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动单元、制动助力器、车辆制动系统以及子组件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66622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21 22:42
本申请涉及致动单元、制动助力器、车辆制动系统以及子组件。致动单元具有壳体(2)和以可移位的方式被接收在壳体(2)中的力传递模块(3),其中,力传递模块(3)具有第一力传递元件(4)、与第一力传递元件(4)可联接或联接以便传递力的第二力传递元件(5)、与第二力传递元件(5)可联接或联接以便传递力的弹簧装置(6)和与第一力传递元件(4)可联接或联接的致动元件(7),其中,弹簧装置(6)被构造成将弹簧力施加在第一力传递元件(4)和/或第二力传递元件(5)上,使得第一力传递元件(4)和/或第二力传递元件(5)能够至少暂时地被保持在预定初始位置。件(5)能够至少暂时地被保持在预定初始位置。件(5)能够至少暂时地被保持在预定初始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致动单元、制动助力器、车辆制动系统以及子组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制动助力器的致动单元。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制动助力器。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车辆制动系统和用于车辆制动系统的子组件。

技术介绍

[0002]车辆制动系统通常具有机电式制动助力器(电子制动助力器、EBB、EBB致动器)或气动式制动助力器。机电式制动助力器由电动马达驱动,其中电动马达的输出轴的旋转运动被转换成平移运动,以便能够由制动助力器产生对制动力的助力。气动式制动助力器具有包括可调节活塞的气动伺服马达。弹簧通常用于将活塞或力传递元件恢复到其初始位置。在故障或紧急制动过程的情况下,机械联接可以借助于推过(push

through)装置(PT系统)来执行。用于该目的各种装置从现有技术中是已知的。
[0003]例如,WO 2014/177691 A1公开了一种具有主缸和电伺服制动器的制动系统,其中通过两个机构将电动马达的运动传递到主缸的推杆,这两个机构相对于系统的轴线对称,用于将电动马达的运动传递到电伺服制动器的主体的两个齿条。
[0004]然而,已经表明,特别是在推过模式期间,驾驶员不仅必须用脚施加液压压力以使车辆减速,而且另外必须压缩制动助力器的恢复弹簧,其中随着踏板路径的增加,由压缩恢复弹簧引起的反作用力增加。最后,仅一部分脚力用于制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在结构和/或功能方面改进在介绍中提到的致动元件以及在介绍中提到的制动助力器。此外,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在结构和/或功能方面改进在介绍中提到的车辆制动系统以及用于车辆制动系统的子组件。
[0006]该目的通过以下致动单元来实现。该目的还通过以下制动助力器来实现。该目的还通过以下用于车辆制动系统的子组件以及以下车辆制动系统来实现。
[0007]致动单元可以用于制动助力器。制动助力器可以用于车辆。制动助力器可以是机电式制动助力器或通过气动负压操作的制动助力器。车辆可以是机动车辆。机动车辆可以是乘用机动车辆或卡车。制动助力器可以是机动车辆的液压制动系统的一部分。
[0008]致动单元可具有壳体。壳体可以具有壳体元件或主壳体。壳体可以是制动助力器的壳体元件或主壳体。制动助力器可以具有壳体。壳体可以是圆柱形的。壳体可以具有例如基本上圆柱形的凹部和/或孔。壳体的凹部和/或孔可以在纵向轴线的方向上延伸。
[0009]致动单元可具有力传递模块。力传递模块可以被接收在或可移位地被接收在壳体中。力传递模块可以例如在一些区段中(in some sections)布置在壳体中。力传递模块可以例如一些区段中可滑动地被接收在壳体中。力传递模块可以例如可移位地和/或可滑动地布置在壳体的凹部和/或孔中。
[0010]力传递模块可具有第一力传递元件。第一力传递元件可以被构造成是圆柱形和/或活塞形的。第一力传递元件可以具有套筒状或圆柱形形状。第一力传递元件可具有环形
横截面。致动单元和/或制动助力器可具有力输入构件。力输入构件可以被构造成例如在推过模式期间传递由驾驶员施加在制动踏板上的致动力。力传递模块和/或第一力传递元件可以与力输入构件可联接或联接,例如以铰接方式可联接或联接。力输入构件可以被构造成例如在推过模式期间将由驾驶员施加在制动踏板上的致动力传递到力传递模块和/或第一力传递元件。结果,力传递模块和/或第一力传递元件可例如在壳体内部移位,和/或克服弹簧装置的力、例如弹簧力和/或弹簧、例如恢复弹簧的压缩而移位。结果,由驾驶员施加的致动力可以传递到制动缸、例如主制动缸。
[0011]力传递模块可具有第二力传递元件。第二力传递元件能够可联接或联接到第一力传递元件以便传递力。第二力传递元件可以以圆柱形和/或活塞形状的方式构造。第二力传递元件可具有套筒状或圆柱形形状。第二力传递元件可具有环形横截面。第一力传递元件和第二力传递元件可例如同时一起移位。第一力传递元件和第二力传递元件能够相对于彼此移位。第一力传递元件和第二力传递元件能够在相同的方向上移位。第一力传递元件可以至少在一些区段中可移位地被接收在第二力传递元件内。第一力传递元件和第二力传递元件可以移动或移动到彼此之中。第一力传递元件可以例如在一些区段中可滑动地被接收在第二力传递元件中。第二力传递元件可具有例如基本上圆柱形的凹部和/或孔。第二力传递元件的凹部和/或孔可以在纵向轴线的方向上延伸。第一力传递元件可布置成例如可移位地和/或可滑动地被接收在第二力传递元件的凹部和/或孔中。
[0012]力传递模块可以具有弹簧装置。弹簧装置能够可联接或联接到第二力传递元件以便传递力。第二力传递元件可具有支撑区段。弹簧装置能够可联接或联接到第二力传递元件的支撑区段以便传递力。弹簧装置可以具有第一弹簧、例如第一恢复弹簧。弹簧装置可以具有第二弹簧、例如第二恢复弹簧。第一弹簧能够可联接或联接到第二力传递元件的支撑区段以便传递力。第二弹簧能够可联接或联接到第二力传递元件的支撑区段以便传递力。第一弹簧可以具有第一弹簧力

弹簧路径特性曲线。第二弹簧可以具有第二弹簧力

弹簧路径特性曲线。第一弹簧力

弹簧路径特性曲线和第二弹簧力

弹簧路径特性曲线可以彼此不同。第一弹簧力

弹簧路径特性曲线或第二弹簧力

弹簧路径特性曲线例如可以是取决于第一弹簧或第二弹簧的弹簧路径的弹簧力的函数。第一弹簧可以具有和/或限定第一弹簧力。第二弹簧可以具有或限定第二弹簧力。第一弹簧力可以小于或大于第二弹簧力,例如在相同的弹簧路径的情况下。
[0013]力传递模块可以具有致动元件。致动元件能够可联接或联接到第一力传递元件。致动元件可以至少在一些区段中例如可移位地和/或可滑动地被接收和/或布置在第一力传递元件内部。第一力传递元件和致动元件能够移位或者将移位到彼此之内。第一力传递元件可具有例如基本上圆柱形的凹部和/或孔。第一力传递元件的凹部和/或孔可以在纵向轴线的方向上延伸。致动元件可以例如可移位地和/或可滑动地被布置和/或被接收在第一力传递元件的凹部和/或孔中。
[0014]致动元件可以例如借助于传动装置是可电气地位移和/或驱动的,和/或例如借助于活塞和/或活塞装置是可气动地位移和/或驱动的。致动元件可以构造成是圆柱形和/或活塞形的。致动元件可以具有套筒状或圆柱形的形状。致动元件可以至少在一些区段中具有肋状结构。该肋状结构可以是弓形构造的。该肋状结构可以在围绕致动元件的纵向轴线的圆弧的方向上以弓形的方式构造。肋状结构可以具有多个肋。肋状结构的肋可以基本上
平行于致动元件的纵向轴线延伸。肋状结构的肋可以在基本上横向于、例如垂直于致动元件的纵向轴线的方向上延伸。
[0015]致动元件可以具有至少一个齿排区段。至少一个齿排区段能够经由传动装置可联接到或联接电动马达。传动装置可以是由电动马达驱动的正齿轮,并且该正齿轮联接到至少一个齿排区段。由电动马达输出的旋转运动可以通过齿排区段转换成致动元件的平移运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车辆的制动助力器(16)的致动单元(1),所述致动单元具有壳体(2)和以可移位的方式被接收在壳体(2)中的力传递模块(3),其中,所述力传递模块(3)具有第一力传递元件(4)、与所述第一力传递元件(4)能够联接或联接以便传递力的第二力传递元件(5)、与所述第二力传递元件(5)能够联接或联接以便传递力的弹簧装置(6)和与所述第一力传递元件(4)能够联接或联接的致动元件(7),其中,所述弹簧装置(6)被构造成将弹簧力施加在所述第一力传递元件(4)和/或所述第二力传递元件(5)上,使得所述第一力传递元件(4)和/或所述第二力传递元件(5)能够至少暂时地被保持在预定初始位置,其中,所述第一力传递元件(4)和/或所述第二力传递元件(5)能够借助于施加和/或传递到所述第一力传递元件(4)上的力通过调节路径(8)克服所述弹簧装置(6)的所述弹簧力而从所述初始位置被调节,其中,所述力传递模块(3)被构造成在限定的调节路径(8)之后将所述第一力传递元件(4)与所述弹簧装置(6)分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单元(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力传递元件(4)和/或所述第二力传递元件(5)能够借助于所述弹簧装置(6)的施加和/或传输到所述第二力传递元件(5)上的弹簧力通过恢复路径(9)在所述弹簧力的方向(9)上被调节,其中,所述力传递模块(3)被构造成在限定的恢复路径(9)之后将所述第一力传递元件(4)联接到所述弹簧装置(6)。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项所述的致动单元(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力传递元件(4)具有至少一个引导接收器(10),所述至少一个引导接收器用于至少暂时地接收和/或引导滚动体(11)。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项所述的致动单元(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力传递元件(5)具有至少一个引导凹部(12),所述至少一个引导凹部用于至少暂时地接收和/或引导滚动体(11)。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项所述的致动单元(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具有至少一个保持凹部(13),所述至少一个保持凹部用于至少暂时地接收和/或保持滚动体(11)。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项所述的致动单元(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力传递元件(4)和所述第二力传递元件(5)能够一起移位和/或能够相对于彼此移位,并且/或者所述第一力传递元件(4)至少在一些区段中以可移位的方式被接收在所述第二力传递元件(5)内部。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项所述的致动单元(1),其特征在于,所述力传递模块(3)具有至少一个滚动体(11),所述至少一个滚动体能够被以可移位的方式接收或被接收在所述第一力传递元件(4)的所述至少一个引导接收器(10)中,并且/或者能够被以可移位的方式接收或被接收在所述第二力传递元件(5)的所述至少一个引导凹部(12)中,并且/或者能够接收或被接收在所述壳体(2)的所述至少一个保持凹部(13)中。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致动单元(1),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滚动体(11)在所述初始位置以可移位的方式被接收在所述第一力传递元件(4)的所述至少一个引导接收器(10)中和/或所述第二力传递元件(5)的所述至少一个引导凹部(12)中,其中,所述第一力传递元件(4)和/或所述第二力传递元件(5)被构造成在所述第一力传递元件(4)和/或所述第二力传递元件(5)的移动期间使所述至少一个滚动体(11)至少在一些区段中沿着所述调
节路径(8)克服所述弹簧装置(6)的所述弹簧力而移位,其中,当到达限定的联接位置时,为了使所述第一力传递元件(4)与所述弹簧装置(6)分离,所述至少一个滚动体(11)至少在一些区段中移位到所述壳体(2)的所述至少一个保持凹部(13)中。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致动单元(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联接位置和/或在沿着所述调节路径(8)超过所述联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库尔特
申请(专利权)人:采埃孚主动安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