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727818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6 18: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身后部结构(10),包括容纳部(15)、一对后纵梁(13)和后副车架(16)。容纳部(15)设置在车身后部,底部(15a)设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加强梁(31)。一对后纵梁(13)分别设置在容纳部(15)的两侧,且均沿前后方向延伸。后副车架(16)通过第一连接件(18)与后纵梁(13)连接。第一连接件(18)与加强梁(31)连接。加强梁(31)连接于牵引钩(35)。由此,能够有效提高车身后部结构(10)整体的刚性和后牵引强度。引强度。引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及包括该车身后部结构的车辆。

技术介绍

[0002]已知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包括容纳部,容纳部用于收纳备胎或其他物品。在容纳部的底部,设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加强梁,以加强容纳部的强度。加强梁还用于设置牵引钩,以确保牵引强度。
[0003]然而,例如在车辆较大、车上的设备、零件比较多而导致车辆重量较大的情况下,上述结构依然存在无法确保所需的容纳部强度或者牵引强度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能够进一步提高强度的车身后部结构。
[0005]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包括:容纳部,所述容纳部设置在车身后部,底部设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加强梁;一对后纵梁,所述一对后纵梁分别设置在所述容纳部的两侧,且均沿车长方向延伸;后副车架,所述后副车架通过第一连接件与所述后纵梁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加强梁连接。
[0006]采用如上结构,当容纳部或加强梁受到碰撞或牵拉时,可以通过第一连接件将力容易地传递给后副车架和后纵梁,从而能够提高车身后部结构整体的强度和刚性,也能够提高容纳部的强度和刚性,提高耐受碰撞或牵拉的能力。
[0007]另外,通过将第一连接件同加强梁连接在一起来增加强度和刚性,例如与通过加宽加强梁来提高强度和刚性的方式相比,能够避免整车重量的增加。
[0008]特别的,在容纳部上设置有与加强梁连接的牵引钩的情况下,上述结构能够提高后牵引强度。并且与通过加宽加强梁来提高后牵引强度的方式相比,能够避免整车重量的增加。
[0009]作为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后纵梁包括沿车长方向彼此连接的第一梁和第二梁,所述第二梁设置在所述第一梁的后方,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梁和所述第二梁的连接处连接。
[0010]采用如上结构,能够由第一连接件增强第一梁和第二梁的连接处的刚性和强度,使此处能够承受较大的载荷,提高与后纵梁连接的后副车架的承载能力。而且,在发生后部碰撞时,能够将碰撞力从第二梁有效分散至第一梁和后副车架。
[0011]作为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加强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各所述后纵梁。
[0012]采用如上结构,能够将后部碰撞或牵引时的碰撞力或牵引力进一步分散至后纵梁,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后牵引强度和整体的刚性。
[0013]作为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车身后部结构还设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加强梁,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后副车架。
[0014]采用如上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身后部结构的强度和刚性,当发生后部碰撞或进行后部牵引时,能更好地将碰撞力分散至后副车架。
[0015]作为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后副车架设有后纵梁固定部,所述后纵梁固定部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于所述后纵梁,并且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后纵梁固定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
[0016]采用如上结构,后副车架分别通过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与后纵梁、加强梁连接,形成类似三角形的连接结构,能够增强车身后部结构的稳定性,还能够提高后牵引强度和整体刚性。
[0017]作为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加强梁具有彼此连接的横向部件和侧方部件,所述横向部件设置在所述容纳部的底部,且沿车宽方向延伸,所述侧方部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横向部件,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梁。
[0018]采用如上结构,加强梁的侧方部件连接至第二梁,不仅能够将后部碰撞时的碰撞力分散至加强梁,而且还能够提高后牵引强度和整体的刚性。
[0019]作为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还设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横向部件和所述侧方部件的连接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后副车架。
[0020]采用如上结构,能够由第二连接件增强横向部件和侧方部件的连接处的强度,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后牵引强度和整体刚性。
[0021]作为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第一固定部与所述加强梁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包括第一固定边部和第二固定边部,所述第一固定边部沿车长方向延伸,与所述加强梁的沿车长方向延伸的表面连接,所述第二固定边部沿车宽方向延伸,与所述加强梁的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表面连接。
[0022]采用如上结构,第一连接件通过交叉延伸的第一固定边部和第二固定边部固定在加强梁上,从而能够提高固定强度。另外,第一连接件通过第一固定部分别连接于加强梁的沿车长方向延伸的表面和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表面,能够增加第一连接件与加强梁的连接强度,从而能够有效提高后牵引强度和整体刚性。
[0023]作为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所述第二梁的侧壁上形成有多个沿车高方向延伸的凹槽。
[0024]采用如上结构,当发生后部碰撞时,第二梁能够在发生压溃变形来吸收一部分碰撞力之后,再将碰撞力分散到后副车架、第一梁,从而能够减少碰撞力对电池包等安装在车身底板上的部件的影响。
[0025]作为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还具有牵引钩,所述牵引钩与所述加强梁连接。
[0026]采用如上结构,能够有效提高后牵引强度。
[0027]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第一方面中任一结构的车身后部结构。
[0028]采用第二方面的车辆,可以获得与第一方面相同的技术效果,这里不再重复描述。
附图说明
[0029]下面参照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申请的各个技术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附图为示例性的,一些技术特征并不以实际比例示出,并且一些附图中可能省略了本申请所属技术
领域中惯用的且对于理解和实现本申请并非必不可少的技术特征,或是额外示出了对于理解和实现本申请并非必不可少的技术特征,也就是说,附图所示的各个技术特征的组合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另外,在本申请全文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所指代的内容也是相同的。具体的附图说明如下:
[0030]图1是表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身后部结构的从下方观察的立体示意图。
[0031]图2是表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身后部结构的从下方观察的平面示意图。
[0032]图3是表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身后部结构的第一连接件及其周边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4是表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身后部结构的第一连接件及其周边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5是表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身后部结构的后纵梁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6是表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身后部结构的后纵梁及其周边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7是表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身后部结构的后纵梁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8是表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身后部结构的后纵梁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9是表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身后部结构的后纵梁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包括:容纳部,所述容纳部设置在车身后部,底部设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加强梁;一对后纵梁,所述一对后纵梁分别设置在所述容纳部的两侧,且均沿车长方向延伸;后副车架,所述后副车架通过第一连接件与所述后纵梁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加强梁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纵梁包括沿车长方向彼此连接的第一梁和第二梁,所述第二梁设置在所述第一梁的后方,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梁和所述第二梁的连接处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各所述后纵梁。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设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加强梁,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后副车架。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副车架设有后纵梁固定部,所述后纵梁固定部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于所述后纵梁,并且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后纵梁固定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沐彬杉村拓哉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