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33831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6 12: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及车辆,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包括外安装板和内安装板;外安装板与后轮罩内板之间形成第一腔体,外安装板连接在后轮罩内板上;内安装板和外安装板之间围构形成第二腔体,内安装板位于第一腔体内。在外安装板与内安装板上设有一并贯穿的后减震器安装孔,外安装板上设有与车身纵梁连接的连接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后减震器安装结构,通过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共同作用,可有效提高后减震器安装点刚度,减小后轮罩内板的振动,另外,通过连接板将后减震器安装结构与车身纵梁连接,提升后减震器安装位置的整体构架强度,可有效降低车内噪音。可有效降低车内噪音。可有效降低车内噪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特别涉及一种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同时,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应用有该后减震器安装结构的车辆。

技术介绍

[0002]汽车车身结构中,后减震器的安装结构为车身设计中重要的部分,由于车辆行驶时路面激励轮胎产生冲击力,尤其是在路况较差的颠簸路段,轮胎受到的冲击力随路面的颠簸程度不断变化,其中后轮冲击力主要通过后减震器的安装点传递到车内,从而引起车身大板件振动,导致车内振动轰鸣的问题。
[0003]现有技术的后减震器与车身的连接结构较弱,后减震器与车身连接面的连接主要是与后轮罩内板连接,而后轮罩内板的本身强度并不够,从而导致后减震器固定强度不够,容易将颠簸路面引起的激励传递到车内,造成车内噪声以及振动问题严重,影响乘员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后减震器安装结构,以提高后减震器安装位置的强度和抗扭刚度。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6]一种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包括外安装板和内安装板;
[0007]所述外安装板连接在所述后轮罩内板之间围构形成第一腔体,所述内安装板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内,且所述内安装板与所述外安装板相连,并在所述内安装板和所述外安装板之间围构形成第二腔体;
[0008]所述外安装板上设有一并贯穿所述内安装板的后减震器安装孔,并在所述外安装板上设有用于和车身纵梁连接的连接板。
[0009]进一步的,沿所述外安装板的至少部分边缘设有翻边,所述外安装板通过所述翻边与所述后轮罩内板相连。
[0010]进一步的,所述外安装板向远离所述内安装板的一侧拱起而形成有凹槽,至少部分所述内安装板位于所述凹槽内。
[0011]进一步的,所述内安装板的中部向远离所述外安装板的一侧凸起而形成凸起部。
[0012]进一步的,所述凸起部的纵截面呈M形,而具有间隔布置的两个凸出部分。
[0013]进一步的,至少其一所述凸出部分与所述后轮罩内板相连,且所述后轮罩内板与所述凸出部分相连的部位向所述内安装板一侧凸出。
[0014]进一步的,所述后轮罩内板上设有向所述外安装板一侧凸出的加强凸起,所述加强凸起为多个,且各所述加强凸起与所述翻边相连。
[0015]进一步的,所述后减震器安装孔为间隔设置的两个,所述外安装板上设有位于两个所述后减震器安装孔之间的减重孔。
[0016]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0017]本技术所述的后减震器安装结构,通过外安装板与后轮罩内板之间连接形成的第一腔体,以及内安装板与外安装板构建成的第二腔体,可有效提高后减震器安装位置的结构强度,同时增强后轮罩内板的强度;此外,通过连接板将后减震器安装结构与车身纵梁连接,当轮胎受到冲击时,将冲击力可传递到车身纵梁上,可以减少后轮罩内板产生的振动,从而有效避免车内因振动产生的噪音。
[0018]另外,沿外安装板边缘设有翻边,通过翻边与后轮罩内板相连,有利于外安装板与后轮罩内板的连接稳固性和焊接可靠性,同时为后轮罩内板增加加强作用。使外安装板向远离内安装板一侧拱起而形成凹槽,能够提高外安装板的结构强度和抗扭强度。而在内安装板的中部形成凸起部,能够提高内安装板的结构强度,从而可提高后减震器安装位置的结构强度和抗扭刚度。
[0019]此外,通过将凸起部的纵截面设成M形,能够提高内安装板的刚度。将至少其一凸出部分与后轮罩内板相连,能够提高后减震器安装位置的结构强度。通过在后轮罩内板上设置加强凸起,并使各加强凸起与翻边相连,可提高后轮罩内板与内安装板之间的连接强度。通过在车身纵梁上设置拱起部,可提升车身纵梁的结构强度,而使连接板连接在拱起部上,可利用车身纵梁的强度而提高后减震器安装位置的结构强度。
[0020]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的车身上设有如上所述的后减震器安装结构。
[0021]本技术所述的车辆通过设置有上述的后减震器安装结构,提高后减震器安装点从整体架构上的刚度,能够提高车辆的可靠耐久性和操稳性。
附图说明
[0022]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后减震器安装结构与后轮罩内板和车身纵梁的装配状态图;
[0024]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后减震器安装结构与后轮罩内板之间的装配状态图;
[0025]图3为图2的断面图;
[0026]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后减震器安装结构的第一视角立体图;
[0027]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后减震器安装结构的第二视角立体图;
[0028]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外安装板的第一视角立体图;
[0029]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外安装板的第二视角立体图;
[0030]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内安装板的第一视角立体图;
[0031]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内安装板的第二视角立体图。
[0032]附图标记说明:
[0033]1、车身纵梁;2、后轮罩内板;21、凸出部;22、后轮罩凹槽;3、后减震器安装结构;
[0034]101、第一腔体;102、第二腔体;201、加强凸起;301、外安装板;302、内安装板;
[0035]3011、后减震器安装孔;3012、连接板;3013、翻边;3014、凹槽;3015、减重孔;3021、凸起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36]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3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背”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另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8]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9]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0040]实施例一
[0041]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其设置在后轮罩内板2上,后减震器安装结构3在整体构成上包括外安装板301和内安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减震器安装结构,设于后轮罩内板(2)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减震器安装结构(3)包括外安装板(301)和内安装板(302);所述外安装板(301)连接在所述后轮罩内板(2)上,在所述外安装板(301)和所述后轮罩内板(2)之间围构形成第一腔体(101),所述内安装板(302)位于所述第一腔体(101)内,且所述内安装板(302)与所述外安装板(301)相连,并在所述内安装板(302)和所述外安装板(301)之间围构形成第二腔体(102);所述外安装板(301)上设有一并贯穿所述内安装板(302)的后减震器安装孔(3011),并在所述外安装板(301)上设有用于和车身纵梁(1)连接的连接板(30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外安装板(301)的至少部分边缘设有翻边(3013),所述外安装板(301)通过所述翻边(3013)与所述后轮罩内板(2)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安装板(301)向远离所述内安装板(302)的一侧拱起而形成有凹槽(3014),至少部分所述内安装板(302)位于所述凹槽(3014)内。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岳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沙龙机甲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