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侧防护外饰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61400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7 07: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侧防护外饰件,包括内板,内板为密度或者等于1.8g/cm3的SMC内板,内板具有沿自身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内表面和第一外表面,第一内表面与车体连接;外板,外板为密度小于内板密度的SMC外板,具有沿自身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二内表面和第二外表面,第二内表面与第一内表面连接,第二外表面为装饰扰流面。该侧防护外饰件采用密度或者等于1.8g/cm3的SMC内板和密度小于内板的SMC外板双层结构,通过SMC外板减轻产品重量,降低汽车行驶能耗的同时,利用内板加固产品结构,达到良好的防护效果,从而兼顾了轻量化和结构强度的要求。度的要求。度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侧防护外饰件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尤其是涉及一种侧防护外饰件。

技术介绍

[0002]侧防护扰流板,也称侧裙板或侧整流板,能够有效挡住车体两侧的气流进入车底,减小汽车行驶时受到的风阻,从而降低汽车油耗,同时还对油箱和干燥罐具有一定的缓冲防护效果,抵抗轻微碰撞,防止因磕碰以及摩擦割花。
[0003]由于侧防护扰流板的体型较大,特别是对于商用车而言,通常侧防护扰流板为2500mm*800mm,加之为了确保侧防护扰流板的结构强度,产品壁厚大,导致产品整体重量大,为此,公告号为CN213292190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低密度SMC汽车外饰件,该低密度SMC商用车门下装饰板,采用耐磨的低密度原材料提高产品外观的平整度,满足产品喷涂要求的同时,达到了轻量化的效果,从而提升的整体的质量。
[0004]但是,上述商用车门下装饰板仅采用低密度材料,满足轻量化要求的同时导致产品的结构强度下降,在受到更为强烈的碰撞时,容易造成装饰板内侧的油箱和干燥罐受到挤压而损坏,降低了防护效果,进而影响车辆的安全行驶。
[0005]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侧防护外饰件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兼顾轻量化和结构强度以同时满足减少汽车行驶能耗并保证行驶安全性的侧防护外饰件。
[0007]为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侧防护外饰件,包括:
[0008]内板,所述内板为密度或者等于1.8g/cm3的SMC内板,所述内板具有沿自身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内表面和第一外表面,所述第一内表面与车体连接;
[0009]外板,所述外板为密度小于所述内板密度的SMC外板,具有沿自身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二内表面和第二外表面,所述第二内表面与所述第一内表面连接,所述第二外表面为装饰扰流面。
[0010]优选的,为了保证内板的结构强度,以加强侧防护外饰件的防护性能,所述内板的壁厚为XX

XXmm。
[0011]优选的,为了在满足侧防护外饰件扰流效果的基础上,减轻重量,所述外板的壁厚为1.5

2.0mm。
[0012]优选的,为了实现内板与外板的牢固连接,所述内板与所述外板通过结构胶固定连接,所述外板的周向外缘设置有挡胶翻边,所述挡胶翻边为朝向所述内板的内翻边。
[0013]优选的,为了在将内板与外板压合连接时,压合力首先作用于结构胶上,以保证内板和外板的牢固连接,同时,避免影响外板的外观效果,所述第一外表面与所述第二内表面之间设置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一体成型于所述内板上。
[0014]优选的,为了实现侧防护外饰件与车体的连接,所述内板连接有车体安装件。
[0015]优选的,为了方便侧防护外饰件与车体进行连接,所述内板上设置有沿自身厚度方向延伸的安装通孔,所述车体安装件包括夹设于所述内板和所述外板之间的安装板和与所述安装板固定连接且贯穿所述安装通孔的安装轴。
[0016]优选的,为了在与车体连接时,车体安装件能够自适应安装位置,避免产品误差导致产品难以与车体进行连接,所述安装轴与所述安装通孔间隙配合。
[0017]优选的,为了保证侧防护外饰件与车体的牢固连接,同时避免车体安装件过多导致的装配效率降低,所述车体安装件设置有四个,分别设置于所述内板的四角处。
[0018]优选的,为了方便维修人员踩踏在侧防护外饰件上,以便到车辆后部进行维修保养工作,所述内板与所述外板组合形成脚踏孔,所述脚踏孔的其中一个孔口设置于所述第二外表面上。
[0019]综上所述,本技术侧防护外饰件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密度或者等于1.8g/cm3的SMC内板和密度小于内板的SMC外板双层结构,通过SMC外板减轻产品重量,降低汽车行驶能耗的同时,利用内板加固产品结构,达到良好的防护效果,从而兼顾了轻量化和结构强度的要求。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图1的爆炸示意图;
[0022]图3是图2的A部放大图;
[0023]图4是本技术外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5是本技术内板与车体安装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5]图6是本技术内板与车体安装件另一视角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6]图中:100、内板;101、第一内表面;102、第一外表面;103、限位凸起;104、安装通孔;200、外板;201、第二内表面;202、第二外表面;203、挡胶翻边;300、车体安装件;301、安装板;302、安装轴;400、脚踏孔;401、第一通孔;402、第二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8]如图1

图6所示,本技术的侧防护外饰件,包括:
[0029]内板100,内板100为密度或者等于1.8g/cm3的SMC内板100,内板100具有沿自身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内表面101和第一外表面102,第一内表面101与车体连接;
[0030]外板200,外板200为密度小于内板100密度的SMC外板200,具有沿自身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二内表面201和第二外表面202,第二内表面201与第一内表面101连接,第二外表面202为装饰扰流面。
[0031]具体的,内板100采用密度为1.8g/cm3的SMC内板100,内板100中的玻纤含量为35%

50%,使得内板100为高强度SMC板,以保证足够的结构强度,从而加强侧防护外饰件的结构,内板100的第一内表面101与车体连接,从而实现侧防护外饰件安装于车体上的效果,
而第一外表面102与外板200的第二内表面201相连接。
[0032]外板200采用密度为1.2

1.5g/cm3的SMC外板200,即外板200为低密度SMC板,其中外板200的第二内表面201与内板100的第一外表面102连接,外板200的第二外表面202为装饰扰流面,起到对侧防护外饰件外表面的美观效果,同时,在汽车行驶时,能够达到扰流的目的,阻挡汽车两侧的气体进入车底,通过扰流减少汽车受到的风阻,从而减轻汽车行驶时的油耗。
[003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侧防护外饰件采用内板100与外板200相结合的双层结构,外板200选用低密度SMC板,在满足造型设计要求的基础上,提供扰流效果和美观效果,并且采用了轻量化的低密度SMC板,有利于减轻侧防护外饰件的整体重量;而内板100选用高密度SMC板,加强了侧防护外饰件的整体结构强度,从而能够增强耐冲击的强度,保护内侧的油箱和干燥罐,因此,该侧防护外饰件能够同时兼顾轻量化和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侧防护外饰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内板(100),所述内板(100)为密度或者等于1.8g/cm3的SMC内板(100),所述内板(100)具有沿自身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内表面(101)和第一外表面(102),所述第一内表面(101)与车体连接;外板(200),所述外板(200)为密度小于所述内板(100)密度的SMC外板(200),具有沿自身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二内表面(201)和第二外表面(202),所述第二内表面(201)与所述第一内表面(101)连接,所述第二外表面(202)为装饰扰流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防护外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板(100)的壁厚为3.5

5.5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防护外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板(200)的壁厚为1.5

2.0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防护外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板(100)与所述外板(200)通过结构胶固定连接,所述外板(200)的周向外缘设置有挡胶翻边(203),所述挡胶翻边(203)为朝向所述内板(100)的内翻边。5.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华正伟汤佳
申请(专利权)人:世泰仕塑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