈和外密封圈,内密封圈位于塞块径向方向的内侧并用于密封冷却水道,外密封圈位于塞块径向方向的外侧并用于密封冷却水道。设置塞块、内密封圈和外密封圈的形式,同时密封内外两侧使得冷却水道被完好密封,不会泄漏冷却液到电机中影响电机的正常使用。
[0009]作为优选,冷却水道上端设有内密封腔,所述塞块上设有外密封腔,内密封腔位于塞块径向方向的内侧并用于固定内密封圈,外密封腔位于塞块径向方向的外侧并用于固定外密封圈。设置有与密封圈相对应的密封腔体,使得安装的过程中密封圈可以提前预制到密封腔中,避免环形结构在安装时可能导致的密封圈脱落,错位的问题。
[0010]作为优选,冷却水道的上端设有沉台,塞块的下端面与所述沉台卡接在一起。设置沉台,对塞块进行轴向固定,使得端盖安装时能够定位更加准确。
[0011]作为优选,冷却水道的上端设有台阶,台阶位于所述塞块径向的内侧且台阶位于所述沉台的上方,塞块与端盖之间的夹角与所述台阶形成所述内密封腔,所述塞块内设有凹槽,凹槽位于塞块径向的外侧,凹槽与冷却水道的侧壁形成所述外密封腔。设置有冷却水道与端盖相互配合而形成密封腔的形式,提高加工工艺性,容易加工实现的同时,解决径向环形槽无法实现加工的问题。
[0012]作为优选,冷却水道的上端口处设有倒角。设置有倒角,在安装过程中防止加工出的边口处过于锋利而使得密封圈受损,而最后影响密封的情况出现,进一步提高装置的密封性能。
[0013]本技术具有的优点:通过将冷却水道环形设置在机壳内,使得整体的结构更加紧凑,加工冷却水道直接一体化铸造机壳,加工方便,成本低。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电机冷却结构装配后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电机冷却结构冷却水道处的剖视图。
[0016]图3为图2中A

A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根据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18]由图1和图2和图3所示,一种电机冷却结构,包括电机壳体1内设有电机定子,电机壳体1上设有沿周向分布的冷却水道2,且冷却水道2沿轴向方向与电机壳体1的长度接近,冷却水道2环形设置在电机定子的外侧且冷却水道2靠近电机定子,冷却水道2上设有沿径向布置的分隔筋8,分隔筋8用于分隔冷却水道2,电机壳体1上还设有进水口6和出水口7,进水口6沿径向与冷却水道2连通位于靠近分隔筋8周向的一侧,出水口7沿径向与冷却水道2连通位于靠近分隔筋8周向的另一侧。通过将冷却水道2直接设置在电机壳体1内,方便对电机壳体1进行一体化铸造直接加工出冷却水道2,降低加工工艺难度,节约加工成本,同时冷
却水道2更加靠近电机定子,冷却效率提高的同时,使得整体的结构更加紧凑。冷却时,冷却液从进水口6进入,并且在轴向方向尽可能大范围布置,使得冷却覆盖更加全面,从出水口7出去,形成循环,完成冷却。
[0019]由图1和图2所示,一种电机冷却结构包括端盖3,冷却水道2沿轴向的上端连通冷却水道2内部与外界,端盖3盖设在冷却水道2的上端并通过螺栓与电机壳体1固定连接。将端盖3用于密封冷却水道2,使得冷却水道2之间上端开口,进一步增加冷却覆盖面积的同时,使得加工更为简便。
[0020]由图2所示,端盖3包括塞块,塞块堵设在冷却水道2的上端,塞块上设有内密封圈5和外密封圈4,内密封圈5位于塞块径向方向的内侧并用于密封冷却水道2,外密封圈4位于塞块径向方向的外侧并用于密封冷却水道2,冷却水道2上端设有内密封腔10,塞块上设有外密封腔9,内密封腔10位于塞块径向方向的内侧并用于固定内密封圈5,外密封腔9位于塞块径向方向的外侧并用于固定外密封圈4,冷却水道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冷却结构,包括电机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壳体内设有电机定子,所述电机壳体上设有沿周向分布的冷却水道,所述冷却水道环形设置在电机定子的外侧且冷却水道靠近电机定子,冷却水道上设有沿径向布置的分隔筋,分隔筋用于分隔冷却水道,所述电机壳体上还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沿径向与冷却水道连通位于靠近分隔筋周向的一侧,出水口沿径向与冷却水道连通位于靠近分隔筋周向的另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机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端盖,所述冷却水道沿轴向的上端连通冷却水道内部与外界,所述端盖盖设在冷却水道的上端并通过螺栓与电机壳体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机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包括塞块,所述塞块堵设在冷却水道的上端,塞块上设有内密封圈和外密封圈,内密封圈位于塞块径向方向的内侧并用于密封冷却水道,外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辉顾勇亭陆江燕周新良任华林王泽奇王念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万里扬新能源驱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