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电机混动用双离合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90768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8 12: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单电机混动用双离合系统,包括电机壳体及前壳体,所述电机壳体同轴旋转支撑有输入轴,所述输入轴上还旋转支撑有主动齿轮,所述电机壳体与所述输入轴之间由外向内依次设有电机定子、电机转子、转子支架,所述电机转子与所述转子支架同步转动连接,所述转子支架与所述输入轴之间通过第一离合器连接,所述转子支架与所述主动齿轮之间通过第二离合器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通过第一离合器与第二离合器相互配合使得产生了两种动力路径,一种路径实现电机动力和发动机动力并联从变速箱的输入端输入,满足车辆中高速运行时的燃油经济性;另一种路径使得动力跳过变速箱直接驱动轮轴,满足了纯电模式下的低速起步的动力响应性。起步的动力响应性。起步的动力响应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单电机混动用双离合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单电机混动用双离合系统,属于汽车变速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公告号为CN217107930U的中国技术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轿车用双离合自动变速箱的单电机混动用双离合系统。它主要由驱动盘,外支架,内支架,摩擦片组和齿毂组成,并可以看作由两个普通的离合器组成。其中驱动盘与发动机相连,外支架与内支架相互分离,并通过齿毂传递动力。这种离合器能够通过两个离合器交替接合,实现变速箱的自动换挡。其换挡的原理是在齿毂中的油路通入压力油来推动活塞使摩擦片组产生摩擦力,进而将动力传递到变速箱的输入轴中,当两个油路中交替通入液压油时,就可以使动力通过两个离合器传递到两个输入轴上。但该技术只存在一个动力传递路径,如果用于混动车辆,在P2架构的单电机混动模式下,由于电机动力必须通过变速箱输入端传递到轮端,而变速机构中绝大部分以液压源作为执行机构的动力源,需先满足建压后电机扭矩才能发挥出来,导致纯电模式下启动响应性不佳;在P3架构的单电机混动模式下,虽然起步响应性可以保证,但是由于速比不可调从而导致中高速下的动力性受限。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主要解决在纯电模式下中电机动力必须通过变速箱输入端才能传递到轮端以及中高速混动模式下速比不可调而导致的动力性受限的问题,提供适用于混合动力系统上的一种拥有两种动力路径的单电机混动用双离合系统。
[000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单电机混动用双离合系统,包括电机壳体及设于所述电机壳体前端的前壳体,前壳体用于连接变速箱和电机壳体,所述电机壳体中心同轴旋转支撑有输入轴,所述输入轴用于在变速箱的输入端和发动机之间传递动力;所述输入轴上还旋转支撑有与变速箱输出轴上的齿轮啮合的主动齿轮;所述电机壳体与所述输入轴之间由外向内依次设有电机定子、电机转子、转子支架,所述电机转子与所述转子支架同步转动连接;所述转子支架与所述输入轴之间通过第一离合器连接,所述转子支架与所述主动齿轮之间通过第二离合器连接。
[0005]其中,当第一离合器结合时,第二离合器脱开,实现了电机动力和发动机动力并联从变速箱的输入端输入,满足车辆中高速运行时燃油经济性;当第二离合器结合时,第一离合器脱开,实现了动力跳过变速箱的变速直接驱动轮轴,满足了纯电模式下的高响应要求。
[0006]作为优选,所述前壳体形成有套设在所述输入轴外的筒状部分,所述筒状部分内壁与所述输入轴旋转连接,所述前壳体的外壁与所述主动齿轮旋转连接。其中,前壳体形成有的筒状部分对输入轴进行旋转支撑,使得输入轴旋转平稳,筒状部分的外壁与主动齿轮旋转连接以防止主动齿轮对输出轴的输出进行干涉,同时,使得整个混动系统更为紧凑。
[0007]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离合器包括第一离合器外毂、第一离合器组片和第一离合器内毂,所述第一离合器外毂与所述转子支架同步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离合器内毂与所述输
入轴同步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离合器组片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离合器外毂和所述第一离合器内毂的离合。其中,第一离合器外毂与转子支架同步转动连接,使得转子支架能够通过第一离合器外毂带动闭合状态下的第一离合器进行旋转,使得输入轴进行旋转以加强输入轴的输出力。
[0008]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离合器外毂内形成有第一活塞腔,所述第一活塞腔内设置有第一活塞和第一平衡活塞,所述第一活塞和所述第一平衡活塞之间设有第一复位弹簧,所述第一活塞由液压油路控制推动从而控制所述第一离合器组片的离合。其中,第一复位弹簧能够确保第一活塞和第一平衡活塞快速返回至预设位置。
[0009]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离合器外毂设有第一通油孔和第二通油孔,所述第一通油孔连接所述第一活塞和所述第一平衡活塞之间的内腔,所述第二通油孔连接所述第一活塞和所述第一离合器外毂之间的内腔,所述第一通油孔和所述第二通油孔分别通过不同油路与油泵相连。其中,第一通油孔和第二通油孔能够控制第一活塞的运动以此控制第一离合器的离合。
[0010]作为优选,所述第二离合器包括第二离合器外毂、第二离合器组片和第二离合器内毂,所述第二离合器外毂与所述转子支架同步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离合器内毂与所述主动齿轮同步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离合器组片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离合器外毂和所述第二离合器内毂之间的离合。其中,第二离合器外毂与转子支架同步转动连接使得转子支架将输出力传递给第二离合器使得第二离合器带动主动齿轮将输出力传递至变速箱。
[0011]作为优选,所述第二离合器外毂内设有第二活塞和第二平衡活塞,所述第二活塞和所述第二平衡活塞之间设有第二复位弹簧,所述第二活塞用以控制所述第二离合器组片的离合。其中,第二复位弹簧能够确保第二活塞和第二平衡活塞快速返回至预设位置,以此加快对第二离合器组片的离合控制。
[0012]作为优选,所述第二离合器外毂设有第三通油孔和第四通油孔,所述第三通油孔连通所述第二平衡活塞和所述第二活塞之间的内腔,所述第四通油孔连通所述第二活塞和所述第二离合器外毂之间的内腔。其中,第三通油孔和第四通油孔使得油路得以控制第二活塞,第二活塞以此控制第二离合器的离合。
[0013]作为优选,所述第二离合器外毂与所述转子支架为一体结构。其中,第二离合器外毂与转子支架的一体结构能够方便电机的输出以及简化单电机混动用双离合系统的内部结构。
[0014]作为优选,所述前壳体和所述电机壳体之间连接有中壳体。中壳体可连接前壳体和电机壳体,起到密封前壳体和电机壳体的间隙的作用。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的单电机混动用双离合系统,电机在纯电模式下和中高速模式下,可同时满足纯电模式下的低速动力响应性和中高速燃油经济性。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包括变速箱的混动系统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实施例1:
[0019]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单电机混动用双离合系统,包括电机壳体2及固定连接于电机壳体2左端的前壳体20,前壳体20用于连接变速箱35和电机壳体2,电机壳体2中心同轴转动连接有一端连接发动机输出端36另一端连接变速箱35的输入轴1,输入轴1用于在变速箱35的输入端和发动机输出端36之间传递动力,前壳体20形成有套设在输入轴外的筒状部分28,筒状部分28内壁与输入轴1旋转连接,筒状部分28的外壁通过第一轴承19旋转支承有与输入轴1同轴心的与主动齿轮18。主动齿轮18输出端通过与过渡齿轮23的输入端啮合,过渡齿轮23输出端与变速箱输出端上的齿轮33啮合,前壳体20和电机壳体2之间连接有中壳体34。
[0020]如图1所示,电机壳体2与输入轴1之间由外向内依次设有电机定子37、电机转子11、转子支架12,电机转子11与转子支架12之间固定同步转动连接,转子支架12右端与电机壳体2之间套设有与输入轴1同轴的第二轴承3。
[0021]输入轴1左端键连接有第一离合器内毂10,第一离合器内毂10上固定连接有第一离合器组片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单电机混动用双离合系统,包括电机壳体(2)及设于所述电机壳体(2)前端的前壳体(20),所述前壳体(20)用于连接变速箱和所述电机壳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壳体(2)中心同轴旋转支撑有输入轴(1),所述输入轴(1)用于在变速箱的输入端和发动机之间传递动力;所述输入轴(1)上还同轴心旋转支撑有与变速箱输出轴上的齿轮啮合的主动齿轮(18);所述电机壳体(2)与所述输入轴(1)之间由外向内依次设有电机定子(37)、电机转子(11)、转子支架(12),所述电机转子(11)与所述转子支架(12)同步转动连接;所述转子支架(12)与所述输入轴(1)之间通过第一离合器(26)连接,所述转子支架(12)与所述主动齿轮(18)之间通过第二离合器(27)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电机混动用双离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体(20)形成有套设在所述输入轴(1)外的筒状部分(28),所述筒状部分(28)内壁与所述输入轴(1)旋转连接,所述前壳体(20)的外壁与所述主动齿轮(18)之间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单电机混动用双离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离合器(26)包括第一离合器外毂(5)、第一离合器组片(9)和第一离合器内毂(10),所述第一离合器外毂(5)与所述转子支架(12)同步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离合器内毂(10)与所述输入轴(1)同步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离合器组片(9)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离合器外毂(5)和所述第一离合器内毂(10)的离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电机混动用双离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离合器外毂(5)内形成有第一活塞腔(29),所述第一活塞腔(29)内设置有第一活塞(6)和第一平衡活塞(8),所述第一活塞(6)和所述第一平衡活塞(8)之间设有第一复位弹簧(7),所述第一活塞(6)由液压油路控制推动从而控制所述第一离合器组片(9)的离合。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育潘国扬李玉锋周新良陆江燕任华林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万里扬新能源驱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